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擴大規模

光緒二十九年的南通,料峭春寒仍在肆虐,濠河的冰層剛剛泛起蛛網狀的裂紋。張謇立在大生紗廠棧橋的斑駁木欄前,望著江面上穿梭如織的貨船,眉峰緊蹙似鎖著千鈞重擔。此時的大生紗廠已走過五個春秋,從招股時的舉步維艱、瀕臨夭折,到如今終于實現盈利,但張謇的目光早已穿透眼前的繁榮,投向更遼闊的商業版圖——在風云詭譎的商海浪潮中,不進則退,擴大生產規模成為他日夜懸心的頭等要務。

自 1899年大生紗廠在黃海岸邊的通州灣畔落成投產,張謇將畢生心血傾注于這片棉海沃野。南通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孕育出“通花“這一優質棉種,纖維長、色澤亮、韌性佳,經張謇實地考察改良種植技術后,每畝產棉量較傳統品種提升三成。他首創的“紳領商辦“模式打破官督商辦的桎梏,通過招股集資吸納民間資本,建立起權責明晰的股份制企業架構,這種創新模式讓紗廠甫一誕生便迸發出蓬勃生機。

紗廠生產的“魁星“牌棉紗堪稱紡織精品:采用英國進口精梳機與本地匠人獨創的梳棉工藝,每束紗線都經過七道手工質檢工序。其色澤潔白勝雪,在日光下泛著柔和光暈;條干均勻緊實,即便纏繞在竹制紗錠上也毫無松垮之態;拉力測試時,能承受成年人雙手的全力拉扯而不斷裂。這般精良品質讓江浙布商趨之若鶩,每逢新紗出窯,蘇州、杭州的商船便早早停靠在天生港碼頭,甚至出現數家布行競價搶購的盛況。

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歲末清算,大生紗廠的賬簿上赫然記著 58.3萬兩白銀的純利潤,這不僅是對張謇實業報國理想的有力印證,更在風雨飄搖的晚清商界投下一枚重磅驚雷。彼時全國民族資本紗廠年平均利潤不過 10萬兩,大生紗廠的盈利數據令洋行買辦側目,也讓張謇清醒意識到潛藏危機。

放眼全國,棉紡織業正裹挾著蒸汽與硝煙,在時代浪潮中劇烈震顫。黃浦江面汽笛長鳴,上海楊樹浦碼頭的起重機晝夜不歇,成捆的印度紗、日本紗堆成灰白色的山巒——這些裹挾著殖民地廉價原料與工業革命成果的舶來品,憑借每包低于國產紗兩成的價格優勢,蠶食著江南織機的紡錘。更令人心驚的是,大阪紡織株式會社新投產的環錠紡機,每日產能竟達通州大生紗廠的三倍有余。

本土企業亦在危機中奮起。無錫業勤紗廠高聳的煙囪刺破天際,改良后的英國水汀式鍋爐讓紗錠轉速提升四成;寧波通久源紗廠的技術工人們,正將傳統水力織機改裝成半機械化裝置。這些在夾縫中生長的民族企業,雖產能尚不及洋行零頭,卻以精巧的織物紋樣與靈活的分銷網絡,在長江流域撕開一道生存裂口。

張謇佇立紗廠頂樓,粗糲的手掌摩挲著漢口發來的加急電報。泛黃紙頁上“軍需棉布十萬匹“的字跡,被汗水暈染得模糊。遠處狼山腳下,新建的廠房地基已露出青磚輪廓,工地上夯歌此起彼伏。他翻開賬本,重慶商會預付的銀票與設備采購單在風中簌簌作響——要想在這場關乎民族工業存亡的商戰中突圍,就必須讓大生紗廠的紗錠數量從 2.04萬枚躍升至 4萬枚。暮色中,張謇撫摸著門楣上“魁星點斗“的匾額,想象著未來的某一天,當北方的駝隊載著“魁星“牌棉紗穿越河西走廊,機杼聲必將穿透洋紗構筑的銅墻鐵壁,在華夏大地織就嶄新的經緯。

為此,張謇毅然決定動用紗廠盈余,并續招新股,計劃增資 63萬兩白銀,新增 2.04萬枚紗錠。這看似簡單的決策背后,實則暗藏重重關卡。首當其沖的難題,便是如何說服股東繼續追加投資。

深諳股東心理的張謇,伏案數晝夜,以蠅頭小楷將二十年實業經驗凝練成泛黃的計劃書。紙頁間不僅工整謄寫著棉紡織業從原料產地到終端市場的產業鏈圖譜,更用紅筆圈出關鍵數據——南通周邊萬畝棉田年產量、上海口岸進口紗錠成本差價、各地布莊歷年采購曲線,每處批注都浸透他實地調研的心血。

