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劉玄德再會同窗(求追讀)
- 三國:從逃出曹營開始
- 雪客棲寒
- 3180字
- 2025-06-24 00:05:00
南郡首府江陵城,太守府內也是一副故人相見的場景。
至于故人,便是劉備和現任的南郡太守郭永了。
當年,劉備追隨同郡大儒盧植求學,曾數次前往洛陽。
也就是在盧植府上,劉備結識了同樣進京求學,拜在盧植門下的郭永。
郭永比劉備大了五歲,劉備便以兄事之。
在洛陽期間,兩人時常鋪氈對坐,議論天下大事,期許有朝一日位列臺閣,任職兩千石,必定要為天子澄清玉宇,安定天下。
兩人也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后來黃巾之亂爆發,劉備在家鄉組織義軍,郭永則追隨盧植任軍中從事,兩人在盧植被捕時匆匆見過一面。
自那之后,兩人再也沒有見過。
“中平六年,董卓企圖廢黜天子,盧中郎挺身抗辯,險些被董卓所害,不得已才前往軍都山避難。”
“臨行之際,盧中郎將我舉薦給時任北軍中侯的劉景升。次年劉景升出任荊州刺史,我便一同來到了荊州,直至前年被任命為南郡太守。”
這里面的故事,劉備卻是第一次聽說,但當時盧植擔任北中郎將,而劉表在大將軍何進幕府中任職東曹掾,兼領北軍中侯,應該和盧植深有來往。
說到這里,郭永放下酒杯,帶著疑惑看向劉備,“玄德賢弟在荊州多年,竟然不知道愚兄也在這里嗎?”
劉備搖了搖頭,“劉景升雖然有意重用,無奈蔡氏對我防備頗深,因此我只在漢水以北,鮮少知道南方之事。”
然而劉備心中也有疑問,看這樣子,郭永早就知道自己來荊州了,卻一直未曾前來聯系,定然是另有隱情。
仿佛看透了劉備的心思,郭永緊接著解釋道:“三年前我前往襄陽時,便得知玄德正在新野駐防,之所以沒有前去叨擾,實在是我沒臉去見賢弟。”
說到這里,郭永掩面而泣,哭到動情處,連劉備都有些不忍心。
“德遠兄有何難言之隱,你我之間,又有什么不能說的呢?”
又過了好一會兒,郭永才抬起頭,不顧臉上掛著清淚,帶著哭腔說道:“當初盧師臨行前,依舊對我百般愛護,而我卻不能侍奉在盧師身邊,連盧師謝世時,也沒能前去奔喪,豈不是愧列門墻之下?哪還有臉去見玄德賢弟?”
劉備聞言,也是淚落連連,當初盧植去世時,他正好救援孔融成功,于是趕回涿郡奔喪,也算是盡到了最后的孝道。
但這件事已經過去十多年了,沒想到郭永竟然還未放下。
“德遠兄有這份心,盧師在天之靈,一定也會感到欣慰,兄長也不必過分介懷了。”
郭永微微頷首,緊緊握著劉備的雙手,在劉備的勸慰之下,算是放下了這些過往的心結。
隨后,話題便轉向目前荊州的形勢上。
郭永表示,他之所以能在荊州擔當主政南郡的大任,一方面是靠著當初盧植的舉薦,一方面是靠著自身的能力。
“還有一件事,玄德賢弟在新野這幾年,應該能看出來。”郭永壓低聲音,“劉景升當初入主荊州時,為了穩定局勢,迫不得已才與蔡氏聯姻,并且重用蒯氏兄弟,這才能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安定荊州。”
“等到劉荊州意識到蔡氏和本地士族尾大不掉時,已經有些晚了,只好重用像我這樣的北方人士,用以平衡,只不過軍權都在蔡氏手中,外人絕難插手。”
聞聽此言,劉備若有所思,這才對嘛,當初“單騎入荊州”的“江夏八俊”,豈能看不出這么簡單的道理?
見劉備似有所悟,郭永趕緊將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
“玄德賢弟,江陵乃是荊州錢糧重地,倉中所屯糧草,足夠兩萬大軍一年支應,城高池深,足以抵擋曹賊大軍,若賢弟不棄,就請接任南郡太守一職,布置防守事宜。”
“萬萬不可!”劉備連忙起身,擺手不已,“備棄城逃難,勢窮來投兄長,絕無覬覦兄長太守之位的意思,兄長此舉,豈不是要陷備于不義之地?”
