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的風,裹挾著烽煙散盡的余燼與一絲不易察覺的血腥,吹過咸陽巍峨的宮闕。麒麟殿內,燭火通明,映照著御座之上嬴政深邃而銳利的目光,以及階下林深那副雖染風霜卻愈發(fā)堅毅的面容。擊退匈奴與小國聯(lián)軍的喧囂已然平息,但殿宇中的空氣卻比戰(zhàn)時更為凝重。林深深知,那看似潰退的狼群,不過是暫時縮回了利爪,舔舐傷口,對富庶中原的貪婪目光從未熄滅。短暫的勝利,遠非長治久安的基石。大秦要真正立于不敗之地,傲視寰宇,唯有將手中之劍打磨得更加鋒利,而這劍鋒,非“科技”二字不可鑄就。
“陛下,”林深的聲音打破了沉寂,清晰而有力,回蕩在空曠的大殿,“此役雖捷,然邊境烽燧,狼煙易起。匈奴控弦數(shù)十萬,來去如風,劫掠如火。此番受挫,其心必更狡,其謀必更深。我大秦雖擁雄兵百萬,然若無精良之器、堅不可摧之防,終難保萬世之安。欲令四夷賓服,宵小膽寒,唯有行“科技強軍”之道,以超越時代之利器,鑄就一支令天地變色的大秦雄師!”
嬴政端坐如山,冕旒微動,眼中精光暴漲。他緩緩開口,每一個字都重若千鈞:“林卿,你所慮,正是朕之所憂。鐵騎勁弩,乃我大秦立國之本。然強軍之路,如何以科技為先?朕愿聞其詳。”
林深胸中早有丘壑,聞言精神一振,上前一步,條陳清晰,擲地有聲:
“陛下明鑒!其一,兵刃之利,當冠絕天下!我大秦弩陣,威震六合,然尚有精進之隙。臣觀現(xiàn)有弩機,一發(fā)一裝,射速受制。若可研制連發(fā)之弩,如疾風驟雨,箭矢連綿不絕,則戰(zhàn)場之上,可于瞬息間傾瀉十倍殺機,敵未近身,已化齏粉!此乃破敵之矛,當務之急!
“其二,甲胄之堅,須固若金湯!將士披堅執(zhí)銳,然重甲在身,行動多有滯礙,防護亦有極限。當革新冶煉鍛造之術,采奇礦,試新材,融金鐵皮革之優(yōu),創(chuàng)輕韌復合之甲。使其輕捷如鷂,輾轉騰挪無礙;堅韌勝磐,刀劈斧鑿難侵!此乃護身之盾,性命所系!
“其三,城防之固,需穩(wěn)如泰山!長城巍峨,雄關聳峙,乃國之屏障。然守城之道,非僅高墻深塹。當廣筑新型要塞堡壘,融匯古今守御之智。深掘蛛網密道于地底,兵卒潛行,神出鬼沒;巧設致命暗堡于要害,伏弩隱火,待敵而發(fā)。令敵攻城,如陷泥沼,步步殺機,寸步難行!此乃鎖國門之鑰,萬世之基!”
嬴政聽罷,猛地一拍御案,聲震殿宇:“善!大善!林卿此策,深得朕心!科技強軍,正合天意!朕即下詔,傾舉國之力助卿!金帛糧秣,良工巧匠,凡有所需,盡取于朝,無有不準!務使新器早成,壯我軍威!”
“臣,領旨謝恩!”林深深深一躬,胸中熱血沸騰。
詔令既下,雷厲風行。林深手持虎符詔書,直入咸陽城西的“工學館”與毗鄰的“軍事學院”。這兩處匯聚了大秦最頂尖的匠師與深諳兵法的將校種子。聽聞林深奉旨組建“軍器研造司”,專司強軍利器,兩院精英無不摩拳擦掌,熱血賁張。
研造司的議事廳內,氣氛熱烈如火。巨大的木案上鋪著粗糙的麻紙圖樣,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弩機零件與材料樣本。首要攻堅目標,便是那傳說中的“連發(fā)弩”。
一位來自工學館的青年匠師,名叫墨衍(注:賦予匠人名字,增強代入感),他祖上據(jù)說承襲了些許墨家機關術的遺脈。他指著一個簡陋的木制模型,眼中閃爍著狂熱的光芒:“林大人,諸位請看!要實現(xiàn)連發(fā),關鍵在于這自動續(xù)矢之機關!學生以為,可在此處設計一套聯(lián)動齒輪組,輔以精鋼打造的強力扭力簧機!弩臂回彈復位之時,此套機關應能順勢牽引下一支箭矢,精準滑入箭槽,扣緊弩弦!如此循環(huán)往復,箭矢自當連綿不絕!”