秋夜的南通城薄霧籠罩,張謇提著竹編燈籠,踩著青石板叩響一戶戶股東宅門。在雕花窗欞透出的搖曳燭光里,他將攤開的算盤撥得噼啪作響:“諸位請看,如今每錠棉紗凈利潤不過三分,但若將紗錠從兩萬增至四萬,規模效應下成本可壓至六成。“說著舉起剛從上海帶回的進口洋紗樣本,指尖摩挲著粗糙經緯,“洋貨雖多,可這紗線粗細不均,染坊用了平白損耗布料。咱們大生的'魁星'牌棉紗,七道漂洗九道梳理,松江布商驗貨時都拿放大鏡瞧!“

即便這般詳實的推演,仍難消弭股東們眼底的憂慮。年過五旬的老掌柜王仲甫將旱煙桿敲得桌案咚咚響:“張公,光緒二十一年那場棉花災荒,多少紗廠血本無歸。如今洋行又在傾銷印度紗,這算盤珠子撥得再精,也抵不過老天爺變臉啊!“

張謇起身推開雕花窗,望著遠處大生紗廠徹夜通明的煙囪,語氣里帶著不容置疑的篤定:“仲甫兄請看,那些黑煙不是尋常煙霧,是南通人用雙手織就的錦繡。“他從懷中掏出一疊契約,每張都鈐著鮮紅的商號印鑒,“蘇州瑞蚨祥、杭州恒豐布莊,二十三家商戶已立字為據,愿以高出市價半成的價格包銷增產棉紗。況且我們新購的英國薩克森紡紗機,效率比舊機快三倍,這筆賬,怎么算都是穩賺!“

在張謇的不懈努力下,部分股東被其誠意與遠見打動,同意追加投資。南通本地士紳劉桂馨摩挲著手中的賬冊,蒼老的手指在“設備更新”一欄反復劃過:“季直,這次追加的股銀,權當是為家鄉實業蹚條新路。”但僅憑這些資金,距離 63萬兩的目標仍有不小缺口。賬房先生攤開算盤,噼啪作響的珠子仿佛都在發出嘆息。無奈之下,張謇只能面向社會公開招股。

為吸引投資者,張謇在《申報》《新聞報》等滬上大報,以及南通本地的《通通日報》頭版刊登招股啟事。啟事采用工筆楷書謄寫,末尾鈐著“大生紗廠總理張謇”的朱紅印章,字里行間詳細介紹紗廠經營狀況與發展前景。他親自前往上海,在四馬路的鴻運樓茶樓包下雅間,將江南織造局的絲綢樣品鋪滿八仙桌,指著顯微鏡下的優質棉纖維對商界名流、金融巨擘說:“諸位請看,南通所產通州棉,纖維長度超過印度美棉。更兼本地女工心靈手巧,每日工費僅銅錢三十文,長江水道又能將成品直運滬粵。大生紗廠歷經五載積淀,如今擴產正是絕佳投資機遇。”

然而,當時民族工業發展環境惡劣,外國資本打壓、封建勢力盤剝,令眾多投資者望而卻步。英商怡和洋行暗中散布“紗錠易銹”“通州女工不諳技術”等謠言,盛宣懷的親信也在茶會上冷嘲熱諷:“狀元公的算盤打得精,可海關關稅說漲就漲,紗廠怕是要給洋商做嫁衣。”張謇的招股之路荊棘叢生,多數人持觀望態度。上海富商朱葆三婉拒時,將鎏金名片推回茶盤:“張公志向令人欽佩,但滬上錢莊剛收緊銀根,實在愛莫能助。”

就在他望著賬本上入不敷出的數字,在辦公室里來回踱步、一籌莫展之際,轉機悄然降臨。黃浦江畔的十里洋場,安徽商人徐靜仁正倚在紅木太師椅上,指尖摩挲著《申報》上關于張謇與大生紗廠的報道。這位從徽商世家走出的實業家,早年間靠經營茶葉、絲綢積累了百萬身家,此刻正為手中過剩的資本尋找新出路。張謇“實業救國”的吶喊穿透鉛字,像磁石般吸引著他——若能將資本注入這般利國利民的實業,豈不比單純逐利更有價值?三日后,他便登上了開往南通的客輪。

得知徐靜仁來訪,張謇特意換上洗得發白的粗布長衫,凌晨便帶著助手守候在天生港碼頭。當蒸汽輪船的汽笛聲劃破晨霧,張謇迎上前去,親手接過徐靜仁的藤編行李箱:“徐公遠道而來,蓬蓽生輝!”兩人踩著青石板穿過南通老城,張謇邊走邊指著運河上往來的貨船介紹:“這些都是為紗廠運送棉花的船只,咱們南通的棉田,可都是老天爺賞飯吃的沙土地。”

