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一南北大國文課:唐代文學篇
- 張一南
- 4181字
- 2025-06-12 16:45:36
唐朝建立時
隋朝統一中國后,二十多年就滅亡了。在唐型王朝之前,往往有一個短暫的統一王朝。因為前面這個大亂世,太不容易收拾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這么大的一個國家,亂了那么久,光是完成統一,就要耗盡一撥人所有的力氣。亂了這么久,大家都遺忘了該怎樣去統治這么大的一個國家,在統一的過程中,必然要犯下很多錯誤,積累很多仇怨。國家在形式上統一后,原來錯綜復雜的不同利益集團都被繼承下來,如何擺平這些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是個很大的問題。剛用暴力完成統一的政權,是沒有力氣和經驗應對這個問題的,所以很容易翻船。秦朝和隋朝,都是這樣的問題。
所以,大亂世后的第一個統一王朝,是立不住的,只能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下一個王朝,充分借鑒短命王朝失敗的教訓,就可以站得比較久了。公元618年,關隴軍閥李淵(566—635年)借助農民起義的力量,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
不僅唐朝,前面的漢朝,后面的明朝,在建國的時候,都依靠了農民起義的力量。不過,“依靠”僅僅是“依靠”而已,要是把這視為“泥腿子做了皇帝”,也不符合事實。李淵就不用說了,即使是劉邦、朱元璋,也不是真正的農民。劉邦、朱元璋屬于“吏”這個階層,就是不入流的官,比九品再低的官。他們不是貴族,但是比農民要優越。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吏”這個階層出現的有特殊天賦的人物,而圍繞在他們身邊的,輔佐他們的,還是一群貴族。最后建立一個新王朝,還是這個貴族群體的勝利。總有人說,劉邦打敗了項羽,是流氓打敗了貴族。其實,雖然劉邦的出身似乎比項羽低一點,但張良可是正牌的貴族出身。劉邦集團對項羽集團的勝利,也是張良們的勝利,仍然是貴族的勝利。在這些唐型王朝建國的過程中,農民起義只是最初的動力,貴族很快就占據了舞臺的中心。
在唐型王朝的建立者里,李淵的出身是最高的。李淵不是出身于吏的階層,他是貴族,而且是很高等的貴族,是關隴集團的核心人物,是金枝玉葉,是隋煬帝的表弟。唐朝雖然是唐型王朝,但是它的建立者是唐型王朝的建立者中出身最高的,因為這是中古時代,是一個貴族社會。
但是李淵沒有他兒子的本事大,唐朝第一個有力量的君主,還是李淵的二兒子,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李世民本來不是李淵的法定繼承人。因為他不是法定繼承人,所以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李淵舍得讓他帶兵打仗。反正他也不是太子,死了也沒事,但是他又是候補太子,權威比弟弟們都大。所以讓老二帶兵是中古時代的一個慣例。但是他帶兵打仗,他就有威信,等于唐朝的江山就是他打下來的,他的威信比他爸他哥都高。所以唐朝建立以后李世民就發動政變,把他哥他弟收拾了,讓他爸退位了,自己當了皇帝。所以李世民雖然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但基本上就等于是唐朝的開國君主了。
這一點李世民跟他表大爺隋煬帝楊廣很像。楊廣也是老二,也是帶兵打仗,取代太子當了皇帝。《瑯琊榜》里寫的蕭景琰也是這樣,因為父皇不待見他,所以才帶兵打仗,結果帶兵打仗反而樹立了威信,最后當了皇上。
