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中國古代玻璃器的分類(1)

(一)單色玻璃器

單色玻璃器是用一種顏色的玻璃吹制或模制而成的器物,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種。單色玻璃器絕大多數為光素體,也就是無花紋裝飾。只有少數在肩部或口部做其他顏色的裝飾。單色玻璃器一般以造型優美、質地晶瑩和顏色純正取勝。如紅、藍透明玻璃器晶瑩剔透,酷似紅、藍寶石;無色透明玻璃器透亮清澈,好似水晶一般;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器溫潤柔美,有如羊脂白玉;黃色不透明玻璃器柔和明麗,好似新鮮的雞油。單色玻璃器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或質樸高雅,或熱烈華貴,令人賞心悅目。乾隆年間,玻璃的顏色已高達三十多種,有白、紅、黃、綠、藍、紫等基本色,更多見的是各種中間色和過渡色,如涅白、嬌黃、湖藍、臘黃、草綠、翡翠綠、橙、粉紅、瑪瑙紅、磚紅等色,構成了一個個晶瑩剔透、美艷奪目的玻璃器精品。

如清雍正黃玻璃橘瓣式渣斗,清宮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燒造,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器模制,屬擺件,即陳設玩賞品。高9.9厘米,口徑9.7厘米。喇叭口,大而外侈,似盛開的菊花,向下內收成束頸,腹部呈橘瓣狀隆起,形似倭瓜,腹與足連接處內束,圈足。通體為不透明橘黃色,以凹凸手法塑成十六瓣橘瓣狀。顏色艷麗,俗稱“雞油黃”,均勻、純正、潔凈,成色難度極大。此器造型秀美,堪稱清代早期玻璃器精品。底部中心雙線方框內陰刻楷書“雍正年制”雙直行款。渣斗又名奓斗、唾壺,用于盛裝唾物。如果置于餐桌,則專用于盛肉骨、魚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也用于盛茶渣,因此也列于茶具中。

(二)套色玻璃器

套色玻璃器是玻璃成型與雕刻相結合的復合工藝。做法有兩種,都以單色玻璃為胎體,其一是在表面滿套其他顏色的玻璃,之后運用琢玉的方法在表層上琢刻出陽紋圖案。其二是用燒熔的有色玻璃棒直接在胎體上粘貼,做成花紋,之后稍加打磨即可。這種做法可以作出多姿多彩的器物。套色玻璃工藝始于康熙年間,但目前所見最早的傳世作品是乾隆時期的。套色玻璃的主要品種有白套紅、白套藍,此外還有黑套紅、黃套綠、綠套藍等。套色玻璃既有色彩搭配的和諧之美,又有浮雕的立體效果。其制作雖然極費工時,又很復雜,但卻有良好的藝術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在玻璃藝術史上是一項重要的發明創造。它的特點有三個:一是顏色豐富,在色度的純凈、色別的多樣、色調的搭配上取得了飛躍性的突破;二是層次豐富,不僅體現在凹凸相間的空間差別上,而且不像過去貼花或堆花,僅僅是簡單的裝飾和器物上的附屬品,而是脫胎換骨,與器物渾然一體,相映成趣了,既有顏色的深淺搭配或強烈對比,又有留白與紋飾的空間比例,無一不在匠師的構思之內;第三是立體感強,浮雕效果顯著,有的已經近于圓雕。

如清乾隆黃套紅玻璃荷花紋缸,清宮舊藏,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器高9.3厘米,口徑10.3厘米,底徑8.5厘米。圓形,收口,腹下部略收,平底,形狀近似于缽。通體以淡黃色玻璃為胎體,外套半透明紅色玻璃。腹部飾通景夏日荷塘圖,散布的荷葉、盛開的荷花及蓮蓬亭亭玉立于水波之中,數只蜻蜓和蜜蜂飛舞空中。此缸質地精純、構圖疏朗、高貴典雅,為乾隆時期玻璃器珍品。外底陰刻楷書“乾隆年制”古幣式款。

如黃地套綠玻璃瓜形盒,清代玻璃器,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燒造,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器高4.7厘米,瓜形,屬小件玩賞品。器分盒蓋、盒底兩部分,整體合攏后形成一個扁圓甜瓜形器。器胎用淡黃色玻璃制成,胎中呈現出黃為主、紅為輔二色相間的攪絲紋。胎外套飾綠色透明玻璃,呈花葉形狀,覆在甜瓜形胎上。黃色的甜瓜、綠色的花葉、葉上爬著的甲蟲渾然一體,造型逼真、立意巧妙、工藝精湛。

又如白套紅云龍紋玻璃瓶,清乾隆年間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燒造。高29.5厘米,口徑9.5厘米。此瓶以涅白色玻璃做胎,紫紅色玻璃套飾。口沿為喇叭狀,細頸,腹闊大下垂,矮足,平底。瓶口飾弦紋一周,頸部飾蕉葉紋,肩部飾蔓草紋和如意云紋,腹部為如意云龍戲珠圖,間飾云紋,近底處飾蓮瓣紋。胎質潤澤,造型典雅,紋飾華麗精美,堪稱玻璃器中之精品。瓶底雙方框內刻楷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三)攪胎玻璃器