走進大生紗廠,轟鳴的機器聲裹挾著棉花特有的清香撲面而來。張謇帶著徐靜仁從原料倉庫開始,將棉花分級、彈花去籽、梳棉成條的工序一一講解。在細紗車間,他特意停下腳步,指著正在操作走錠細紗機的女工:“這些女工都經過三個月培訓,您看她們手指翻飛的速度,不比男工差。”徐靜仁湊近觀察,只見女工們手腕輕抖,棉條在錠子上飛速旋轉成紗,地面竟難尋半根斷線。

行至成品倉庫,張謇掀開一匹新紡的“魁星”牌棉紗,讓徐靜仁觸摸紗線質地:“此紗支數均勻,韌性十足,遠銷南洋都供不應求。只是苦于資金不足,無法添置新設備擴大生產。”徐靜仁撫著光滑的紗線,目光掃過墻上張貼的《廠約》,當看到“以工代賑,教養貧民”的條款時,終于忍不住感嘆:“張先生,我走遍大江南北,見過無數工廠,但像大生這般管理有序、心懷蒼生的,實屬罕見。我愿投資入股,為實業救國略盡綿力。”

徐靜仁的加入,猶如久旱逢甘霖。他不僅帶來三十萬兩白銀的真金白銀,更憑借在上海商界的人脈,組織了一場“實業救國”懇談會。上海灘的紡織大亨、錢莊掌柜們齊聚南通,張謇手持紗廠歷年賬本,用詳實的數據證明投資前景。三個月間,63萬兩新增資本終于籌措到位,其中既有徐靜仁牽頭的上海財團,也有南通本地士紳的傾囊相助。這筆資金化作新購置的英國紡紗機,在擴建的廠房里奏響了大生紗廠騰飛的序曲。

資金問題解決后,新紗錠的采購與安裝又成橫亙眼前的難題。彼時國內紡織機械制造尚處萌芽階段,即便江南制造總局等洋務企業,也僅能仿制簡易紡織部件,核心設備仍需漂洋過海自西方購入。張謇翻閱工部局檔案、遍訪滬上洋行買辦,在英商怡和洋行提供的蘭開夏式走錠紡紗機、德國克虜伯公司的環錠紡紗機間反復權衡。最終選定英國曼徹斯特制造的最新款環錠紡紗機——這款設備搭載自動換紆裝置,產能較傳統機型提升三倍,卻也意味著需支付相當于南通州半年賦稅的巨額外匯。

為確保設備順利運抵,張謇親自坐鎮十六鋪碼頭,與太古輪船公司經理反復磋商半月有余。他不僅定制特殊加固貨箱,更繪制詳細水路航線圖:自黃浦江入長江,經狼山轉通揚運河,全程 270里水路,需穿越 13處稅卡、8座水閘。在押運隊伍出發前,他將南通商會印鑒與親筆信函分交押運員,叮囑遇卡即出示;又提前三個月疏通兩江總督衙門,取得“免稅通關“的特別批文。每夜三更,張謇必至賬房查閱押運日志,連船隊途經靖江段時遭遇的一次江霧延誤,都在他的調度下,通過雇傭當地漁民領航化解。

當載著首批 300臺紗錠的“福安號“汽輪緩緩駛入天生港,張謇身著藏青布袍,站在寒風中已等候三個時辰。看著挑夫們用絞盤將裹著防潮油布的木箱卸下,他伸手撫過箱角凸起的曼徹斯特廠標,銅紐扣在晨霧中泛著冷光。此時他心中翻涌的,不僅是對新設備投產的期待,更盤算著即將面臨的挑戰——這些精密器械需由英國工程師現場組裝,調試時的每一個參數誤差,都可能讓價值十萬兩白銀的投資化為泡影。

安裝工作亟需專業技術人員,而南通本地此類人才鳳毛麟角。張謇翻閱《通州直隸州志》,在“物產志“與“人物志“間反復比對,最終不得不將目光投向上海江南制造總局、無錫業勤紗廠。他親筆撰寫聘書,以三倍于當地的薪酬,附上手繪的南通城地圖與廠房規劃圖,派專人乘蒸汽輪船赴滬錫兩地延攬人才。這些技工抵達時,張謇身著長衫立于碼頭,不顧梅雨淋濕衣擺,親自接過工匠手中的藤箱,將他們安置在新建的青磚宿舍,每間房配備雕花竹床、搪瓷面盆與西洋座鐘,還特意雇來蘇幫廚子照料飲食。

