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文化傳播,外交拓展

三大學院交流的經緯尚未完全織就,林深的目光已投向更遼闊的地平線。大秦的革新之火,不應只照亮咸陽一隅。當此國力日盛、文教方興之際,正是將秦之氣象、秦之智慧、秦之器用播撒四方,化干戈為玉帛,以文德服遠人之時。這不僅關乎帝國的威望,更是為華夏文明播下更堅韌的種子,在更廣闊的天地間,彰顯始皇帝“書同文、車同軌”的宏圖偉略。

章臺宮內,林深向嬴政闡述他的“星火燎原”之策:“陛下,三院初立,文脈漸通,工學之利,已惠及郡縣。然此光華,當照寰宇!臣請效周室‘采風’之古意,行‘播化’之新策!

其一,開‘萬國庠序’之門,邀列國俊秀學子、飽學之士,入我三院,親炙秦學,觀秦之盛。食宿束脩,皆由國帑支應。彼等學成歸國,即為秦之喉舌,播我文明!

其二,遣‘宣化使團’,遴選精通文法、工學、農事之賢才,攜典籍、良種、巧器,遠赴諸國,或講學授藝,或助其興利除弊,彰我大秦懷遠之德!

其三,固‘交聘通好’之基,命典客(外交官)持節,與列國重申盟好,廣開商路,使秦之絲綢、紙張、瓷器、鐵器,與四方珍奇互通有無,利國惠民!”

嬴政目光如炬,掃過林深呈上的列國輿圖與使團名錄,沉聲道:“善!以文德懷遠,以利惠通好,勝百萬雄兵!林深,此務,朕亦委爾!務使列國知朕之志,非在鯨吞,而在同文同軌,協和萬邦!”

詔令飛馳,由典客署精心措辭的國書送達趙、燕、楚、齊、魏故地(雖已為郡縣,然文化猶存),乃至百越、匈奴、東胡、西羌等部族首領案頭。起初,應者寥寥。列國舊貴心存疑慮,邊陲部族則多持觀望。

林深并不氣餒。他命人在各郡要道、市集,樹起醒目的“招賢榜”,以圖文并茂的簡牘(及少量珍貴的紙本)詳述咸陽三院盛況:工學館的巧奪天工、文法學院的博雅深邃、軍事學院的鐵血雄風(僅限展示操演,核心機密自然隔絕)。更許諾:“凡入學者,衣食無憂,學成歸國,贈秦典一套,良種一車!”

重賞與新奇,終引動了人心。第一批來自原趙國邯鄲、燕國薊城、楚國郢都的貴族子弟和寒門俊秀,懷著忐忑與好奇,踏入了咸陽城。林深親率典客署官員于城門相迎。看著這些身著各異服飾、口音繁雜的年輕人,林深朗聲道:“諸君遠來,即是我大秦貴客!望諸君于此,學秦之技,觀秦之政,感秦之風!他日歸去,愿為溝通之橋,化戾氣為祥和!”

專設的“四方館”成為他們的居所。入學伊始,沖擊便接踵而至。

工學館:當來自燕國的學子阿城,看到巨大的水排(水力鼓風機)驅動著煅燒“磐石灰”的窯爐,蒸汽彌漫,工人卻有條不紊時,驚得合不攏嘴。而工學館學子展示的活字印刷術,更讓他意識到知識傳播竟能如此迅捷。“此等神工,若傳回燕地,父老再不必為一部《詩》而傾家蕩產!”他激動地在簡牘上記錄著。

文法學院:楚地來的女學子阿黛娜,被《秦律》條文的嚴謹與“明理堂”辯論的自由之風深深吸引。她驚嘆于秦法對契約、賦稅的精細規定,更折服于博士們引經據典、探討“法”與“仁”邊界的深邃。“昔只聞秦法嚴苛,今方知其中亦有治世安民的經緯!”她在給族長的信中寫道。

