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鬼神文化的起源

  • 鬼神文化
  • 金開誠
  • 2984字
  • 2015-03-19 14:25:57

(一)東方鬼神文化的起源

鬼神之存在,早于宗教的創立。人死后歸宿如何,是先民極力探索的問題。從發掘的葬物來看,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相信死人還會像活人那樣生活。各民族較早的文學記載中都有關于神、鬼、亡靈等的事。中國是把靈魂分為神與鬼的:“鬼者陰之靈,神者陽之靈也”,也就是靈魂不死的觀點。古代社會的統治者很早就發現這種觀念對于控制社會的作用,中國哲人說:“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神”的觀念產生于原始社會后期。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尚處在蒙昧階段,人們在生產勞動和采集漁獵活動中,對周圍的環境和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尤其對一些當時難以理解的東西,產生了復雜的幻想。如把平時生產勞動和在采集漁獵中收獲的物品,看成是自然界的恩賜,得不到時,則認為是自然界的懲罰。同時,人們的頭腦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疑問:白天黑夜、刮風下雨、電閃雷鳴、海潮的激蕩、火山的爆發,等等。這一切自然現象都使原始人感到頭暈目眩,由此人們對這些自然現象產生了奇異感、威脅感和恐懼感。因為不能解釋這些奇異現象,更沒有能力去克服這些威脅,于是只能把種種不如意的事情歸結到一個幻想中的無所不能、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威力無比、主宰一切的“神”的身上。從而,也就形成了對于超自然神靈的信仰和崇拜,出現了原始的拜物教。《禮記·祭法》上說:“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周禮·春官·宗伯》亦云:“……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以上所提皆為天神。《說文解字》上說:“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鬼”的觀念是在人類的幼年時期,隨著靈魂觀念的產生和對自然的崇拜而產生的。當時人們尚處在自己的幼年時期,險惡而又奇異的自然環境總是給人一種恐懼而神秘的感覺。對自然的崇拜產生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心里逐漸積淀起一種觀念:萬事萬物均有靈,水有圈象,丘有辛,山有夔,野有彷徨,澤有委蛇。于是各種禁忌便油然而生,“靈”的觀念就這樣產生了。夢則是早期人類難以理解的另一種現象。夢是怎么回事?為什么田里勞作、嬉戲的情景會在夢里重現?為什么死去的同伴、親人會在夢中與自己重聚?如此等等費解的現象始終困擾著原始先民們。他們無法解釋夢的成因,于是認為夢是形體之外的“魂”的行為。受夢的影響,“魂”的觀念便漸漸產生了。靈管轄自然,魂支配自身,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二者逐漸融為一體,靈魂的觀念由此產生。它渺無蹤影又無處不在。人們親眼看見肉體的人死亡、消失,卻從沒有看見過靈魂死亡。因此便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人死了以后,靈魂便離開身體而繼續活著。恩格斯說:“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活著,那么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靈魂不死”的觀念產生后,便產生了“鬼”的觀念,因為在古人心中,人死后仍然活著的靈魂就是“鬼”。《禮記·祭法》說:“人死曰鬼。”《說文解字》謂:“鬼,人所歸為鬼。”《正字通》亦說:“人死魂魄為鬼。”可見,“鬼”這種完全不存在的子虛烏有之物,在古人看來,是人死了以后變成的,“鬼”是一種歸宿。這反映了古人對“鬼”的迷信認識。自“鬼”的觀念產生后,民間便流傳著許多鬼怪傳說,這在《太平廣記》《山海經》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小說《搜神記》《列異傳》《幽明錄》中都有所記載,例如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十六:“昔顓頊氏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

(二)鬼神觀念的界定與由來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鬼與神是不同的狀態。鬼是各種生物死亡后產生的陰魂,法力大小不一,往往比神要小,某些鬼魂還怕人等陽氣充足的事物;而神泛指神仙,是各種生物通過修煉達到的一種具有非凡法術神力的狀態。在中國各種傳說里,鬼神往往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觸摸或看到的,但可以通過祈禱、祭祀等方式與他們溝通。中國民眾的鬼神信仰體現為兩種方式,一是以超越性的依賴為根基,提供給人們認識社會、認識自我、組織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力量;二是以自身獨特的方式支撐著世俗社會的價值體系,規定著民眾的道德原則并使之內在化。一般來講,祖先崇拜與神靈崇拜是民眾鬼神信仰的兩個類型。信仰的發生體(人)實際上處于與鬼(祖先)、神的相互交感中,人們普遍認為,人死成神、成鬼,能為凡人所不能之事,有生殺予奪、禍福于人的權柄。因而民眾對鬼神的崇拜更多地體現為恐懼。

