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塔的傳入與中國化

  • 大雁塔與小雁塔
  • 金開誠
  • 5086字
  • 2015-03-20 15:20:50

佛教相傳于公元前6—公元前5世紀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由凈飯王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創立。大約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傳入中國內地,在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和后秦時代,長安(今西安)已經成為我國北方的佛教中心。隋、唐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長安作為隋、唐京城,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處于重要的地位。當時的長安,佛寺林立,以玄奘和義凈為代表的名僧輩出,佛經翻譯超越了前代,教理的研究各有主張,并且形成了陜西境內留存的佛教遺跡、文物碑石和經卷造像,十分豐富。大雁塔和小雁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大雁塔和小雁塔歷經1300年的歷史煙云,是唐代長安城(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際城市)遺留至今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并且依然是現今古城西安的城市地標。它們是構成古都西安城市文脈的重要遺存,亦是城市格局變遷中重要的歷史坐標,飽含著過去年月流傳下來的信息,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傳播與宗教傳播。它們不僅是聞名遐邇的文化景觀,吸引著無數中外游客,亦是一座歷史文化的寶庫,為后人留下無數珍貴的文物及傳誦不衰的優美詩文;它們不僅是西安古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總之,走近大、小雁塔,我們如同歷經了古都西安風風雨雨的千年歲月,如同探知了大唐盛世的繁華與交融,如同站在了絲綢之路的起點,看盡世間沉浮,瞭望美好未來!

(一)“印”塔東來

中國本無佛塔,正如本來并無佛教一樣。大約在西漢末年,佛教由印度的小亞西亞地區經中國西域傳入中土,作為佛教文化的載體之一的佛寺與佛塔隨之也出現于中華大地上。

佛教的傳播有兩種主要方式,一是利用佛經進行說教,二是用形象化的實物或圖畫進行宣傳。塔就是最突出的形象之一。梵文稱塔為Stupa,漢文佛經譯為“窣堵波”“浮圖”等。印度窣堵波原意是墳墓,早在釋迦牟尼以前就已存在。釋迦牟尼圓寂后,弟子們火化遺體,遺骨在火光之中凝結成了五彩斑斕、擊之不碎的結晶物,名為舍利。諸弟子將舍利分散埋葬,在地面筑成一個窣堵波,從此窣堵波就具有了宗教紀念意義。窣堵波是一座半球狀的墳堆,上面以方箱形的祭壇和層層傘蓋組成墳頂。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為“累積”之意,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如同印度佛教傳入我國后,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而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點的中國佛教一樣,印度佛塔這種建筑形態和宗教符號傳入中原大地后,它原始的樣式并沒有在中國流行,塔的主體亦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原來的實心墳墓變為空心樓閣。建筑結構的巨大變化,實際蘊涵著文化內涵的微妙差別。墳墓是用來埋葬死者的,而樓閣則是居住或觀光之所,二者對比,表明印度佛教這種印度的文化載體之一,在進入中國之后就被中國的入世文化所改造。

我國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講究社會倫理的尊卑有序,祠祀是禮制規范中的重要一環,有著儒家嚴肅的理性精神。所以,當塔傳入時,人們很自然地把它和祭祠的場所——祠廟一體看待了。當時人們把佛寺稱作“浮屠祠”,《魏書·釋老志》上說:“塔,猶言宗廟也,故世稱塔廟。”

東漢后期,中國的木結構建筑體系已經形成,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藝術經驗,建造過迎候仙人的重樓,當時人們又常以神仙的概念來理解佛。所以,佛塔很早就開始了以傳統重樓為基礎的中國化過程。漢明帝時修建的第一個佛塔——洛陽白馬寺浮屠,就采取了這種方式。

據史料記載,東漢永平十年(67年),往西域求法的蔡愔、秦景等人偕天竺大月氏國迦葉摩騰、竺法蘭二僧來華,用白馬馱帶經卷回歸洛陽。漢明帝命人在洛陽西雍門外建白馬寺,是為中華佛寺之首。佛塔也同時建成,據稱白馬寺塔是“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魏書·釋老志》),已經顯露了中印建筑融合的跡象;浮屠祠的塔是“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后漢書·陶謙傳》),中國的重樓成了塔的主體。所謂“重樓”,就是多層木結構的高樓,這也成為后來樓閣式塔的雛形。

(二)佛塔的基本結構

佛塔構造主要分為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

基座是塔的下部基礎,不僅保證上層建筑物堅固穩定,而且也收到藝術上莊嚴雄偉的效果。常見的基座為須彌座,以示佛塔的崇高偉大,寓意神圣。在基座之下,有不少佛塔都建有地宮。地宮是我國佛塔特有的結構,與古代帝王陵寢的地下宮殿相似。地宮是用磚石砌成的不同形狀的地穴,大都建在地面之下,主要用來埋葬佛舍利,還常埋有佛經、珍寶及其他器物。