他一邊說,一邊用炭筆在麻紙上飛快勾勒,復雜的齒輪咬合結構躍然紙上。
“墨衍所言,機巧之道也!”一位身材魁梧、面有刀疤的軍事學院教官,姓王名賁(注:借用名將王翦之子名,增強歷史感),沉聲接口,他更關注實戰(zhàn)效能,“然,機關繁復,易損難修!戰(zhàn)場之上,泥濘血污,瞬息萬變。連發(fā)之速固可喜,然勁道是否充足?射程是否足夠?精準能否保證?若為求快而失其力與準,則如隔靴搔癢,反誤戰(zhàn)機!此弩,須“快、狠、準”三者兼?zhèn)洌币徊豢桑 彼闷鹨恢С林氐娜饩F箭鏃,重重頓在案上,“此箭,必須能百步穿楊,洞穿重甲!”
兩種思維激烈碰撞,火花四濺。林深端坐主位,凝神靜聽,適時引導:“墨衍之巧思,王賁之務實,皆切中要害!連弩之魂,在于穩(wěn)定可靠下的疾速殺伐。齒輪簧機之構,方向無誤,然選材、鍛造、組裝之精度,須達毫巔!王教習所慮勁道精準,則需反復測算弩臂弧度、弦力大小、箭矢配重、望山刻度。此非一日之功,需耐得寂寞,經千錘百煉!”
研造司后院的巨大工坊,日夜爐火不熄。叮當?shù)腻懘蚵暋⒋潭墓文ヂ暋⒓ち业臓幷撀暯豢椩谝黄稹D軒е蝗耗贻p匠人,如同著魔般圍著幾臺原型機。圖紙上的齒輪被一次次放大雕刻,又因強度不足或運轉不暢而廢棄;簧片反復淬火回火,測試其彈力極限與耐久;弩臂以不同年份的拓木、桑木甚至嘗試摻雜少量青銅內芯,測試其韌性與回彈。
失敗,是這里的常客。簧片斷裂、齒輪卡死、箭矢滑脫、力道不足、精度飄忽……每一次挫折都寫在匠人們布滿汗水與炭灰的臉上。林深時常親臨,不避煙火,與眾人同食同工。他拿起一支射偏的箭矢,仔細端詳著箭羽的微末偏差,沉聲道:“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王教習所言不虛。此箭羽角度,再調半度!簧片淬火,改用‘九鍛一冷’之法試試!”
終于,在一個星月無光的深夜,經過無數(shù)次微調后,一架結構緊湊、泛著幽冷寒光的精鋼弩機被固定在校場靶架上。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墨衍深吸一口氣,用力扳動那設計精巧的上弦連桿。隨著令人牙酸的“咯吱”聲和簧片蓄力的嗡鳴,弩弦被牢牢扣住。他屏住呼吸,瞄準百步外的厚木包鐵甲靶,扣動了扳機。
“嘣——嗖!”
第一支箭如流星般射出,深深釘入靶心!
緊接著,奇跡發(fā)生了!弩臂在強大扭力簧的作用下迅猛回彈復位,同時,內部精巧的聯(lián)動齒輪發(fā)出細微而清晰的“咔噠”聲,一支新的箭矢被無形的力量精準推送至箭槽,瞬間被復位中的弩弦掛住!
“嘣——嗖!嘣——嗖!嘣——嗖!”
箭矢如毒蛇吐信,一支接一支,間隔極短,帶著撕裂空氣的尖嘯,連綿不絕地轟擊在靶子上!那厚重的木靶連同內襯的鐵甲,在如此密集而強勁的打擊下,如同朽木般被撕開、貫穿、碎裂!最后竟轟然倒塌!
短暫的死寂后,工坊內外爆發(fā)出震耳欲聾的歡呼!連一向沉穩(wěn)的王賁也激動地滿臉通紅,用力拍著墨衍的肩膀:“成了!真成了!此弩一出,匈奴鐵騎,當如草芥!”