軍事學院:雖核心課程不對外開放,但允許列國學子觀摩基礎的隊列操演、沙盤推演(非機密部分)。來自匈奴部落的勇士之子呼延烈,看著秦軍士兵令行禁止、陣法森嚴,再對比部落勇士的各自為戰,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林深更組織“秦風雅集”:大秦學子表演編鐘古樂、朗誦《秦風·無衣》;列國學子則展示趙地胡服騎射之舞、楚地巫儺祭祀之儀、百越銅鼓之韻。語言的隔閡在音樂與舞蹈中消融,文化的差異成了彼此欣賞的源泉。年輕的學子們在相互學習語言、探討習俗的過程中,悄然埋下了理解與友誼的種子。

與此同時,一支支精心組建的“宣化使團”從咸陽出發,如同文明的星火,撒向四方。

北向燕趙:由文法博士與農學巧匠組成的使團,攜帶著耐寒粟種、改良的曲轅犁圖紙及《秦律》簡本。在燕地,他們不僅傳授深耕細作之法,更協助疏浚了淤塞多年的督亢渠。目睹渠水復流,荒田變沃野,當地父老簞食壺漿,感激涕零。燕地舊貴族雖心存芥蒂,但在實實在在的惠利面前,也不得不收斂敵意。使團團長,一位老博士,在鄉間閭閻講解《田律》中“不奪農時”的條款,竟引來眾多鄉紳聆聽。

南及楚越:工學教習與水利專家組成的使團,深入潮濕多雨的楚地和百越山林。他們因地制宜,將秦地的“磐石灰”技術與當地的竹木工藝結合,設計出更抗水蝕的堤壩和引水渡槽。在百越一個依山傍水的部族,當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入干涸的高地梯田時,部族長老帶領全族舉行了盛大的銅鼓祭祀,將秦使奉為“送水之神”。使團更將百越人利用桐油防水、編織藤甲的精巧技藝詳細記錄,準備帶回咸陽。

西通羌戎:一支精干的隊伍,攜帶鹽鐵、醫藥和簡易的紡織器械,在熟悉邊情的典客和軍士護衛下,深入羌戎游牧之地。他們不僅交易物資,更傳授簡單的傷口處理、牲畜疫病防治之法。秦地堅固耐用的鐵鍋、鋒利的剪刀,迅速成為牧民珍愛的物品。信任,在一次次公平的交易和善意的援助中建立起來。

使團成員不僅是技術的傳播者,更是細心的觀察者與記錄者。他們將沿途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物產資源,詳細繪制成圖,編纂成冊,源源不斷送回咸陽典客署與黑冰臺,為大秦了解域外、制定更精準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外交的棋局在典客署的精心運作下同步展開。典客卿姚賈,這位深諳縱橫之術的老臣,在林深新理念的加持下如虎添翼。他不再僅僅依靠威嚇與權謀,而是以“利”為餌,以“文”為橋。

對原東方富庶之地(齊、楚故地),著重簽訂《互市優渥令》:秦國提供紙張、精良鐵器、新式農具,換取其絲帛、漆器、海鹽,并給予稅收優惠。巨商大賈的利益與秦緊密捆綁,自然成為秦政的擁護者。

對百越、西南夷等部族,推行《羈縻互惠策》:冊封其首領為秦“君長”,賜印綬、冠服,承認其一定自治權,同時開放邊境榷場(官方市場),以秦之鹽鐵布帛,易其山林特產、珍禽異獸。物質生活的改善,極大削弱了其剽掠邊郡的動機。

對北方匈奴等強敵,則采取“剛柔并濟”:一方面,蒙恬在邊境展示新型弩陣的威力,震懾其南下野心;另一方面,典客署通過中間部落,謹慎地開放有限的邊境貿易點,允許以皮毛、牲畜換取生活必需的糧食、茶葉。既示之以威,亦誘之以利。

一紙紙蓋著皇帝璽印的盟約、通商文書,如同無形的絲線,將大秦與周邊勢力更緊密地聯結起來。咸陽西市的“胡商邸店”愈發興盛,駝鈴聲聲,載著波斯的寶石、天竺的香料、草原的駿馬而來;秦地的絲綢、瓷器、紙張則沿著新拓展的商路,流向更遠的國度。賦稅充盈府庫,奇珍充盈市廛,帝國的氣象在開放中愈發恢弘。