這可以從“鬼”字的由來考證。《說文解字》鬼部曰:“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凡鬼之屬皆從鬼。古文從示。”從字形上看,甲骨文、金文的“鬼”均為象形字,像人字改變了頭形,似是像人的怪異之物。從字形入手考慮鬼字的本義,《說文解字》中關于“禺”“畏”的解釋還可以提供一個線索:“畏,惡也。從甶,虎省。鬼頭而虎爪,可畏也。”“禺,母猴屬。頭似鬼。從甶,從內。”可見,從字形上講“鬼”“畏”“禺”,都是有些怪異之象的物體。“禺”為動物,而“畏”因形態丑惡而會意為人皆厭惡、懼怕之意。“鬼”字形體可怕,令人恐怖,故引申為“厭惡、可怕”之義。在《風俗通》中有“鬼者歸也。精氣消越,骨肉歸于土也”。“鬼”引申為“人死后之靈魂”,后人又加以祭祀,故又引申為“祖先”之義。《廣雅·釋天》中更直截了當地解釋為“鬼,祭先祖也”。

語言本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標志,“鬼神”與禮俗的淵源關系又使“鬼神”附著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魯迅先生在對“無常和女吊”的分析與研究中認為,鬼神觀念是中國國民性的一部分。他指出,上古周末的所謂圣賢之書“根底在巫”,至秦漢稍變為“鬼道使”,中國人至今未脫離原始思想,并且鬼神觀念被利用為君臨中國的“禮”,為禁錮和統治人們思想的神權的一方面。但在對鬼神觀念進行堅決批判的同時,魯迅先生也深刻洞見到了鬼神觀念被具象化以后伴生的合理文化成分,對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鬼神”所包含的人性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贊揚。從周朝開始,“禮”作為社會生活的準則,已經被確立并通過具象化的形式,借助“鬼神”來體現中華禮俗文化。于是“鬼神”文化作為一種文學現象、文化現象,迅速成為禮俗精神,而這種禮俗精神反過來又成為鬼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并承擔著傳承發展的作用,對鬼神文化不斷進行著豐富和完善。

(三)鬼與神的關系

總體說來,中華文化對于鬼與神的關系有兩種認識:

1. 鬼神混同

從一些民族的語言中可以看出他們在觀念上將鬼神混同。云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語言中用來稱鬼、神、靈、魂等的詞匯是多樣的。如云南怒江等地的傈僳族稱精靈、鬼為“尼”;瀾滄縣的拉祜族也把鬼神統稱為“尼”,對保護人畜的“神”與危害人畜的“鬼”劃分得不是特別清楚。他們認為有太陽鬼、月亮鬼、飛螞蟻鬼、小雀鬼、吸血鬼(吸血蟲類)等。傣族詞匯里雖然稱鬼為“披”,稱神為“丟瓦拉”,稱妖魔為“披雅”,稱精靈為“辟”,但在群眾的思想上,這些概念的含義并無嚴格的分界,可以相互代替,各種祭祀活動通常都叫做“祭鬼”。如傣語中祭祀寨神叫“靈披曼”,直譯過來就是“養寨鬼”。

2. 鬼神有別

也有許多民族在觀念上將鬼、神分離。如佛教大約在南詔時期傳入云南白族地區,但白族群眾既信仰佛教,又崇拜本主,同時也信巫鬼。這說明在這一地區,鬼怪和神靈是不可混同的,即使神靈之間,不同的神靈也是涇渭分明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右旗| 松溪县| 临夏县| 邛崃市| 临漳县| 彭阳县| 江口县| 明水县| 荆门市| 张家界市| 资源县| 阜城县| 治多县| 江安县| 古浪县| 夏河县| 阿鲁科尔沁旗| 广水市| 班玛县| 涡阳县| 石嘴山市| 石柱| 乌兰浩特市| 措勤县| 怀集县| 三门县| 苍山县| 克拉玛依市| 青阳县| 阜城县| 阿荣旗| 宜兴市| 阿鲁科尔沁旗| 思茅市| 清流县| 衡水市| 修武县| 岫岩| 措美县| 屏边| 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