塔身是佛塔的主體結構,塔的各種類型就是按塔身來劃分的。塔身內部還分中空和實心兩種,中空的一般能登臨遠眺。塔身的層數絕大多數都是陽性數目的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而以二、四、六、八等偶數為層數的極其少見。塔身一般為白色或綠色,形狀多為瓶狀或半圓的覆缽狀。塔身上常飾以佛盒、佛像以及門窗、柱子、斗拱等雕塑和裝飾,造型優美,形象逼真。

塔剎俗稱塔頂,就是安設在塔身上的頂子。我國的古塔很多,各座古塔塔剎的形狀和建筑材料都不相同。但是,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塔剎,也不論其形式如何,它們都是古塔重要的、位置最高的組成部分。在古印度,塔剎只是作為“窣堵波”的表象而存在,結構簡單,裝飾也不復雜。但到了中國,就和我國原有的樓閣式建筑結合在一起,塔剎的建造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結構、形式也變得更為復雜、精細、美觀了。從建筑結構上看,塔剎是作為收結頂蓋用的。既要固定椽子、望板、瓦隴等部分,又要防止雨水下漏,塔剎發揮了重大作用。從建筑藝術上看,塔剎往往玲瓏奇巧直插云霄,給人以超脫、崇高的審美快感。“剎”是梵文的音譯,它含有土田、國土、佛國的意思。因此,人們把塔剎的“剎”也作為佛寺的別稱,寺也被稱為剎,古寺也就被稱為古剎了。就塔剎的結構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

塔剎由剎座、剎身、剎頂等部分組成。剎座一般由基座和仰覆蓮組成,剎身則由剎桿、相輪和傘蓋等組成,剎座的上面豎立著剎桿,而剎桿之上又套貫著相輪。相輪的形象很像上下相疊的圓環,它是表現佛塔崇高、受人景仰的標志,中國古代傳統的俗名又叫做“金盤”和“承露盤”。相輪的層數是多少不等的,少的三五個,多的可達數十個,都是奇數的。有的塔還用相輪的多少來表示該塔的等級與高低大小,而一般來講,大塔的相輪多而大,小塔的相輪少而小;在相輪的上面,仍然是穿套在剎桿之上安置圓光、仰月、寶珠等,共同組成了剎頂部分。

(三)佛塔的中國化改造

任何形式的文化藝術都沒有固定模式,作為佛教信仰的重要標志之一的佛塔也是這樣的。當建造佛塔的思想從印度傳播向四面八方之后,各地區的佛教信徒們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樣式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結合著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創造出自己所喜愛的佛塔樣式。于是在佛教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各種各樣的佛塔不斷涌現,成為了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建筑藝術中的一朵奇葩。中國的古塔也是多種多樣的,從它們的外表造型和結構形式上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樓閣式塔:在中國古塔中的歷史最悠久、體形最高大、保存數量最多,是漢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樣式。樓閣式塔的建筑形式來源于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樓閣。佛教傳入中國后,為了適應中國的傳統習慣,利用人們對多層樓閣通天的寄托,以樓閣形式作為禮佛的紀念性建筑物。這種塔的每層間距相近且比較大,一般每層都設有券門(拱門)或假門,一眼望去就像一座高層的樓閣。塔身內部一般是空心的,設有磚石或木制的樓梯,可供攀登。很多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在每一層塔身外部都設有環形走廊平臺及欄桿,可供人們登臨遠眺。另外有的樓閣式塔在第一層有外廊(也叫“副階”),外廊加強了塔的穩定性,也使其更為壯觀,并且能有效地防止地基被雨水沖刷,延長了塔的壽命。樓閣式塔是我國現存數量最多的古塔,大雁塔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

2.亭閣式塔:在樓閣式塔出現以后衍生的一種塔形,是印度的覆缽式塔與中國古代傳統的亭閣建筑相結合的一種古塔形式。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一般都是單層塔,有的在頂上還加建一個小閣。在塔身的內部一般設立佛龕,安置佛像。由于這種塔結構簡單、費用不大、建造方便,因此多見于民間小型寺院,也被許多高僧所采用作為墓塔。

3.密檐式塔:從南北朝到宋金時期,密檐式塔在我國也曾經廣為流行,它是由樓閣式的木塔向磚石結構發展時演變而來的,多為磚石結構。這種塔的第一層(底層)很高大,設有門窗,有的雕刻佛像或佛經故事,富麗的仿木構建筑裝飾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層;而第一層以上各層之間的距離則大幅度縮短,各層的塔檐緊密重疊著,檐與檐之間不設門窗,因而叫做“密檐”,塔身越往上收縮越急,形成極富彈性的外輪廓曲線。塔身內部多為實心,也有空心的,但大多不能攀登,即使在塔內設有樓梯可以攀登,而內部實際的樓層數也要遠遠少于外表所表現出的塔檐層數。現存密檐式塔的數量僅次于樓閣式塔,且二者數量總和占我國現存古塔的絕大多數。與大雁塔交相輝映的小雁塔是密檐式塔的典型代表。