兩人來回推脫了許久,但最終沒能拗得過劉備,郭永只好收起印綬,暫時放棄這個念頭。
但布防江陵一事確實刻不容緩,郭永表示江陵目前只有三千守軍,但好在訓練精良,可以稱得上是精兵。
另外還有水軍二千人,戰船四百余艘,若是曹操大軍來襲,還可以征用民船近千艘,只要能招募到足夠的士兵,就可以在短時間內組建一支龐大的水軍。
劉備這邊,原本在新野有步騎八千人,宛城一戰損失七百,后來利用繳獲的甲胄兵器,在宛城和新野又招募的五千余人,合計有一萬三千人左右。
此前關羽又從江夏調來兩千水軍,加上江陵守軍,便有兩萬水陸人馬。
主動出擊肯定是做不到的,但在荊州腹地,背靠長江,在沒有背后之敵的情況下固守堅城,還是可以撐住很久的。
在分配兵力上,劉備讓郭永帶著本部五千人,加上關羽所部的五千人負責城防。
然后將水軍分為兩部,一部由郭永的嗣子郭表率領,在江陵城南的津鄉駐守備戰;另一部由劉封和關平率領,駐扎在長江上游的夷道,防備曹軍引水灌城。
剩下的八千人,則由張飛和徐庶率領,駐軍枝江縣,與江陵成掎角之勢,一旦有警,也可沿著南漳水順流而下,不至于被堵在北邊。
諸葛亮和周逸都被留在了江陵城中,前者是為了執行劉備的募兵、選編計劃,后者則是自請留在江陵城中,并提出要研制出一種新的武器。
火藥。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最早是由煉丹家發現的,但到目前為止,尚未聽說過有哪個人,在哪場戰役中應用了火藥。
對于周逸來說,利用后世的化學知識,研制出簡單的火藥用于戰爭,基本上可以說是輕車熟路,就算達不到想要的效果,無非就是大量的實驗,調整配比而已。
進入江陵的第三天,周逸就讓文聘帶著第一批配好的火藥來到了長江邊的一處沙灘上。
實驗的內容很簡單,無非就是將火藥裝進竹筒,兩頭用黃泥塞緊,其中插入一根浸了桐油的細布條,埋進沙坑之后,遠遠的點燃布條而已。
“嘭!!!”
腳下傳來一聲悶響,緊接著,文聘便看見沙灘上揚起一大蓬沙土,撲簌簌的往下落。
等二人來到方才埋火藥的地方時,只見沙灘上只剩一個銅盆大的沙坑,里面還冒著細密的白煙。
“公子,這到底是何物?竟然有如此威力?”
文聘站在沙坑旁,面對比自己矮半個頭的周逸,卻生出一種“莫敢仰視”的感覺。
周逸臉上掛著一絲狡黠的微笑,“這是機密,暫時不能告訴任何人。”
隨后,在文聘的失落的神情中,周逸編了個故事,告訴對方這火藥是自己逃亡路上,夜宿山中,遇到的一位白發老者所授,并且要求自己不能輕易告訴別人,否則會遭到天罰。
聽完這個故事,文聘才放下好奇心,對著周逸指天發誓,絕對不會將今天所見所聞告訴第三個人。
周逸趕緊趁著這個機會拉攏一波,“文將軍對我如同叔父一般,就算被那老神仙知道了,也不會怪罪于我的。”
文聘果然入彀,在回城的路上時不時的抬頭看天,仿佛下一秒就會有天罰降臨在他頭上一樣,“可惜”直到進了宅院,也沒聽見一聲響雷。
回到住所的周逸對此次實驗的結果并不滿意,按照常理來說,小臂粗的毛竹筒中塞了小半斤的黑火藥,不應該只有這么一點威力的。
經過反思,周逸總結了三點可能存在的問題:
第一,從墻上刮下來的硝石不夠純凈;
第二,木炭沒有煅燒充分,無法在火藥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三,地處江漢平原,空氣過于潮濕,影響了燃燒效果。
根據以上三條原因,周逸利用控制單一變量的科學實驗方法,逐一更正并排除相應的問題。
然而新一輪的研究成果還沒能付諸實踐,劉備就派人來打斷了周逸的研究,將其傳召到太守府對面的江陵縣衙。
江陵令本就是郭永兼任的,因此在劉備拒絕郭永讓出的太守印綬后,郭永便將縣衙讓給劉備,作為臨時的住所和軍帳。
此時的縣衙大堂上,劉備坐在上首,關羽、諸葛亮等一眾帳前文武分別坐在兩側。大堂中央則站著一文一武兩個人。
周逸來到堂上,與劉備見禮畢,后者并未安排周逸坐下。
此時周逸才發現,堂中站著的那個文士自己之前見過,正是劉表帳下從事伊籍。
數日前帶著周逸和劉備二人的親筆信,進城聯絡劉先,結果消息泄露,后者全家遇害。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伊籍也在那場屠殺中遇害了,卻沒想到此時居然活生生的站在這里。
見周逸盯著自己,伊籍面色漲紅,隨后朝前者一揖到底,“周公子,是我行事魯莽,未曾考慮周全,致使劉別駕全家遇害,今日特來向公子請罪。”
周逸能說什么?對方可是劉備的馬仔,是第一個勸動劉備對襄陽動手的,這種信任程度,周逸哪敢怪罪對方?就算真的怪罪,劉備會為了自己去處置伊籍嗎?
不過是客套一番而已。
見周逸不說話,劉備起身來到堂中,拍了拍周逸的肩膀,“文直,你先坐下,今日還有要緊事要處理,之前的事情暫且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