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雁塔這對姊妹花,歷經千年風霜,今天已經成為西安的標志性建筑。從它們誕生之日起,似乎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雁塔”名字的由來
我國建造佛塔初期都是塔隨寺名。至今很多塔仍以寺名相稱。如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北京房山的云居寺塔和陜西扶風的法門寺塔等等,都是以寺名為塔命名,一直沿用至今,大雁塔當初就稱慈恩寺塔,小雁塔稱為薦福寺塔。
隨著時間的推移,塔的取名與稱呼有了新的變化,增加了特定的含義。主要是向兩方面轉化,一是為識別、記憶與稱呼上的方便,塔名逐漸世俗化、簡便化;二是為宣傳佛教教義,采經用典,以作塔名。
佛教對雁十分尊崇,經書中關于雁的記載很多。僧人在講堂列隊,稱雁行;恭敬肅立,叫雁立。稱佛堂為雁堂或雁宇。《報恩經四》中,有五百雁為五百羅漢的故事;《譬喻經六》和《經律異相四十八》記有“雁不食出籠”的故事;《賢愚經十三》和《經律異相》中有“五百雁聞佛法升天品”一節。《法句譬喻經》第二十五有雁王的故事。“雁塔”即來源于一則著名的佛經故事。
在因陀羅勢羅窶訶山(音譯帝釋山)東峰的一個寺院前有座塔,名為雁塔。以往這座寺院信奉小乘(佛教教派),小乘是原始的教派,所以開三凈食(即吃三種肉),一直沒有改變。一天,有位和尚在院里行走,忽然看到一群大雁飛經這里,就開玩笑地說:“今天眾位和尚沒肉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只見領頭的大雁從雁群中飛出,一頭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面對此情此景,和尚萬分悲戚,趕忙遍告寺內眾僧,聞者都說:“這是如來佛在想方設法、相機誘導教化我們。這只雁警誡教導的恩德,應該永遠記取,傳之千古。”于是葬雁建塔。這就是這座塔取名雁塔的故事。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敘述這個故事時,字里行間褒貶十分明確:褒大乘,“大乘者正理也”;貶小乘,“小乘漸教也”。玄奘自印度歸國后,在慈恩寺建塔,取名自然也是循經依典,為宣揚大乘佛教而呼為雁塔。
但是,在佛教教義里,雁塔是對佛塔的一種泛稱,實例和詩章都屢見不鮮。在山西的大同市有座塔,稱作雁塔。唐代詩人沈佺期,在《游少林寺》詩中寫道:“雁塔風霜古,龍池歲月深。”這里的雁塔,顯然是對少林寺佛塔的泛稱,這是將佛塔稱作雁塔的最早作品。還有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詩中寫道:“大海龍宮無限地,諸天雁塔幾多層。”這也是稱佛塔為雁塔的例證。
從史籍的記載和文人的詩作來看,“雁塔”最初也不是大雁塔與小雁塔的專稱,以大雁塔為例,“慈恩寺塔”“茲恩塔”與“茲恩寺浮屠”是使用最多,也最為正式和規范的專有名稱。其他稱謂還有“寶塔”“香塔”“瑞塔”“仙塔”“華塔”等,即便在楊廉的《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詩中有“慈云浮雁塔,定水映龍宮”,孫佺的《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詩中有“一忻陪雁塔,還似得天身”,“雁塔”也和“寶塔”“華塔”一樣是一種泛稱,而非固定的稱呼。
那么,“慈恩寺塔”又是怎樣變為“雁塔”,甚而“大雁塔”的呢?這要從唐代的雁塔題名活動說起。從唐中宗神龍年間(705—707年)開始,凡新科進士及第后,必到慈恩塔下舉行轟動京城、吸引天下學子的題名活動(先題在塔內壁,內壁題滿又題在塔旁小屋中),久而久之,成為定制,曰“雁塔題名”。于是,“雁塔”的知名度也就愈來愈高,也逐漸成為慈恩寺塔的固定稱呼。另外,經過唐末毀佛、五代戰亂的沖擊,長安城內百余座佛塔已所剩無幾,有幸保存下來的高大雄偉的慈恩寺塔,自然也就成為佛教代表性的建筑物,名之雁塔,也勢在必然。
明清時期,西安又興起了雁塔題名熱,陜西會試中舉者,仿照唐代進士雁塔題名的做法,文進士題在大雁塔,武進士題在小雁塔,雁塔成為慈恩寺塔、薦福寺塔的專稱,因為小雁塔較大雁塔形制小,建成年代略短,又冠以大小,形成延續至今的大雁塔、小雁塔的固定稱呼。
(二)兩座寺廟:慈恩寺與薦福寺
塔自傳入中國以后,經漢、晉、南北朝,直至隋和唐初,基本上都是以塔為寺;或是以塔為中心,四周環繞附屬建筑。從唐初開始,隨著人們對佛教信仰程度的加深,逐漸把皇家的宮殿建筑搬到佛寺中,出現了塔、殿并存的寺院。殿堂中開始出現了佛事壁畫和佛像,但是塔仍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建筑,是主要祭祀對象,殿堂只是寺院的附屬建筑。到了唐代以后,塔的地位開始發生變化。作為念經拜佛的殿堂,開始升級,先是塔在殿前,而后是塔、殿并列,呈左右相對的形式。再往后就是塔建于殿旁、殿后,或另建塔院,殿堂漸漸地成了寺院的主要建筑,殿堂內的佛像成了人們主要的祭祀對象。
