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中庸之道,取財之道
- 大明:暴君朱允炆,朕即天命
- 港城119號
- 2103字
- 2025-07-30 22:29:00
新明邸報首輯告捷的第二日清晨,朱允文便將新明社的實際掌舵人,也就是自己親自提拔上來的國子監學生徐敬漢召至乾清宮西暖閣。
朱允文坐在御案后,案頭攤開著幾張墨跡未干的新明邸報樣稿。
他抬起頭,眼中帶著一絲嘉許,但更多的是一種對未來的審視:
“徐敬漢,昨日首輯邸報,做得不錯!京城內外反響熱烈,遠超預期。這第一步,算是站穩了。”
徐敬漢連忙躬身,臉上帶著激動后的余韻:
“全賴陛下運籌帷幄,指點迷津!臣等不過是依旨行事。新明社上下,無不感佩陛下圣明!”
“感佩的話少說。”
朱允文擺擺手,直奔主題。
“第二輯的內容,籌備得如何了?何時能見報?”
徐敬漢早有準備,立刻回道:“啟稟陛下,第二輯樣稿已擬好,正在印制,就待陛下御覽。”
“這一報,頭條擬定:朝廷銳意改制,開辦神器坊,以精研火器!”
朱允文微微頷首:“文章呢?”
“文章區域,臣斗膽,擬刊陛下親撰之論平燕持久戰。”
徐敬漢眼中閃爍著崇敬的光芒。
“陛下此文高屋建瓴,剖析敵我優劣,闡明‘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之戰略精髓,實乃平燕之根本方略。”
“而連環畫依舊是《三國演義》,第二回內容是,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
朱允文點點頭:
“司禮監經廠那邊,朕已下旨,所有邸報所需的新式雕版、套色印具、速干油墨,要人給人,要銀子給銀子,務必全力保障。”
“告訴他們,現在是三日一報,但這遠遠不夠。”
“朕要的是兩日一報,甚至一日一報!”
“邸報的印量,必須盡快突破三萬份!現在的數量已經是供不應求。”
“不能只在南京城打轉,要想法子,把這邸報賣到蘇松,賣到杭嘉湖,賣到整個江南,要讓朝廷的聲音,最快地傳遍四方!”
徐敬漢感受到皇帝話語中的急切和雄心,精神一振:
“臣遵旨,經廠王公公已召集了京中最好的刻工和印匠日夜趕工,改良器械。擴大印量、鋪開渠道之事,臣與劉德海已在籌劃,假以時日,必能達成陛下所愿。”
朱允文點點頭,端起茶盞抿了一口,目光卻依舊銳利地落在徐敬漢身上:
“朕今日召你來,除了問進度,還有一事,想聽聽你的想法。”
“臣洗耳恭聽。”
“你看!”
朱允文指了指案頭的樣稿。
“這頭幾輯邸報,文章有朕的御筆,有朝廷的要聞,還有三國連環畫撐著場面,自然不愁內容,可往后呢?”
“朕總不能期期都寫文章吧?朝廷大事,也不可能日日都有驚天動地之變。這邸報要長久辦下去,要期期都吸引人看,內容從何而來?”
徐敬漢一愣,這個問題他確實還未深入想過,眉頭微蹙:
“陛下思慮深遠,這確實是個難題。若只刊朝廷政令摘要,恐失之枯燥……”
朱允文嘴角勾起一抹深意:
“所以,朕的意思是,從第二輯起,就在報上登出告示:新明社面向天下臣民,征集文稿!”
“無論官員士子,還是販夫走卒,凡能寫出針砭時弊、有益國計民生之治世良策者,皆可投稿。”
“文章須言之有物,切中要害。凡經朕親自審閱通過,認為確有見地、于當今大明有裨益者,便可登報!”
他頓了頓,加重語氣:
“若投稿者是在任官員,文章被朕選中登報,無論其品級高低,視其建言價值,朕將酌情擢升其官職。”
“若投稿者是普通百姓,文章被選中登報,無論其身份貴賤,朕將視其貢獻,給予重金賞賜,甚至賜予功名出身。”
朱允文的思路便是,將這新明邸報開辦成一個權威的報紙。
而能夠發表在這新明邸報上的文章,必須是要有建樹的,有長遠眼光的。
一來可以幫助自己遴選人才,二來也能夠做到文化集權……
徐敬漢一臉認同:
“陛下此策一出,無異于廣開言路,求賢若渴,天下有識之士,必將踴躍獻策,為朝廷分憂。”
朱允文隨即意味深長地笑了笑:
“別急,還有下半段。”
“你想想,這天下,沽名釣譽、附庸風雅的文人墨客,乃至那些把持地方文脈的所謂學閥,難道就少了?”
“他們見這邸報影響力日盛,豈會不想將自己的詩文歌賦、所謂錦繡文章也登上去,博個名揚天下的虛名?”
徐敬漢點頭:
“陛下所言極是。此類人,怕是趨之若鶩。”
朱允文嘿嘿一笑。
“故而,這類文章,朕也收。”
“但,區別對待。朕遴選出來、關乎國計民生的治世良策,會標明御筆批紅薦讀。”
“至于那些純粹為了揚名的風花雪月、無病呻吟之作,就標明是新明社遴選。”
“而且,這類文章,嚴禁談論時政,只能限于詩詞歌賦、游記雜談之類。最關鍵的是,收銀子!”
“收……收銀子?”
徐敬漢徹底懵了,以為自己聽錯了。
“陛下,這邸報乃朝廷喉舌,刊登文章還要收投稿者的銀子?這恐惹非議啊!”
朱允文走回御案后坐下,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敬漢啊,你看問題,還是太清流了些。”
“朕問你,這新明社如今所有花費,從招募人手、采買紙墨、支付匠人工錢,到改良印具、鋪開渠道,哪一樣不要銀子?”
“雖說現在有了廣告進項,可那是杯水車薪!要支撐起朕所要求的印量和速度,要維持這邸報的長久運轉,光靠那點廣告費和十文錢的報錢,夠嗎?”
其實,朱允文的想法是,你這新明社,自己花大力氣好不容易搞起來了。
不能光宣傳啊,除了賺回成本錢,還得要盈利啊。
盈利才能長遠。
他直視著徐敬漢,語氣不容置疑:
“不可能每一期都有震撼人心的頭條,也不可能期期都有朕或重臣的治世文章。這些花錢投稿的文章,就是用來充數的,用來填補版面,維持邸報內容新鮮度的。”
“這是新明社開源的一條重要財路,也是邸報在宣傳與維持自身運轉之間,找到的一種平衡,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務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