連弩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士氣。與此同時,鎧甲改良的工區(qū)也熱火朝天。主持此項目的是一位年逾五旬、沉默寡言的老匠宗,人稱“歐冶”(注:借用名匠之名),他畢生浸淫于金鐵鍛造之術。
歐冶面前堆滿了各種材料:鞣制數(shù)年的堅韌牛皮、反復鍛打疊壓的青銅甲片、新近從蜀地運來的奇特“石棉”纖維、甚至還有少量從天竺(印度)商隊重金購得的、輕便異常卻異常堅韌的“鑌鐵”樣本。他帶領弟子們如同煉丹師般,嘗試著各種匪夷所思的組合與工藝。
“大人請看,”歐冶拿起一塊試驗品,聲音沙啞卻帶著自豪,“此乃三層復合:外層為百煉精鋼冷鍛薄片,密綴如魚鱗;中層以秘法處理的石棉絲與細麻混合編織,密實堅韌,可卸鈍器之力,亦能阻隔部分火矢高溫;內襯則為浸透桐油反復捶打的軟革,貼身舒適,吸汗透氣。三者以特制魚膠黏合,再以銅鉚密固。”
他示意一名身材健碩的軍士穿上全套新甲。軍士活動了一下手腳,臉上露出驚喜:“稟大人,此甲比舊甲輕了近一半!感覺……感覺能跑能跳!”歐冶點點頭,命人取來軍中制式青銅劍和長矛。
“刺!”歐冶下令。
一名力士奮力刺向甲胄胸腹要害。“鐺!”一聲脆響,矛尖只在精鋼鱗片上留下一道白痕,滑向一邊,未能穿透中層內襯。
“劈!”歐冶再次下令。
青銅劍帶著風聲狠狠劈在肩甲處。同樣是一聲巨響,鱗片微微凹陷,但整體結構完好無損,內襯的緩沖層吸收了大部分沖擊力,穿甲的軍士只是身形晃了晃,并無大礙。
林深仔細檢查著被擊打的位置,又用手掂量著甲片的重量,眼中露出贊許:“好!輕便而不失其堅!歐冶大師,此甲可名‘玄鱗輕韌甲’!當速速優(yōu)化工藝,確定最佳配比,準備量產!”
當連弩與玄鱗甲在工坊內閃耀光芒時,林深的目光早已投向了千里之外的漫長邊境線。他帶著王賁以及精通土木工程的工師團隊,策馬巡視北疆各處險要隘口、烽燧城堡。塞外的風沙打在臉上,遠處山巒起伏,勾勒出潛在的入侵通道。
“王教習,你看此處,”林深駐馬于一處依山而建、但略顯單薄的舊關隘前,“地勢雖險,然關墻低矮,若遇重兵強攻火攻,恐難久持。匈奴若卷土重來,必擇此等薄弱處。”
王賁點頭:“大人所言極是。舊關多只重地表高墻,忽視了地下與側翼。”
“那我們就給它裝上‘爪牙’!”林深目光灼灼,展開一卷精心繪制的圖稿,“新式城堡,須如伏地兇獸!主體城墻,須以巨石為基,夯土包磚,墻厚需倍于前,墻頭增設懸樓(類似馬面)、藏兵洞,可三面御敵。此為其‘軀干’。”
他手指移向城堡下方和周圍:“此為‘爪牙’!其一,蛛網密道:于城堡地下深處,開掘縱橫交錯之地道網,四通八達。主道寬闊,可容兵卒輜重通行;支道狹窄隱秘,遍布哨孔與突襲口。地道出口,或隱于城外山林,或藏于附近河床,或直通臨近烽燧!兵員糧秣,可于敵軍圍城時神不知鬼不覺地調動增援,亦可隨時派出精兵,襲擾敵后,斷其糧道!”
“其二,致命暗堡!”林深的手指重重地點在城堡外圍的幾處關鍵地形,“于此、于此、于此,依山勢或土丘,構筑半埋式暗堡。堡體以磚石混凝土(古代有類似材料)澆筑,堅固異常,外覆泥土植被,與周圍環(huán)境渾然一體。堡內藏強弩、火油柜、滾木礌石。暗堡之間,亦有短地道相連。敵軍若來,必先攻主城,當其蜂擁至城下,或在其攻城器械推進路線上時……”林深眼中寒光一閃,“伏兵自暗堡殺出,弩箭如雨,火油傾瀉,滾木轟鳴!打他個首尾難顧,中心開花!待其混亂,主城守軍亦可開門殺出,內外夾擊!”