在唐代,整體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長安又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個開放型的國際大都市,因而與其他地方相比較,長安的佛寺更具有多重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品格,而不僅僅是宗教活動場所。特別是像慈恩寺和薦福寺這樣的皇家大寺,地域廣,院落眾多,建造規格高,寺院經濟繁榮發達,它的服務對象自然而然面向整個社會。例如,在唐代作為著名的官寺,慈恩寺和薦福寺內首先要經常“為國祈福”,成為國家政治活動的一個職能場所,同時寺內還設置有翻經院,又具備了國家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其次,外國的學者、僧人到訪長安,也常常住在寺里,這里又變成了鴻臚寺賓客接待的處所和中外文化直接交流的地方;除此之外,對于廣大民眾來說,當時長安城的人都知道大慈恩寺和大薦福寺還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牡丹花很有名,可考于諸多唐詩和唐人著作;另一個就是“戲場”也很熱鬧,根據錢易《南部新書》中的記載:“長安戲場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龍,其次薦福。”因此宗教活動、文化活動、娛樂活動和外事活動,兩大寺廟都兼而有之。對于各個階層的人來說,來到寺廟,既可以求神拜佛,也可以開闊視野,亦可以消閑觀賞。因此慈恩寺和薦福寺不僅是長安城內最宏偉壯麗的皇家寺院,也是當時最引人入勝的文化游樂場所。
大、小雁塔的起源便與慈恩寺和薦福寺密切相關。
慈恩寺位于西安市雁塔路南端。這里原是隋代的無陋寺,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皇太子李治為追念母親文德皇后的養育之恩,擴建了無陋寺,并改名為慈恩寺。這里地處長安城南風景秀麗的晉昌坊,南望南山,北對大明宮含元殿,東南與煙水明媚的曲江相望,西南和景色旖旎的杏園毗鄰,清澈的黃渠從寺前潺潺流過。正合太子“挾帶林泉,務盡形勝”之意。大慈恩寺建筑規模宏大,占據晉昌坊半坊之地,面積近四百畝,有十多個院落,各式房舍1897間,都是用栟櫚、櫲樟等木料修建而成,上邊裝飾著珠玉金翠和五顏六色的彩繪。寺內殿宇廳廊的墻壁上,多有吳道子、閻立本、王維、尉遲乙僧等名家的壁畫。環境優美、花木繁茂,游人絡繹不絕。
慈恩寺在佛教歷史上的地位尊崇,寺院落成后,西行求法歸來的玄奘法師任大慈恩寺首任主持,玄奘法師在此翻譯佛經、弘法育人十一年,其大弟子窺基在此創立了佛教的一大宗派——法相唯識宗。使大慈恩寺成為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祖庭。
比起大名鼎鼎的慈恩寺,薦福寺的星光就黯淡了不少,這似乎也注定了后世大、小雁塔在世人心中的不同地位。
薦福寺創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年),位于朱雀大街東側的開化坊內(今朱雀大街以東的友誼西路北側一帶),與皇城僅兩坊之隔。儀鳳年間,這里曾經是英王李顯的王宅。后唐高宗死,太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后來,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幽于別所”,其舊宅也被用來修建了薦福寺。
薦福寺初名獻福寺,是唐高宗逝后百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立的寺院。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改稱薦福寺,并由武則天御書薦福寺匾額。中宗復帝位后,重建薦福寺,擴大建筑規模,廣植花草樹木,使其“崇侈益甚”。
唐中宗以后,直到文宗時代結束,薦福寺在各位皇帝弘揚佛教的旗幟蔭護下,仍然規模宏大,保持了平穩發展的態勢。到了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之時,薦福寺雖然幸免于難,但仍被敕令只能留僧人二十人維持香火,這便成為唐代薦福寺走向衰敗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