攪胎玻璃器有兩種工藝:有胎工藝和無胎工藝。有胎的先用一色玻璃造型,再用半熔狀的其他幾種有色玻璃條在表面旋轉,貼出花紋。無胎的是用兩色或若干種顏色的玻璃吹制而成。其中有兩種顏色對等使用的,在吹制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旋轉,呈現出有規律的旋轉花紋。還有以一種顏色為主,加少許其他顏色的,在吹制過程中,形成帶狀或云霧狀不規則的花紋,令人有玄妙神幻之感。攪胎玻璃也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之分,各有各的藝術特色。

如彩絲旋紋玻璃撇口瓶,清乾隆年間清宮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燒造,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高20.8厘米,口徑11厘米,底徑7.2厘米。瓶口外撇,呈喇叭狀,頸部較細,腹部闊而圓,下有撇足。瓶的外壁由白、藍、紅三種相間的顏色組成螺旋式的條紋帶。口、足均為綠色,綠中又有藍光閃爍。瓶底鐫刻“乾隆年制”楷書款,等距離分布在足內邊側。此瓶制作工藝復雜,先用白色玻璃吹制成型,然后飛速在白色胎體外纏繞藍、紅條狀玻璃料,放入模子內繼續充氣,直至最后成型。瓶口和足部先用摻有藍料的綠色玻璃制成,加熱后再與瓶體黏合。此瓶紋飾新穎,流動感強,華而不俗,令人目為之眩,神為之動,堪稱清代玻璃器中的珍品。

又如攪胎捺金星玻璃葫蘆式煙壺,清宮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燒造,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通高5.4厘米。此壺以紫色玻璃為胎,器身被吹制成葫蘆形,上小下大,底部內收,器物表面繞有細微的藍、黃、綠色條紋,并且還點綴有零星的片狀金星料斑點。整器精妙異常,華貴而不媚俗,富麗而不繁縟,清麗典雅,氣度不凡。此器制作工藝極其復雜,技巧要求非常高,要在將玻璃吹制成型的同時,運用攪絲的技法,不斷地把藍、黃、綠色玻璃料絲不規則地纏繞在器物表面,呈現出纏絲瑪瑙所具有的特殊效果。與此同時,還要在玻璃胎中捺入片狀的金星料,使之呈現出星光閃爍的效果。由于鼻煙壺體積很小,因此制作難度更大。此壺屬

于國寶級文物。

(四)纏絲玻璃器

纏絲工藝源于西方,清宮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制作纏絲玻璃器始于乾隆時期,是以西洋玻璃器為參照物,并由西洋人親自制作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非常喜愛和重視西方傳教士們帶來的科技知識,并把一些傳教士派到清宮內廷工作,例如紀文、汪執中被安排在內務府造辦處玻璃廠,可以把他們所掌握的技能發揮出來。這樣,西方玻璃技術得以引進和使用,大大推動了清朝玻璃業的發展。傳世的乾隆時期的纏絲玻璃器僅見玻璃瓶、碗等少數器皿。纏絲玻璃器雖有實物,但其技藝未能流傳,僅知其與攪胎玻璃器近似,但有區別。

如清乾隆纏絲玻璃瓶,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高30.4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8.5厘米。通體以無色透明玻璃為胎,吹制而成。表面用白色玻璃條互相纏繞,纖細均勻,呈螺旋狀布滿器身,一氣呵成,均勻如絲,其間找不到任何銜接痕跡。可謂技法高超,匪夷所思。此器壁薄體輕,材精形美,色彩素雅,別具一格,在玻璃器物中極為罕見。

(五)描金玻璃器

描金玻璃器上的描金工藝由髹漆工藝中描金漆技法移植而來,是在一色玻璃器的表面用泥金描繪出花紋圖案。描金工藝特點是玻璃器流光溢彩、富麗華美、宮廷色彩濃厚。

如楓葉紋描金藍色玻璃盤,唐代玻璃器,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真身寶塔地宮出土,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胎薄厚均勻,高2.1厘米,外口徑15.8厘米,內腹徑12.5厘米,邊沿寬1.6厘米。此盤淺藍色,盤中央藍色較重,向外逐漸變淺。腹面描金裝飾,邊沿滿鋪金色,形成金色寬邊。腹中以細線繪制楓葉紋圖案,向心八葉對稱。外圈以鏈環及短斜線填滿盤面,裝飾手法借鑒漢唐銅鏡格式。此盤以描金裝飾,是專為佛教供奉設計制作的祭祀用品。此盤在地宮中埋藏千余年,盤上有脫金現象,細線描金處存留尚屬完整。此盤為玻璃器中的珍品,為研究唐代玻璃工藝提供了實物資料。

(六)戧金玻璃器

戧金玻璃器上的戧金工藝由髹漆工藝中的戧金漆技法移植而來,做法是在一色玻璃器表面上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花紋圖案碾琢出纖細均勻的凹槽,然后在凹槽內打金膠,上金箔,成為金色圖案,使玻璃器顯得富麗華美,流光溢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阆中市| 新巴尔虎右旗| 六安市| 含山县| 黔江区| 时尚| 景德镇市| 新宁县| 都匀市| 清徐县| 芜湖县| 济源市| 凭祥市| 定州市| 漾濞| 呼伦贝尔市| 沽源县| 灌南县| 凤台县| 敦煌市| 吴桥县| 宜君县| 苏尼特右旗| 麻阳| 菏泽市| 固原市| 大港区| 湖口县| 商南县| 海兴县| 彩票| 潢川县| 崇州市| 会泽县| 廊坊市| 蓝田县| 桂平市| 临朐县| 资兴市| 汤阴县|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