帶兵打仗的皇子取代了太子,怎么辦呢?不怎么辦,反正他也是老皇帝的兒子。不管是老大當皇帝,還是老二當皇帝,老皇帝都是太上皇,對他來說區別不大。這也是老皇帝敢于讓老二手握兵權的原因。中古時代,蕭景琰路線挺普遍的。
李世民是唐朝的實際建立者。唐型王朝的建立者,對前朝貴族的感情都是格外復雜的。一方面,他們是很驕傲的,能結束大亂世的人,總歸是特別有本事的,而舊貴族則在大亂世里零落殆盡,正處在最弱勢的時候;另一方面,他們仍然有抹不去的自卑,仍然會預設貴族以一萬種方法看不起自己,仍然會在治國的時候遇到很多不懂的事。他們不是沒想過憑借蠻力將茍延殘喘的舊貴族壓服,但這樣一來,大家會覺得,這個新皇帝跟那些亂世暴君沒有區別,會更看不起他,覺得他是野蠻人,不會真心實意地替他效力。
所以,是要放下自己的面子,接受被征服者的規訓乃至嘲笑,換取舊貴族的治國經驗與祝福;還是要板起臉來硬撐面子,換來臣民們更深的鄙視,這是這些開國皇帝們要做的選擇。
李世民的心理障礙要比劉邦和朱元璋小得多,因為他好歹也是軍事貴族出身,還是個寫宮體詩的人,他和舊貴族的隔閡不那么嚴重。所以,他最順利地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這也是他的貞觀之治能得到后世稱頌的原因之一。
但是,關隴貴族集團畢竟是一個龐大的集團,李世民一個人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不代表這個龐大集團里人人都服氣。關隴貴族跟山東士族、江南士族的矛盾,仍然隱晦地浮動著。很多時候,正史中看不出痕跡,詩歌中卻清晰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種種情緒。
我們要理解,這么大的一個國家統一起來,肯定有各種各樣的內部矛盾。不同的勢力之間會暗暗地互相看不起。只不過前面的大亂世亂得太久了,大家太渴望統一了,太渴望太平的日子了,為了這個太平的日子,大家愿意建立一個聯盟,愿意把互相之間的意見和鄙視壓下來。一個大一統國家立住了以后,剛開始是很好治理的,因為所有的人都在拼命地維護統一,都不愿意再分裂了,都不愿意再造反了。而且這個時候的皇帝,是在結束大亂世的戰爭中有軍功的,他的威信很高,就算他有什么錯誤,大家也都愿意維護他。所以我們說貞觀之治,覺得李世民很有本事,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其實這個時候把天下治理得好,也不需要無限大的本事。也不能把這個時代的生活想象得太好,因為剛剛結束了大亂世,國家還是比較窮的,朝廷也窮,百姓也窮,只是這個時候大家覺得只要天下太平就好,比較容易滿足。真正的盛唐還沒有到來,貞觀之治還不是盛唐。
初唐的時候,大家還都比較隱忍,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是暗暗的,表現得不如中唐以后那么明顯。這種暗暗的互相看不起,你不能說它沒有,它是存在的,之所以沒有爆發出來,只是大家現在還都互相忍著;但是你也不能想象得過分,因為它畢竟還沒有爆發出來。這種暗暗的、沒有爆發出來的情緒,恰恰是我們的文學存在的空間。
唐朝從隋朝手里繼承了大一統的中國,也就繼承了來自“后三國”的三個士族階層。一個是來自北周的關隴貴族集團,這是跟皇權綁在一起的;一個是來自南朝的江南士人集團,這個集團在國初的文化優勢比較大,但是很快就沒落了,他們的姓氏除了意味著榮耀,幾乎不能帶來任何實際的好處了;還有一個就是來自北齊的山東士族。這個階層的地位是介乎關隴集團和江南士人之間的。關隴集團是征服者,山東士族和江南士族都是被征服者,山東士族是先被征服的,所以地位比后被征服的江南士族稍微高一點。
中國的階層就像周易里的爻位一樣,遠交近攻,相鄰的階層矛盾會比較大,要是中間隔了一個階層,交往起來反而比較合拍。比如在江南士族看來,關隴貴族和山東士族是一樣的,都是北方人,都是統治者、征服者,所以對他們都會懷有排斥、鄙視的心理。但如果皇帝真的來了,他們因為離得太遠,還是會誠惶誠恐、好好合作的。更多的時候,他們只夠得著山東士族,所以就把氣都撒到山東士族身上了。