安裝過程中,各種問題如潮水般涌來。英國進口的環錠細紗機與本土傳統木機截然不同,鑄鐵機架上鐫刻的英文操作指南,讓多數工人如讀天書。技術骨干們圍坐在油燈下,將《西學東漸記》里的機械圖解與實物反復對照,用南通土話夾雜著生硬的英語詞匯討論調試方案。某個深秋的深夜,關鍵的梳棉機傳動帶突然斷裂,飛濺的鐵屑在車間劃出火星。總技師老周急得將旱煙桿攥出裂痕,在布滿油污的車間里來回踱步。張謇接到急報,披著蓑衣冒雨趕來,一邊命人煮姜湯驅寒,一邊鋪開圖紙,與工程師們在泥地上用炭筆推演傳動原理。整整三個晝夜,車間燈火未熄,當新制的牛皮傳動帶終于平穩運轉時,張謇發現自己的布鞋早已被機油浸透。

歷時七個月,在張謇與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2.04萬枚新紗錠終于安裝調試完畢。1903年春日,擴建后的大生紗廠車間內,德國克虜伯蒸汽機吞吐著白霧,轟鳴聲與英國惠特沃斯紡織機的嗡鳴交織成曲。張謇身著藏青布衫,布滿繭子的手掌撫過锃亮的鑄鐵輪軸,當他握住那枚刻著“實業報國“篆文的黃銅啟動輪時,仿佛觸到了十年來奔走籌款、周旋官商的艱辛。隨著輪盤緩緩轉動,雪白的棉條如瀑布傾瀉,在鋼質羅拉間化作銀絲穿梭,張謇望著這流動的銀河,想起當年在江寧府衙受辱時暗立的誓言,眼眶瞬間濕潤——這座承載著實業救國理想的紗廠,終于以更強大的姿態,在黃海岸邊拔節生長。

新設備投產后,大生紗廠產能實現飛躍。改造后的清花車間每日吞吐百擔新棉,梳棉機將棉絮梳理成云,粗紗機與細紗機晝夜輪轉。棉紗年產量從五萬件激增至十二萬件,“魁星“牌商標的棉紗不僅暢銷江浙,更通過滬寧鐵路、長江航運遠銷福建、廣東。在廣州十三行的貨棧里,外國商人撫摸著質地細密的機紗,驚嘆“中國能造這般好物“;在上海永安公司的貨架上,大生棉紗與洋紗同列,卻以更高的性價比贏得口碑。短短數月,大生紗廠便躍升為中國民族棉紡織業的標桿企業,其生產標準被同業爭相效仿。

此次擴產,不僅為大生紗廠帶來豐厚利潤,更為南通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張謇推行“農工商聯動“策略,在通海地區推廣美棉種植,培訓棉農掌握科學采摘技術;紗廠擴建吸引周邊村鎮萬余勞工,廠內設立女工夜校,教授識字與紡織技能。從棉花種植、采摘,到紗廠生產、銷售,南通形成了完整的棉紡織產業鏈。張謇還用紗廠盈余興辦教育、發展公益,修建通州師范學校培育師資,創辦南通博物苑傳播科學知識,建起育嬰堂、養老院等慈善機構,疏浚城河、鋪設馬路改善城市設施,讓南通這座千年古城煥發新生。

但張謇并未滿足于此。深夜的濠南別業書房里,他攤開《日本工廠調查錄》,紅筆圈出大阪紡織會社的經營模式。在他心中,大生紗廠的成功只是“實業救國“理想的開端。墻上懸掛的《南通地方自治圖》密密麻麻標注著規劃:西北要建面粉廠解決糧食加工,城南籌備鐵廠制造農具,江邊碼頭即將動工以打通航運。張謇已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領域,謀劃構建完整工業體系,為中國民族工業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大生紗廠的這次規模擴張,無疑是張謇實業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它不僅彰顯了張謇卓越的商業智慧與堅韌不拔的毅力,更為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張謇與大生紗廠,猶如暗夜中的明燈,照亮了民族工業前行的道路。當紗廠的汽笛聲每日清晨劃破南通的薄霧,它已不僅是轟鳴的機器,更成為一個時代不屈的吶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托县| 富川| 泽普县| 西青区| 商河县| 南部县| 休宁县| 邯郸市| 民丰县| 龙山县| 榆社县| 金川县| 曲周县| 北碚区| 苏尼特左旗| 青冈县| 泌阳县| 班玛县| 中方县| 镇远县| 新竹市| 新巴尔虎左旗| 汶川县| 宜兰县| 唐山市| 金门县| 兴安县| 乌鲁木齐市| 桐柏县| 和田县| 贡嘎县| 隆子县| 沁源县| 元氏县| 高雄县| 册亨县| 顺昌县| 怀安县| 大关县| 西平县| 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