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全國技術市場統計年報
- 呂先志 李有平主編
- 2650字
- 2025-06-12 16:52:02
二、特點分析
(一)重點產業領域技術交易高頻活躍,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2023年,各地區各部門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扎實推進,重點產業技術合同成交額實現快速增長,未來產業相關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一是信息產業和制造業技術交易活躍突出。2023年,信息產業和制造業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為8960.4億元和1.8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9%和42.5%,兩者占到全國技術合同成交總金額的44.4%,信息產業和制造業技術創新產出占比連續10年保持在40%左右。科技創新助推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2023年,先進制造自動化技術合同達2.3萬項,同比增長37.8%,先進制造數字化專業設備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26.3億元,同比增長26.9%。二是重點領域技術創新成果加速流動。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在載人航天、核電、大飛機制造等重點產業領域的一系列重大成果進入市場流通。全年核應用和航空航天領域技術合同成交額增幅較大,同比分別增長133.7%和48.6%。其中,C919大飛機相關配套技術合同近20項,合同成交額突破22.4億元,平均單項合同成交額達1億元。集成電路領域關鍵技術攻堅及產業化加速推進,相關技術合同成交額達681.7億元,實現105%的快速增長。三是綠色和新能源技術交易成為新增長點。科技創新支撐綠色發展跑出“加速度”,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領域技術合同成交額達9976.9億元,保持34%的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相關技術合同超過9000項,同比增長55%;技術合同成交額近2000億元,同比增長129%。四是未來產業相關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拓展。2023年,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合同超過7000項,合同成交額達466.5億元;6G相關技術合同65項,合同成交額達12.8億元;元宇宙相關技術合同244項,合同成交額達8.5億元,未來產業相關技術加速成果轉化,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不斷融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了基礎、注入了動力。
(二)企業創新韌性和活力持續增強,各類主體協同創新格局加快形成
當前,企業創新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從全國技術交易情況來看,2023年企業技術交易主體達10.1萬家,其中新增交易主體2.5萬家,增幅達到33.2%,企業展現出較強的創新韌性和活力。一是企業保持技術輸出和吸納的絕對主體地位。企業技術交易主體全年共輸出技術合同64.7萬項,合同成交額達5.75萬億元,占全國技術合同成交總金額的93.5%;吸納技術合同69.6萬項,合同成交額達5萬億元,占全國技術合同成交總金額的81.3%。其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年共吸納技術合同4660項,合同成交額為975.3億元,吸納合同項數和金額位均居全國第一。企業創新活力持續釋放,加速集聚各類創新資源,作為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的地位不斷夯實。二是中小微企業正在成為技術創新生力軍。2023年,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年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71萬億元,同比增長42%。同時,中小微企業間技術交易保持高頻活躍,技術合同成交達32.2萬項,占企業間技術合同成交總數的65.2%。大企業與中小微企業間技術合作不斷加強,大企業全年購買中小微企業技術4.5萬項,占吸納技術合同項數的34.3%,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業融通創新格局加快形成。三是大企業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能力,開放創新路徑。2023年,大企業主動規劃科技發展路徑,全年大企業技術開發合同成交額達4532.1億元,同比增長20.3%,增速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委托高校及科研院所技術開發合同成交額為230億元,同比增長17.4%,遠高于2022年的1.8%的增速,主動擔任創新組織者,以核心技術的創新提升產業鏈條中的競爭力正逐漸成為大企業的共識。
(三)高校及科研院所與企業產學研合作持續深化,工科高校成為全國高校成果轉化的“領頭羊”
2023年,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動力持續釋放,共輸出技術合同25.5萬項,合同成交額達272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5%和33.3%,在服務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新型工業化中取得新突破。一是高質量、高價值科技成果持續產出。2023年高校及科研院所涉及知識產權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188億元,同比增長38.9%,其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速最為明顯,同比增長142.7%。同時,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價格有所提升,平均每項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1.6%,單項價格超過1000萬元的技術合同達1430項,較上年增加124項。二是工科高校成為全國高校成果轉化的“領頭羊”。2023年,全國高校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前十名多數為工科高校,前十所高校輸出技術合同金額達232.5億元,占全國高校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的23.9%,領跑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其中西北工業大學以33.32億元位居全國高校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首位。三是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合作持續深化。2023年,高校及科研院所向企業輸出技術合同17.6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37.3億元,占高校及科研院所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的49.2%。從合同類型來看,技術開發是主流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全年高校及科研院所接受企業委托技術開發合同成交額達769.4億元,占高校及科研院所技術開發合同成交額的六成。技術轉讓和技術許可合同成交額增幅較大,同比增長32.2%,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和新材料技術領域,其中320余項科技成果以超過1000萬元的價格轉讓或許可給有關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契合度不斷提高。
(四)重點區域技術成果交易活躍,區域間協同創新加快推進
2023年,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點發展區域技術交易持續活躍,中心城市科創高地輻射帶動作用日益提升。一是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加快推進,區域技術創新活力不斷提升。京津冀地區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22萬億元,占全國的19.9%。北京呈現較強輻射效應,全年輸出河北和天津技術合同成交額達748.7億元,同比增長110%,主要集中在信息產業;“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持續推進,河北從京津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為810.1億元,占到全省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的40%。二是長三角地區制造業創新需求旺盛,三省一市技術輸出和技術吸納能力同步提升。全年輸出和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59萬億元和1.02萬億元,占全國的25.9%和16.6%,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潛能。其中,江蘇制造業技術合同成交額連續6年保持全國第一,浙江省制造業技術合同成交額異軍突起,實現132.9%的高速增長。三是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虹吸效應持續增強,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內地合作不斷深化。全年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5931.4億元,占全國的9.6%,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技術領域。深圳、廣州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為4207.4億元,占粵港澳大灣區的比例超過70%。同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內地技術交易更加頻繁,合作更加緊密,全年向內地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為117.5億元,同比增長57.7%。
[1] 全社會研發支出,即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