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謫仙醉月.仗劍去國辭峨眉,泛舟出峽叩荊門

  • 唐韻詩魂
  • 作家一壺香茗
  • 3409字
  • 2025-06-14 08:43:12

一、峨眉月冷辭鄉(xiāng)國,劍氣沖霄破蜀關

開元十三年暮春,峨眉山東麓的云氣尚未散盡,二十四歲的李白已在青竹掩映的茅舍前系緊行囊。檐角銅鈴搖曳,將半山杜鵑啼血之聲碎成清響,驚起檐下新燕——它們尚未知曉,這雙振翅將伴隨主人踏碎千年蜀道的蒼茫。案頭殘卷猶帶墨香,《長短經(jīng)》中“游說之徒,思立奇功”的句讀間,尚凝著少年磨劍的霜華;而壁上龍泉已在鞘中低鳴,似與檐外奔涌的青衣江濤遙相呼應。

當?shù)谝豢|晨光掠過金頂佛光,詩人踏碎滿地梨花月影,于報國寺前回望。萬佛頂?shù)姆e雪在云靄中若隱若現(xiàn),宛如神女垂落的素紗,而九老洞的煙嵐正順著峭崖流淌,將半座峨眉染作青黛色的水墨長卷。山門前老尼贈的茱萸囊在腰間輕晃,與劍柄銅螭的冷光相映成趣,忽然有松針墜落在《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詩稿殘頁上,那“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的墨跡尚未干透,便要隨主人奔赴八百里秦川。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喟嘆,此刻尚在喉間流轉成青澀的韻腳。他并不知道,這一腳踏出的不僅是“蠶叢及魚鳧”的古蜀國界,更是整個盛唐詩歌的地理坐標系。當他在青衣江畔解下系舟的紫藤,看兩岸猿聲將晨霧撕成碎片,腰間龍泉突然出鞘半寸,鋒刃映出江水中沉浮的蜀王魚鳧神像——那是古蜀先民鑿刻在崖壁的圖騰,此刻正隨波光影影綽綽,似在警示前路的崢嶸。

二、舟入瞿塘星斗亂,江吞滟滪鬼神驚

自嘉州登舟東下,岷江與青衣江在此匯成浩浩蕩蕩的川流,將詩人的青衫染作水天同色。兩岸山勢漸次逼仄,直至瞿塘峽口,千丈赤甲山與白鹽山突然如刀劈斧削般對峙,將天光擠成一線。滟滪堆如巨鯨潛伏江心,春汛時節(jié)江水撞在礁巖上,碎作萬千雪浪,半空里騰起的水霧中,隱約可見古棧道上殘留的孔穴,那是秦人“五丁開山”時鑿入巖壁的痕跡,此刻正有獼猴攀援其間,將古謠唱得支離破碎。

夜泊夔門時,詩人于船頭鋪開蜀箋,青雀硯中磨的是峨眉石髓墨,筆鋒剛觸紙,便有江風掀起紙角,將“噫吁嚱“三字吹得獵獵作響。對岸白帝城的燈火在雨霧中明明滅滅,恍若戰(zhàn)國時巴國的烽火臺,而江底隱約傳來的銅鈴聲,據(jù)老艄公說,是李冰治水時沉入江中的石犀所佩——這頭鎮(zhèn)水神獸的傳說,此刻正隨江水在詩人心底激蕩成“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的意象。

三更月升時,舟過巫峽。十二峰在月色中化作水墨長卷,神女峰的云袖拂過船篷,竟凝作點點露珠。詩人忽然想起少年時在戴天山讀到的《高唐賦》,此刻巫山云雨不再是紙上辭藻,而是化作船頭纏繞的濕霧,將“陽臺神女”的傳說浸得透濕。當舟行至“巴東三峽巫峽長”的最險處,突然有老猿在絕壁間長啼,那聲音裂帛般劃破夜空,驚起滿艙詩稿——其中一頁《登峨眉山》的殘句“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正被江風卷上桅桿,與星斗共舞。

