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經濟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中北方成就尤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公田)逐漸為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農業、手工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新興的商業城市不斷涌現。

(一)井田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產生

井田制的逐漸崩潰和土地私有制的迅速發展,是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改革的兩個重要方面,它們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

1.井田制逐漸瓦解

井田制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西周時盛行。所謂“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規劃、畝積和疆界的方塊田。長、寬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畝積為百畝,作為一“夫”,即一個勞動力耕種的土地。井田規劃各地區不一致。有些地方采用十進制,有些地方則以九塊方田叫一“井”。把九塊方田擺在一起,恰好是一個“井”字形,井田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周朝實行井田制,既作為諸侯百官的俸祿等級單位,又作為控制奴隸的計算單位。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準買賣,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關系去繼承。耕種井田的農業奴隸也隨著土地隸屬于奴隸主階級所有,終生不得離開土地。

西周的各級統治者把井田分為三類。他們把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陽的平展土地成千塊、上萬塊地留給自己,叫“公田”。因為公田的面積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驅使奴隸集體耕種。距離城市較近的郊區土地,以田為單位分給和統治者同族的普通勞動者耕種。這部分人因為住在“國”(即城市)里,叫“國人”。國人不負擔租稅只負擔軍賦和兵役。這部分人是奴隸社會里的普通平民,他們表面上不受剝削,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但是,奴隸社會的掠奪戰爭是十分頻繁的,他們經常被征調去打仗,自己家里的田園都荒蕪了,大多數都破產負債。打了勝仗,掠奪來的土地和財富全歸統治者所有;打了敗仗,還有被俘淪為奴隸的危險,困苦不堪。奴隸主把距離城市較遠、土質貧瘠的壞田,分給住在野外的庶人。庶人因住在野外,所以也叫“野人”,奴隸主階級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最愚蠢,所以也管他們叫“氓”。庶人沒有任何權利,只有給奴隸主耕種井田和服其他雜役的義務。他們每年要先在奴隸主的大田上勞動,然后才準許去耕種自己作為維持最低生活水準的那一小塊土地。

在長期飽受奴役的情況下,公元前841年,發生了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事件,西周都城鎬京的“國人”發動暴動,趕走了周厲王,成為西周衰落的轉折點,也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西周的衰落,標志著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2.私有制的迅速發展

井田制在變革中徹底被廢除了,伴隨而來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及飛速發展,推動了土地制度的極大變革。促使井田制迅速瓦解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私有制的迅速發展。早在西周中期,就有個別貴族為了額外榨取庶民的剩余勞動,強迫庶民開墾井田以外的空地。這樣開墾出來的田地,不可能是方方正正的,也不可能有一定的畝積,這種瞞著公室、不繳納賦稅的私有土地,叫做私田。到西周末期,私田的存在已相當普遍。開辟和耕種私田,需要大批勞動力,而用奴隸制的辦法已不能調動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于是,一些順應新形勢的貴族為了調配勞動人手,便改變剝削方式,如向民眾征賦稅使小斗,把糧食貸給民眾用大斗;采取擴大地畝,而不增稅額的辦法,收買民心。這樣,奴隸們紛紛從公室逃往私門,封建依附關系產生了。存在于這種封建依附關系下的奴隸,雖然他們的身份還不是自由的,卻不同于庶民。他們可以占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獨立經營農業和與農業有關的家庭副業,他們已經是封建農民的前驅了。奴隸的逃亡,使一些國家的公田變成了荒原,井田制再也維持不下去了。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正式廢除井田制,承認私田的合法性。

(1)私田產生

從考古發掘出的文獻資料可以推斷,鐵器的使用始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時期鐵器使用比較廣泛,到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其堅硬與鋒利程度標志著我國鐵器時代的到來。

春秋戰國時期,牛耕已經非常普遍了,耕作效率大大提高,這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動力革命,意義重大。

較多地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數量的急劇增加,宣告了井田制的崩潰,土地關系向私有化發展。諸侯不得不陸續實行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稅,自耕農的生產積極性高漲。

(2)結果及實質

私田的出現宣告了井田制的瓦解,耕種奴隸轉變為封建農民,私田主人成為封建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產生,讓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可保留一部分生活用品。私田出現的實質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

(二)新的賦稅制度出現

春秋時期的財政改革,首先在齊國進行。齊國是東方的一個大國。周莊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任用管仲改革內政。其中,在田制、田賦方面實行相地衰征,即根據土地好壞或遠近分成若干等級,按等級征收田賦(土地稅)。由于稅賦大體均等,從而調動了生產積極性,也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

齊國改革財政的同時,晉國也進行了改革。晉惠公六年(公元前645年)秦晉之間發生戰爭,晉惠公被俘。晉國在大臣的主持下“作爰田”,即把休耕地賣給大家,以獲得民眾的歡心,爭取有更多的人服軍役。這種辦法,開創了以后按軍功賜予田宅的先例。

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魯國正式推翻過去按井田征收賦稅的舊制度,改行“初稅畝”。初,是開始的意思;稅畝,就是按照土地畝數對土地征稅。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須按畝交納土地稅。井田之外的私田,從此也開始納稅。這是三代以來第一次承認私田的合法性,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上述這些改革充分說明奴隸社會的賦稅制度已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它在各國已經開始崩潰。隨著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一種新的、適合封建生產關系需要的國家賦稅制度開始形成。