但實際上,山東士族跟皇帝也沒那么好,山東士族也認為自己是被征服者,也會排斥、鄙視關隴貴族。因為他們夠得著關隴貴族的機會更多一點,所以跟關隴貴族發生矛盾的機會也會更多一點,在排不清楚誰高誰低的時候,會刻意回避。對于同為被征服者的江南士族,他們則會覺得:“你們這是為什么?。繛槭裁纯床黄鹞覀儼??是你們覺得自己格外高貴嗎?我們也是有我們的文化的。”所以,對江南士族也有了誤會和戒心。
比如說,山東士族一直不太喜歡南朝那種花里胡哨的宮體詩。你越說你有好多新創造,說我們落后,我越不愿意學。眼看著連皇帝也喜歡宮體詩了,那我就更不喜歡了。我就還寫我們太康[1]以前的老詩老賦。其實,山東士族只是面子上不喜歡宮體詩,背地里早就偷偷學會了齊梁創造的格律。這樣,他們既會寫近體詩,也會寫古體詩。高興了就寫近體詩,不高興了就寫古體詩。
從文化上說,江南士族有新文化,在新文學體式上走得最遠;山東士族有舊文化,文化積淀最深厚;關隴貴族呢,就占了個沒文化。北周文化本來相對北齊在文化上是落后的,一般文化水平比較低的比較容易建國。
不過,也不能說北周是沒有文化的。關中也是有儒學世家的,只要好好地跟他們說,他們就會出來。更何況,征服者就是征服者,土豪就是再土,也是豪。錢到位了,禮貌只要及格,總是會有人肯過來的。所以北周后來就把庾信這樣的文化精英都搜羅過來了。所以關隴集團是有文化的。
但還有一個問題,在中古的士族社會,歧視統治集團的文化水平,是一種政治正確。關隴貴族相對于山東士族是統治者,所以山東士族就歧視關隴集團的文化水平。而江南士族認為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是一樣的,都是統治階層,所以就歧視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的文化水平,認為自己有新文學。
這種歧視未必是符合事實的,很難說任何一個江南士族的文化水平都高于任何一個關隴貴族,但這種歧視是存在于當時人的心里的。如果山東士族有比關隴貴族強的地方,說出來大家都會叫好。如果關隴貴族比山東士族強,這是不能說的,說出來大家會說你是諂媚皇權。所以山東士族比關隴貴族強這個刻板印象,就在不斷地加強。這樣,山東士族在面對關隴貴族的時候,是有心理優勢的。
當然這個心理優勢只是相對的,也不能夸大。比如說讓一個山東士族的兒子娶一個皇帝的女兒,他可能心里會抗拒,會沒有那么欣喜若狂,因為他覺得不怎么需要皇帝的女兒給他帶來的好處,然后會默認妻子沒他有文化,默認皇帝老丈人會苛刻地對待自己,但是他還得按禮法伺候他的妻子,會覺得很麻煩。而你不要認為,他娶回來這個妻子,就會虐待她,他還是得小心地伺候著皇帝的女兒,盡管可能沒有感情。
這樣,江南士族就對政權既疏離又合作,山東士族對政權保持更多的獨立性,對皇權形成一個比較強的制約。而關隴貴族就比較可憐,同時被山東士族和江南士族看不起,還得看他們的臉色,特別是看山東士族的臉色。
關隴貴族盡管未必比山東士族差,卻愿意挨山東士族的罵。而且不是聽聽算了,而是真的會一挨罵就縮回手,會仔細琢磨。他們衷心希望自己能變得像山東士族一樣受人尊敬,所以他們愿意看山東士族的臉色,接受他們的建議,一點一點地改變自己。盡管他們的改變、做出的努力,同樣是會被山東士族嘲笑的。山東士族一邊嘲笑他們,一邊慢慢地接受了他們。關隴貴族一邊被嘲笑著、被指責著,一邊小心翼翼地往前走。
注釋:
[1]太康: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三個年號,時間為公元280年至289年。太康時的文學是典型的西晉文學,形式上以長篇、多對仗而無格律為特征,內容上多與皇權政治有關??蓞㈤啞稄堃荒媳贝髧恼n:六朝文學篇》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