三、棧道鉤連秦蜀夢,天梯縈帶古今愁

出峽前夜,泊舟秭歸城下。詩人登岸尋訪屈原祠,見祠堂前的橘樹皆系著楚地百姓祈福的彩綢,而神龕上的香草已化作青煙,與西陵峽口的江霧融為一體。守祠老人捧出一壇秫酒,說此酒釀自三閭大夫流放時種的黍米,飲時但覺辛辣中帶著蘭草的清苦,恰如“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滋味。醉眼朦朧間,詩人忽見祠堂梁柱上的彩繪龍舟活了過來,舟中楚巫的銅鉦聲與江濤相和,竟在他腦中譜出“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的磅礴韻律。

次日破曉,舟過黃牛峽。兩岸巖壁上的黃牛畫像在晨霧中時隱時現(xiàn),老艄公說此乃大禹治水時所繪,牛目所視之處,江石皆裂。詩人憑欄遠眺,見江水流經(jīng)此處突然折成回環(huán),恰如篆書中的“蜀“字,而對岸棧道上隱約有商旅隊伍蠕行,背夫們的號子聲順崖壁滾落,在江心碎成“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嘆息。忽有山風掀起他的衣袂,腰間龍泉劍穗掃過船舷,竟在木頭上刻下“捫參歷井仰脅息”的淺痕。

行至歸州地界,兩岸漸見平疇。詩人在一處古渡頭登岸,見石崖上刻著“楚蜀鴻溝”四個古篆,字旁苔蘚中露出半塊秦權量,銘文“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的字樣已被風雨蝕去多半。他摩挲著權量上的殘紋,忽聞對岸山坳傳來秦腔梆子聲,唱的竟是“壯士出關兮不復還”的古調,與江灘上纖夫的川江號子撞在一起,頓時在他胸中激起“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的蒼茫。此時江面上飄過一片蜀地特有的榿木葉,葉上竟有蟲蛀的痕跡,天然成“蜀道難”三字,詩人拾葉入囊,知是山川神秀所贈。

四、荊門浪闊開天地,楚水風清浣肺肝

終于在一個朝霞染透江水的清晨,舟過南津關,眼前豁然開朗。兩岸山勢驟然退去,平野上的麥苗青得似要滴入江心,遠處荊門山如雙闕對峙,長江在此擺脫群山束縛,化作浩浩蕩蕩的銀練,直撲云夢澤而去。詩人棄舟登岸,踏在江漢平原的沃土上,忽覺腳下的土地不再有蜀地的險峻,而是帶著楚風的溫潤,連空氣中都飄著稻花與蘭草的甜香。

在荊門渡口的酒肆中,他解開行囊時,忽有三枚峨眉雪粒從帽檐滾落,跌在楚地的陶碗里,瞬間化盡。掌柜捧來的郢酒甘洌清醇,與蜀地的辛辣咂酒截然不同,飲下時但覺一股清氣從丹田升起,直沖眉睫。窗外,楚地女子的吳儂軟語正與船工的鄂音相和,唱的是“下?lián)P州,過荊門,白帆一片日邊來”的小調,這旋律竟與《蜀道難》的拗峭句式隱隱相合,令他拍案叫絕。

黃昏時分,詩人登上荊門山巔。回望來路,蜀地的云氣還在天際徘徊,如同一幅漸漸淡去的水墨畫;而前方,江漢平原的暮色正化作青煙,將古楚都紀南城的廢墟籠罩。他解下腰間龍泉,以劍為筆,在峰頂平石上凌空書寫,想象中的蜀道崢嶸與眼前的楚天楚地在此刻交融——“連峰去天不盈尺”的險峻與“江流天地外”的開闊,“枯松倒掛倚絕壁”的蒼涼與“芳草萋萋鸚鵡洲”的明媚,在他胸中凝成完整的詩魂。當最后一縷夕陽為劍身鍍上金輝,《蜀道難》的全篇已如長江落峽般奔涌而出,驚起滿山歸鳥,其聲若和。

五、詩成擲筆江流沸,劍吼穿云日月昏

真正的神來之筆,發(fā)生在月上中天的時刻。詩人在江渚上燃起火堆,將蜀箋鋪在龜甲上,青雀硯中墨汁忽然自行翻涌,如長江春汛。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的尾句落定,突然有江風卷起火光,將詩稿托上半空——那紙張竟在月色中化作金箔,字字都如鍛造中的青銅銘文,“砯崖轉石萬壑雷“的“砯“字迸出火星,墜入江心時,竟驚起一條丈許長的白鱘,其鱗甲閃爍如《蜀道難》的韻腳。