王賁聽得心潮澎湃,仿佛已看到敵軍在立體火網中哀嚎崩潰的景象:“妙!妙啊!大人此策,將守城化為獵場!此等要塞,非金城湯池不足以形容!末將請命,督造此關!”
很快,幾處選定的戰(zhàn)略要地,變成了巨大的工地。號子震天,石料堆積如山。經驗豐富的老石匠指揮著開鑿地基;來自巴蜀的“穴師”負責地道挖掘的穩(wěn)固與通風;大批軍士民夫在工師的指導下,嚴格按照圖紙,將一塊塊沉重的條石壘砌成高聳的城墻,并在內部預留出復雜的孔道和密室。暗堡的構筑更是隱秘而精細,力求與自然環(huán)境完美融合。一座座融合了強大防御與致命攻擊性的新型要塞,如同鋼鐵巨獸的骨架,在邊境線上緩緩崛起。
然而,科技強軍的道路,注定布滿荊棘。當原型機的光芒褪去,大規(guī)模裝備部隊的嚴酷現(xiàn)實擺在面前時,巨大的困難接踵而至。
首先是連發(fā)弩機。其精巧的齒輪簧機結構,對零件的精度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苛刻。咸陽官營作坊里那些技藝嫻熟的老匠人,面對那些需要嚴絲合縫嚙合、誤差不能超過發(fā)絲的微小齒輪和復雜簧片,也感到力不從心。手工打磨耗時耗力,報廢率極高。“大人,”墨衍捧著一把因一個齒輪微有瑕疵而導致整機卡死的報廢弩機,滿臉沮喪,“精鋼鍛造易得,然這毫厘之間的鬼斧神工……非人力可及啊!如此下去,一月難成一弩,如何裝備三軍?”
其次是玄鱗輕韌甲。外層精鋼冷鍛薄片需要極高的鍛造技巧和優(yōu)質鐵料;中層所需的特殊石棉纖維產地遙遠,產量稀少,運輸艱難;內襯的頂級軟革也價格不菲。更麻煩的是,那層復合黏合工藝極為繁復,需要經驗豐富的匠人手工操作,效率低下。“歐冶大師那里已經愁白了頭,”負責物料調度的官員向林深訴苦,“石棉存量告急,鑌鐵更是價比黃金。復合工藝雖好,但一個熟手匠人一日也難完成一副胸甲。成本……高得嚇人!”
最令人頭疼的還是新型要塞的建造。藍圖雖美,落到實處卻是吞金巨獸。所需石料、木材、磚瓦、人工數(shù)量,遠超預算。更棘手的是技術要求。地道挖掘需要防塌方、防水、通風,暗堡的隱蔽性、堅固性、內部結構設計,對施工隊伍的素質要求極高。從各地招募的工匠,水平參差不齊,圖紙理解常有偏差。一處正在挖掘的關鍵地道,甚至因為測量失誤差點挖偏,與預設出口偏差了數(shù)十丈!王賁在工地上急得嘴角起泡:“大人!工期緊迫,物料消耗如流水,工匠雖多,精熟此等新法者卻寥寥無幾!如此下去,恐難如期成軍!”
面對這重重困境,林深沒有半分退縮。他的眼神反而更加銳利,如同磐石般堅定。他召集所有負責人,在研造司的沙盤前,逐一剖析,尋求破局之道。
“連弩之困,在于精度!”林深斬釘截鐵,“墨衍,你立刻挑選最優(yōu)秀的匠人,成立‘精工坊’!將連弩拆解,每一個關鍵零件,都制作出標準模具!特別是齒輪齒形、簧片弧度!然后,引入水力驅動的砂輪、磨床!以水為力,驅動旋轉磨石,對粗胚進行初步打磨定型,匠人只需在此基礎上進行最后的精細修磨!效率必可大增,精度亦有保障!同時,制定嚴格的零件檢驗法度,合格者方可組裝!”
“玄鱗甲之困,在于材料與工藝!”林深看向歐冶和物料官,“石棉難得,可否尋找替代?加大力度勘探國內類似礦產!同時,試驗以多層浸油麻布、特殊處理的葛纖維混合,替代部分石棉中層?效果或有折損,但成本可大降!外層鱗片,可否嘗試更易獲取的熱鍛鐵片,通過疊打、淬火提升其硬度?內襯軟革,除頂級牛皮外,優(yōu)質豬皮、多層厚麻布浸油處理,是否堪用?工藝上,簡化黏合步驟,研發(fā)更高效的鉚接固定法!標準化的甲片,可分散至各地匠戶制作,最后統(tǒng)一運來組裝!總坊只負責核心復合與關鍵部件!”
