第81章 鴻鵠之志(下)
- 三國:從曲阿小將到大漢脊梁
- 梅山的老君
- 2069字
- 2025-08-03 18:08:54
孟建臉上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瞬間僵住,如同被寒冰凍結。
一股無形的冷意順著脊背悄然爬升,驅散了濃烈的酒意,讓他感覺周身發涼。
他握著粗陶酒碗的手指不由自主地微微收緊,指節泛白,嘴唇翕動了幾下,喉嚨里發出輕微的咕噥聲。
終究沒能說出任何慷慨激昂的話語,只覺得諸葛亮那平靜的話語如同重錘,敲碎了眼前虛幻的華美光影,露出了名利場下森森的白骨。
最后,諸葛亮的視線落在了徐庶那張堅毅而此刻略顯緊繃的臉上。
那目光變得異常復雜深邃,交織著真摯的欽佩、深切的惋惜與一種穿透未來的洞明,仿佛已經看到了那條充滿荊棘與抉擇的悲壯之路:
“元直兄…”
他開口,聲音低沉了幾分,仿佛帶著千鈞的重量,卻又異常清晰。
他似乎斟酌了一下詞句,每一個音節都落在人心最柔軟也最脆弱的地方,
“你心如赤子璞玉,未染塵滓,胸懷忠義,浩氣凜然,志在匡扶社稷,濟世安民,解蒼生于倒懸。此乃古之大丈夫本色,亮深敬佩之。”
他微微停頓,給予徐庶一個充滿理解與敬重的眼神,
“以你之才德心性,光明磊落,必會尋得心中所向之仁德明主,傾盡肝膽,披瀝心血輔佐之,縱肝腦涂地,亦在所不惜。這份赤誠,可昭日月。”
然而,他話鋒陡然一轉,語氣變得無比沉重,如同烏云壓城,
“然……”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仿佛接下來的話語需要極大的力量說出,
“你心中亦有至親血脈之情,重逾千鈞,難以割舍。此情至深至切,乃鐫刻于骨血之中。
此情此義,恐怕…終將成為你命途之羈絆,前行之枷鎖。他日若遇兩難之境,忠義之道與孝親之情如同水火,勢難兩全……”
他注視著徐庶眼中瞬間涌起的劇痛,
“你心中所受之煎熬苦楚,抉擇之撕心裂肺,亮雖隔千里關山,亦能感同身受,如同身受。”
這番話,字字如刀,句句似箭,不啻為命運提前敲響的喪鐘,重重地擊在徐庶毫無防備的心坎之上。
徐庶臉色陡然褪盡血色,變得一片慘白。他猛地挺直了脊背,仿佛諸葛亮的話語精準無比地戳中了他靈魂深處秘而不宣卻又日夜恐懼的夢魘。
他喉頭滾動,發出一聲壓抑的、近乎嗚咽的悶哼,猛地抓起面前的酒碗,仰頭將碗中殘酒狠狠地灌入喉中,動作帶著一種絕望的粗暴。
冰涼的酒液順著他的下頜、脖頸急促地流淌下來,浸濕了衣襟,在火光下閃爍著微光,分不清是那清冽的酒水,還是被命運重擊下奪眶而出的滾燙男兒淚。
亭內一時陷入了沉重如鉛的寂靜,幾乎令人窒息。
只有炭火在盆中噼啪作響,爆裂開幾點火星,隨即湮滅,這微弱的聲音反而更襯得氣氛壓抑無比。
徐庶放下空碗,喉結滾動,聲音帶著一絲沙啞的顫抖:
“孔明…你…你總能看透人心。命運…當真如此無常?忠義親情…難道終難兩全?”
他眼中充滿了迷茫與不甘。
諸葛亮沉默片刻,羽扇輕搖,驅散了幾分凝滯的空氣。
他沒有直接回答徐庶的悲問,目光卻再次變得悠遠,仿佛又看到了那個攪動他心緒的“異數”。
他緩緩道:
“世事如棋,變幻莫測。方才所言,不過依常理推之。然…天命亦有變數。譬如那徐州陳洛…”
他提起這個名字,徐庶、石韜、孟建都從各自的心緒中抬起頭來。
徐庶深吸一口氣,壓下心頭的波瀾,追問道,
“孔明,若你所期許的‘仁德之主’,尚在微末,未成大勢,如同潛龍在淵。
而你已決意出山,會如何抉擇?是靜待其勢成,還是…”
諸葛亮目光一閃,截斷了他的話,語氣帶著一種奇異的肯定:
“若此‘仁主’尚未成勢,亮自當觀其佐者!觀其身邊,是否有能助其潛龍騰淵、風云際會之人!”
他眼中精芒流轉,再次提到了那個名字,
“若輔佐其左右者,有‘陳洛’這等氣格天外、行止自異、勇謀皆超乎常理之異數……則亮對其主之未來,當更添三分期許,更增三分重視!
此等人物,便是天命所鐘之變數,可化不可能為可能!”
“陳洛…又是陳洛……”
孟建喃喃道,對這個名字所代表的神秘力量,感到一種莫名的敬畏。
“天命變數……”
徐庶咀嚼著這四個字,眼中的迷茫似乎被一種新的光亮沖淡了些許。
夜已深沉,月輪西斜。
酒壇將空,炭火漸微。胸中塊壘,或傾訴,或深藏,終需一吐。
孟建率先站起,豪氣未減,端起最后的殘酒,
“管他前程如何,命途怎測!今朝有酒今朝醉!來!莫負了這隆中秋月,知己良朋!放歌一曲,何如?”
“善!”
石韜拋開悵惘,朗聲應和。
“正當如此!”
徐庶亦振衣而起,眼中重新燃起疏朗的光。
諸葛亮含笑起身,執起羽觴。
四人步出小亭,立于清冷的月光之下,竹林之間。
夜風拂過,竹葉沙沙,衣袂飄飛。不知是誰起了個頭,一曲古老的《鹿鳴》在寂靜的山谷間響起: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起初是孟建雄渾的嗓音,接著是石韜清越的應和,徐庶沉郁的加入,最后是諸葛亮清朗而悠遠的吟誦。
四人的聲音交織在一起,時而高亢如穿云裂石,時而低回如幽澗流泉。
歌聲在松濤竹韻中回蕩,漸漸飄向深邃的夜空。
一曲終了,余音裊裊。孟建、石韜、徐庶三人相視大笑,胸中郁氣似隨歌聲散盡。
唯諸葛亮獨立于前,微微仰首,望向北方那片被沉沉夜色籠罩的、烽火連天的大地。
星光落在他清澈的眼眸里,映照出一種超越塵世的悲憫與堅定。
他嘴唇微動,一句低語,輕若嘆息,卻重逾千鈞,仿佛是對這破碎山河的承諾,也是對今夜知己的約定,更是在命運長河投下的一顆注定要激起波瀾的石子:
“愿我輩……再見之時,不負此夜明月,不負……這蒼生黎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