4.花塔:花塔有單層的,也有多層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裝飾繁復的花飾,看上去就好像一個巨大的花束,可能是從裝飾亭閣式塔的頂部和樓閣式、密檐式塔的塔身發展而來的,用來表現佛教中的蓮花藏世界。它的數量雖然不多,造型卻獨具一格。

5.覆缽式塔:是印度古老的傳統佛塔形制,在中國很早就開始建造了,主要流行于元代以后。它的塔身部分是一個平面圓形的覆缽體,上面安置著高大的塔剎,下面有須彌座承托著。這種塔由于被西藏的藏傳佛教使用較多,所以又被人們稱作“喇嘛塔”。又因為它的形狀很像一個瓶子,還被人們俗稱為“寶瓶式塔”。

6.金剛寶座式塔:這種名稱是針對它的自身組合情況而言的,而具體形制則是多樣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下面有一個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于中間的一塔比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對比較矮小。基座上五塔的形制并沒有一定的規定,有的是密檐式的,有的則是覆缽式的。這種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寶塔,在中國流行于明朝以后。

7.過街塔和塔門:過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門洞可以使車馬行人通過;塔門就是把塔的下部修成門洞的形式,一般只容行人經過,不行車馬。這兩種塔都是在元朝開始出現的,所以門洞上所建的塔一般都是覆缽式的,有的是一塔式,有的則是三塔并列或五塔并列式。門洞上的塔就是佛祖的象征,那么凡是從塔下門洞經過的人,就算是向佛進行了一次頂禮膜拜。這就是建造過街塔和塔門的意義所在。

塔在流傳過程中,其本身附著的宗教意義逐漸淡化,其功能也逐漸變得世俗化,譬如說為報父母恩情而修建的報恩塔,只作風景點綴或供游人登高遠眺的風水塔,借以瞭望敵情的料敵塔等等。

(四)中國式佛塔的建筑材料

中國古塔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體可以分為木、磚石、金屬、琉璃等幾種。

木塔主要流行在東漢、魏晉與南北朝時期,是用漢民族傳統的木結構方法建造成的。在建筑技術上仍保留仿傳統樓閣的手法,工藝單調,造型質樸,幾乎所有的塔都保留著宗教意義。由于木塔極易損毀,所以這些塔都已不存在了。大雁塔的前身即為木結構。

自唐代以后,出現了仿木結構的塔,建塔的材料不再是木材或不全是木材,取而代之以磚石。用壘砌、發券、疊澀等方法建造而成的,中國現存的大部分古塔都是屬于這種建筑類型。大雁塔和小雁塔也不例外。它們的主要建筑材料都是磚石,再加上它們都有巨大的船型塔基,呈不倒翁的形式,所以歷經了一千三百多年,遭遇了西安地區大小七十余次地震,多少廟宇、樓臺覆滅,而它們卻安然無恙。

宋代以后,人們有時候喜歡用雕模制范的方法來鑄造金屬塔。匠師們大膽地使用了堅固而又昂貴的金屬鐵作為鑄塔材料。浙江義烏的鐵塔就是北宋的早期作品。到了北宋中晚期,用鐵鑄塔已蔚然成風,在鑄制技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由于金屬的優越性,較磚石仿木結構更為逼真,只要把模子雕刻出來,任何復雜的結構和紋飾都可以表現出來。主要代表作有湖北當陽玉泉寺鐵塔、江蘇鎮江甘露寺鐵塔、山東濟寧鐵塔等。

除了鐵塔以外,宋代還出現了琉璃塔。但是,由于當時琉璃生產量很小,琉璃塔并不多見。明代以后琉璃大量生產,琉璃寶塔的數量大大增加。露天的琉璃塔,現存不下百處。如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北京香山琉璃塔、承德須彌福壽寺琉璃塔等。

此后,還出現了銅塔以及更加昂貴的金銀塔和其他材料的塔,不過由于材料昂貴,塔的規模都很小。

隨著時間的推移,塔的體量形制,平面、立體布置,整體造型以及方向經略、環境定位等方面,與其母體已經大相徑庭。儒道精神的浸染,特定時代社會和心理內容的熔鑄,中華民族大文化氛圍的熏陶,中國古典建筑美學思想、哲學理論和倫理精神的滋養,使中國佛塔建筑超越其母體,顯現出地道的中國作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丰县| 措勤县| 勃利县| 六盘水市| 扎兰屯市| 启东市| 灵山县| 吴川市| 通海县| 伊宁市| 呼和浩特市| 连城县| 临安市| 台中县| 阳高县| 凉山| 十堰市| 福安市| 绥中县| 昆明市| 蓬莱市| 大宁县| 青川县| 禹州市| 出国| 浏阳市| 吉隆县| 常山县| 刚察县| 沈阳市| 确山县| 临沭县| 陵水| 祁东县| 巴中市| 锡林浩特市| 华蓥市| 和政县| 左权县| 安远县|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