此時腰間龍泉突然脫鞘飛出,在詩稿周圍盤旋起舞,劍刃切割空氣的聲音與詩中“飛湍瀑流爭喧豗”的意境共鳴,竟在江面上激起三尺高的浪墻。更奇的是,對岸郢城遺址的荒草中,忽然升起無數(shù)螢火蟲,它們匯聚成流,在詩稿上組成古蜀棧道的圖案,連“天梯石棧相鉤連”的細節(jié)都纖毫畢現(xiàn)。詩人伸手欲觸,螢火蟲卻化作《蜀道難》的殘句,飛入他的袖中,從此每到風雨夜,袖底便有金光隱隱,伴以棧道回響。

天明時分,當?shù)貪O民在江灘拾得一軸詩卷,展開時但覺墨香中帶著峨眉雪水的清冽與三峽江濤的雄渾,卷末尚有未干的劍痕,劃透蜀箋,在竹簾上留下“蜀道難“三字凹痕。此事傳至荊州長史韓朝宗耳中,他親往江渚尋訪,見詩人正枕著龍泉酣睡,鼾聲與江濤應和,而《蜀道難》的詩稿就鋪在他身側,每字都似吸足了日月精華,竟在陽光下微微浮動。長史欲取卷拜讀,手指剛觸到“噫吁嚱“三字,突然驚雷炸響,詩稿化作一道虹光,鉆入詩人胸中。

六、辭蜀非為江湖遠,仗劍原求天地寬

離開荊門那日,詩人在渡口遇見一位賣卜的楚地老叟。老人見他行囊中唯有一卷《蜀道難》詩稿與半塊峨眉墨錠,笑道:“少年辭蜀,非為鱸魚膾,實為斬樓蘭。”說罷以龜甲在沙上劃出“劍“字,又指江水道:“此水出岷山,經(jīng)蜀道,入楚江,終赴滄海,恰如君之詩魂。”詩人頓悟,原來出蜀漫游并非逃避峨眉的清寂,而是要讓胸中丘壑與天下山河相證,正如這長江,不歷瞿塘之險,便無荊門之闊。

舟行至江陵城下,他回望荊門山已化作天際青點,忽然解下茱萸囊拋入江中,囊中藥香與江水交融,竟在下游形成一片蘭草洲。而腰間龍泉劍卻在此刻發(fā)出清越的鳴響,似在催促他奔赴更遼闊的天地。當他在江陵酒肆中題壁“朝辭白帝彩云間”時,尚未意識到,這出蜀的第一程,已為他的詩魂注入了“黃河落天走東海”的磅礴氣象,而《蜀道難》中那些鑿穿時空的句子,正隨著長江水,流向千年后的每個晨昏。

此刻的荊門渡口,春潮正漲。當年詩人系舟的那株古柳,至今仍在風中搖曳,其枝條垂入江水的姿態(tài),宛如揮毫書寫的筆勢。而江底的滟滪堆上,據(jù)漁人說,每逢月夜,便能看見《蜀道難》的字跡在波心閃爍,與峨眉峰頂?shù)姆鸸膺b相呼應——那是詩人出蜀時,留給天地的第一枚詩印,印文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而印泥,正是他仗劍劈開蜀關時,濺在云天上的盛唐朝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山县| 东宁县| 丹阳市| 和平县| 麦盖提县| 霍邱县| 两当县| 定远县| 普安县| 西丰县| 小金县| 五家渠市| 通城县| 东丰县| 金寨县| 勃利县| 萝北县| 白城市| 南平市| 鱼台县| 阿坝县| 陆良县| 滨州市| 嘉荫县| 合江县| 土默特右旗| 雅安市| 宿州市| 晋宁县| 怀安县| 丰城市| 东乌珠穆沁旗| 河北省| 嘉定区| 玉门市| 宣恩县| 疏勒县| 桐庐县| 广东省| 竹北市| 临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