“要塞之困,在于人力與技術!”林深的目光投向風塵仆仆的王賁和工師,“王賁將軍,立刻從參與建造的軍士和工匠中,選拔機敏可靠、有經驗者,成立數(shù)支‘專師營’!每營負責一項專門工段,如‘地道掘進營’、‘石工砌筑營’、‘暗堡營造營’!集中培訓,專攻一技!工師們,將你們的圖紙和施工要點,細化!再細化!編寫成圖文并茂的《筑城金鑒》!每一步做什么,用什么料,尺寸幾何,如何校驗,務必清晰明了!分發(fā)至各營伍長、工頭手中,按圖索驥,照方抓藥!同時,建立嚴格的工段監(jiān)察制,由懂行的工師和軍官每日巡查,及時糾偏!物料運輸,統(tǒng)籌規(guī)劃,分段接力,避免浪費!”
林深的聲音充滿了不容置疑的力量:“遇山開山,遇水架橋!科技強軍,國之重器,縱有千難萬險,亦當一往無前!諸君,各司其職,全力以赴!”
命令如山,迅速貫徹。精工坊內,水流帶動巨大的輪盤,驅動著砂輪飛旋,匠人們操作著夾具,小心翼翼地打磨著齒輪的每一個齒牙,火星四濺中,精度在穩(wěn)步提升。鎧甲工區(qū),替代材料的試驗在夜以繼日地進行,簡化工藝后的半成品從各地源源不斷匯聚而來。邊境工地上,“專師營”的旗幟飄揚,工匠們在《筑城金鑒》的指引和監(jiān)察官的督促下,工作變得有條不紊,效率顯著提高。雖然依舊忙碌艱辛,但混亂和沮喪被一種目標明確的專注所取代。
難關,在林深堅定的意志和務實的策略下,被一點點啃噬、突破。
咸陽最大的兵造坊,流水線已然成型。經過水力粗磨和匠人精修的齒輪簧片,在嚴格的校驗后被送入裝配區(qū)。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如同庖丁解牛般,將精密的零件組裝成一臺臺散發(fā)著冷冽殺氣的連發(fā)弩機。弩身烙印著統(tǒng)一的編號和“秦工監(jiān)制”的徽記。一批批閃爍著幽光的連弩被裝上蒙著油布的馬車,運往北疆和京師精銳部隊。
軍營校場,將士們撫摸著這前所未見的利器,眼中充滿了震撼與狂喜。演練之時,弩陣齊發(fā),箭矢真如疾風驟雨,瞬間將遠處的草人靶陣覆蓋、撕碎!那連綿不絕的破空尖嘯,成為了敵人未來的噩夢序曲。
各地的皮甲坊、鐵匠鋪也接到了標準化的訂單。外層鱗片、中層內襯材料、內層軟革被分別制作,最后在指定的“甲胄總裝坊”由熟練工按照歐冶優(yōu)化的流程進行復合組裝。雖然最頂級的“玄鱗甲”產量依舊有限,優(yōu)先裝備將領和精銳,但大量成本降低、性能依舊遠超舊甲的“制式復合甲”開始批量下線。一車車泛著皮革與金屬光澤的新甲,被運送到各地軍營。士卒們卸下沉重的舊甲,換上輕便堅固的新甲,頓感身輕如燕,防護感倍增,士氣為之大振!
而在漫長的邊境線上,變化更為驚人。幾座標志性的新型要塞已經拔地而起。巨石壘砌的高墻厚重如山,墻頭懸樓密布,垛口森然。更令人望而生畏的是其隱藏的“爪牙”。斥候回報,有匈奴游騎試圖靠近窺探一座新建的“狼牙堡”,結果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從附近幾個不起眼的土丘中突然射出密集的弩箭,瞬間人仰馬翻。僥幸逃脫者心膽俱裂,傳言秦人筑起了會“咬人”的城堡!那蛛網般的地道和致命的暗堡,成為了懸在入侵者頭頂?shù)倪_摩克利斯之劍。
看著連弩列陣、新甲曜日、雄關屹立,林深欣慰之余,目光卻投向了更遠的未來。科技之道,日新月異,非一人一世之功。強軍的根本,在于人才!