(三)商品經濟的發達

1.青銅鑄造工藝: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從出土文物看,春秋時期最著名的是蓮鶴方壺。

2.冶鑄業:中國最遲在戰國早期已創造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已能把生鐵鑄件經過柔化處理變為可鍛鑄鐵(即韌性鑄鐵),這又早于歐洲兩千三百多年,歐洲要遲至封建社會末期才開始應用這種技術。當時我國由于生鐵冶鑄技術的發明,鐵的生產率大為提高;又由于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的創造,使得白口鐵鑄造的工具變為韌性鑄鐵,大大提高了工具的機械性能。冶鐵技術得到高度發展,表明當時生產力水平很高,這就可能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促使封建社會較早地形成。

3.漆工藝:春秋戰國以后,漆器工藝日益繁榮。春秋時期的漆器開始使用金屬附件,并有鑲嵌金貝和壓花金箔的作品。戰國時期數量大增,發現地域廣泛,最多的是河南、湖南、湖北地區的楚國漆器和四川青川等地戰國晚期的秦國漆器。

4.紡織業:麻布纖維相當細密。

5.煮鹽業:山西的池鹽、山東的海鹽、四川的井鹽。

6.釀酒業:用曲造酒,“曲”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酒曲,是指專門用于蒸餾酒釀造的麥曲。

(四)商業城市涌現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城市大批涌現,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齊國的臨淄、楚國的郢和趙國的邯鄲。

(五)水利工程的興修

1.芍陂

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修的芍陂,是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因水流經過芍亭而得名。工程在安豐城(今安徽省壽縣境內)附近,位于大別山的北麓余脈,東、南、西三面地勢較高,北面地勢低洼,向淮河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發,形成澇災;雨少時又常常出現旱災。當時這里是楚國北疆的農業區,糧食生產的豐歉,對當地的軍需民用影響極大。孫叔敖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組織當地人民修建工程,將東面的積石山、東南面龍池山和西面六安龍穴山流下來的溪水匯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個水門,以石質閘門控制水量,水位上漲時就開閘疏導,水位下降時就關閘蓄水,這樣不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了水多洪澇成災。后來又在西南開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擴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達到“灌田萬頃”的規模。

2.西門豹渠

戰國初期的魏國西門豹渠,由西門豹主持興建,也稱“引漳十二渠”,是中國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戰國時期魏國鄴城的漳河經常發生水災,吞沒莊稼,沖毀房屋,當地百姓不堪其苦。鄴城在當時也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于是魏文侯就派西門豹去做鄴令。西門豹來到鄴城,目睹一片荒涼,內心十分難過。在經過詳細的詢問調查之后,西門豹發動人民開鑿了十二條渠道,引河水灌溉農田,成功消除了水災。漳水十二渠是我國多首制引水工程的創始,“多首”是指從多處引水,所以渠首也有多個。“十二渠”即修筑十二個渠首引水。漳水是多沙河流,多首引水正是為適應這種特點而創造的。多沙河流因泥沙的淤積變化,常使主流擺動遷徙,不能與渠口相對應,無法引水,多設引水口門,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弊端。另外,如果一條或一組引水渠淤淺了,還可以用另一條或另一組引水渠來引水清淤。漳水渠設計合理,不但有引灌、洗堿、泄洪的作用,而且易于清淤修護,反映出當時農田灌溉方式的進步。直到漢初,漳水渠仍有很好的灌溉功效。

3.都江堰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兩千二百多年來,始終發揮巨大效益,實為文明世界的偉大杰作。成都平原之所以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稱為“天府之國”,從根本上說,是李冰創建都江堰的結果。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造福于百姓。

4.鄭國渠

水工鄭國在秦修的鄭國渠。鄭國渠是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戰國末年在秦國穿鑿,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三百余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涇河從陜西北部群山中沖出,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平原。鄭國渠充分利用了關中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特點,在禮泉縣東北的谷口開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腳向東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區最高地帶,不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可灌田四萬余頃。鄭國渠開鑿以來,由于泥沙淤積,干渠首部逐漸填高,水流不能入渠,歷代以來在谷口地方不斷改變河水入渠處,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終不變。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它發揮灌溉效益一百余年,而且還在于它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后世引涇灌溉有著深遠的影響。

由此可見,春秋時期的經濟是空前繁榮的,其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的社會制度的確立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二,統治者勵精圖治,不斷銳意創新,調整統治政策,制定并實行發展經濟的獎勵措施。第三,民族融合的趨勢加強。第四,農耕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水利工程的興修都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綜上所述,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中县| 泾阳县| 平山县| 澜沧| 滁州市| 津南区| 湖南省| 抚宁县| 通山县| 石林| 扬州市| 桐梓县| 西乌珠穆沁旗| 阜平县| 林口县| 连城县| 平邑县| 长兴县| 民县| 渝北区| 龙川县| 西峡县| 武宣县| 陕西省| 科尔| 贵阳市| 博爱县| 文成县| 介休市| 托里县| 江津市| 呼玛县| 宜黄县| 宽甸| 西华县| 敖汉旗| 六枝特区| 宿松县| 布拖县| 建平县|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