文明的播撒并非總是一帆風順,猜忌與阻力如影隨形。

燕地的抵制:部分燕國舊貴族視秦之農書、律法為“文化蠶食”,暗中指使地痞焚燒使團帶來的部分書冊,散布“秦法苛刻,將奪爾田宅”的謠言。

楚巫的對抗:在楚地腹地,一些信奉巫鬼之說的舊勢力,將推廣水利、農耕技術的秦使污為“擾亂地脈,觸怒鬼神”,煽動愚昧鄉民阻撓施工。

匈奴的傲慢:匈奴單于庭派來的使者,態度倨傲,對秦提出的邊境貿易條款嗤之以鼻,甚至以騎兵騷擾邊境榷場相威脅。

面對挑戰,林深與典客署、使團沉著應對:

對于燕地的抵制,使團并未強硬彈壓,而是聯合當地因水利受益的鄉紳和農戶,公開舉行新糧品嘗會,讓事實說話。同時,典客署將燕地貴族焚燒書籍、造謠生事之舉上奏嬴政。嬴政震怒,下詔申斥,并削減了該地部分貴族的歲祿。恩威并施之下,抵制聲浪迅速平息。

在楚地,使團中的文法學院學子巧妙結合楚地崇敬“水神”的習俗,將新修的水利工程解釋為“疏通水神經脈,引福澤于民”,并請當地有聲望的智者主持祭祀。同時,展示秦地使用新法后連年豐收的景象圖冊(由工學館繪制),以實實在在的“祥瑞”化解了“觸怒鬼神”的誣蔑。

對于匈奴的挑釁,典客卿姚賈一面嚴正警告,一面通過中間部落向單于展示了幾架繳獲自襲擾榷場的匈奴騎兵的精良秦弩(非最新式),并暗示:“此等利器,秦軍車載斗量。貿易可斷,然若烽煙再起,恐非單于所愿見。”同時,私下允諾若其約束部眾,可適當增加糧食交易配額。剛柔并濟之下,匈奴使者的氣焰終于收斂,邊境榷場重歸平靜。

星火已成燎原勢

數載耕耘,終見碩果。

咸陽城內,“四方館”人滿為患。東胡的王子在學習《秦律》,百越的巫祝之子在鉆研算學,西羌的酋長繼承人在觀摩軍陣。咸陽口音中,夾雜著天南地北的方言,卻奇異地和諧。

驛道上,宣化使團的車馬絡繹不絕。秦地的筒車在楚澤轉動,百越的藤甲工藝在秦軍工坊被改良應用,燕趙的冶鐵良匠被請入工學館交流。文明的精粹,在雙向的流動中淬煉升華。

邊境榷場,商旅云集。秦半兩錢成為硬通貨,胡商的駝隊與秦地的車隊交織如梭。帝國的版圖在商貿的紐帶下,獲得了另一種形式的鞏固與延伸。

站在章臺宮高臺,嬴政與林深憑欄遠眺。城內,是各國學子穿梭的身影;城外,是通往四方的繁忙驛道。嬴政的目光掃過這前所未有的“協和萬邦”之景,緩緩道:“林深,昔者朕掃六合,以力服人;今者卿布文德,以化服心。此二者,皆朕之劍!然化心之劍,其利更遠!朕要這秦篆、秦律、秦之度量衡,乃至這‘協和’之道,如日月之行,遍照寰宇!此方為……真正的‘書同文’!”

林深深深一揖:“陛下圣明!星火已燃,其勢燎原。大秦之道,當為天下之道!”帝國的雄心,在文德的光輝與商貿的繁盛中,向著更加深遠的未來,堅定地鋪展開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邑县| 麟游县| 沾益县| 贵州省| 同德县| 温州市| 丹巴县| 河津市| 汾西县| 东至县| 湖北省| 江陵县| 平和县| 磐石市| 舒兰市| 和平区| 杭锦后旗| 汽车| 塔城市| 华阴市| 洱源县| 隆回县| 长春市| 海安县| 西安市| 鄱阳县| 根河市| 洛扎县| 成武县| 景宁| 英山县| 赤峰市| 边坝县| 广灵县| 怀化市| 精河县| 盐山县| 南阳市| 宾川县| 邯郸市| 竹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