他再次踏入“軍事學院”,不過這次并非為具體項目,而是為了播種。在他的力主下,學院正式增設“軍器營造科”與“城防工事科”兩門全新的專業(yè)。墨衍、歐冶、王賁等研造司的核心骨干,被聘為客座教習。
寬敞明亮的學室內,林深站在一眾年輕而充滿求知欲的面孔前。墻上懸掛著連弩的分解圖、玄鱗甲的構造圖以及新型要塞的宏偉藍圖。
“諸生!”林深的聲音沉穩(wěn)而充滿力量,“今日爾等所見之弩、所披之甲、所守之城,皆非憑空而來。乃無數(shù)匠人心血、兵士智慧,于千萬次失敗中淬煉而出!此乃科技之力,乃強軍之基!”
他指著那些復雜的圖紙:“此非奇技淫巧,乃護國安邦之大道!兵刃之利,可破萬軍;甲胄之堅,可保性命;城防之固,可鎖國門!然此道,未有窮盡!今日之利器,明日或成常物。唯有不斷求索,精益求精,方能永立于不敗之地!”
他掃視著年輕的學子們,眼中充滿了期許:“爾等今日求學于此,非僅為記誦兵法,更要通曉此等器物之理、營造之法!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敢于質疑陳規(guī),勇于探索新路!工學館之巧思,軍事學院之韜略,當在爾等胸中融會貫通!他日,大秦更鋒利的劍、更堅固的盾、更智慧的城,或許就誕生于爾等之手!”
“科技強軍,非一日之功,乃千秋之業(yè)!望諸生勤學苦研,格物致知,銳意求新!以爾等之智慧與汗水,為大秦,鑄就那不朽的鋼鐵長城!”林深的結束語如同洪鐘大呂,敲擊在每一個年輕學子的心上,點燃了熊熊的求知與報國烈焰。
日升月落,時光流轉。連發(fā)弩的寒光取代了舊弩的沉重,新式復合甲的堅韌覆蓋了將士的軀體,一座座融合了死亡陷阱的新型要塞如同沉默的巨獸,盤踞在大秦綿延的邊境線上。軍隊的操練聲更加嘹亮,步伐更加輕捷,眼神中充滿了對新裝備的信任和對力量的自信。
這些變化,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漣漪迅速擴散至塞外草原。匈奴各部首領的帳篷里,氣氛壓抑。那些僥幸從邊境逃回的游騎,帶著一身驚魂未定的創(chuàng)傷,聲嘶力竭地描述著秦人那“噴吐著死亡鐵雨”的怪弩,那“刀槍難入卻輕若無物”的詭異甲胄,以及那“會從地里鉆出來咬人”的恐怖城堡。
“秦人的箭……像蝗蟲一樣飛來,根本躲不開!我們的皮甲像紙糊的一樣!”
“我的刀砍在一個秦兵身上,只濺起一點火星,他卻反手一刀就要了我的兄弟的命!”
“那城堡……靠近不得!明明看著就是土坡,突然就射出箭來,還有火!像地獄的入口!”
恐懼如同瘟疫般在草原上蔓延。再勇猛的匈奴勇士,面對這聞所未聞的戰(zhàn)爭機器,也感到了發(fā)自心底的寒意。南下劫掠的誘惑,在絕對的力量差距和未知的死亡陷阱面前,迅速消退。各部首領縱有野心,也不得不掂量強攻的代價。襲擾的規(guī)模顯著減少,邊境迎來了難得的、真正意義上的平靜。
麒麟殿內,捷報頻傳。嬴政撫摸著送來的新弩模型和玄鱗甲片,龍顏大悅,對林深的信任與倚重更甚往昔。
然而,站在咸陽高大的城樓上,迎著獵獵朔風,林深的目光卻穿越了平靜的邊境線,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科技強軍的道路,永無止境。連弩、新甲、堅城,只是夯實了基礎。
“兵者,詭道也。”他低聲自語,“利器在手,更需如臂使指。烽燧狼煙傳訊太緩,軍情瞬息萬變,如何能瞬息千里?敵蹤隱于草原大漠,如何能洞察秋毫?將帥運籌帷幄,如何能如觀掌紋?”
一個更大的藍圖在他腦海中徐徐展開。如何將科技的力量,注入軍事的神經與大腦——指揮通信與情報偵察領域?更高效的密碼?更快速的傳遞方式?更先進的觀測工具?甚至是……利用自然之力,達成超遠距離的通訊?還有那傳說中的“木牛流馬”,能否解決大軍遠征那令人絕望的后勤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