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永樂風云:太子之位的抉擇
- 明仁宗朱高熾:仁治肇基
- 木子小李同學
- 2061字
- 2025-06-10 07:18:50
我叫蘇御,本是個普普通通的歷史系大學生,一次意外,竟讓我穿越到了明朝永樂年間。剛一睜眼,就被這金碧輝煌卻又莊嚴肅穆的奉天殿晃得有些眩暈,耳邊大臣們的爭論聲此起彼伏,我這才驚覺,自己竟趕上了朱棣冊立太子的關鍵時刻。
此時的奉天殿內,氣氛凝重得仿佛能擰出水來。朱棣高坐在龍椅之上,眼神深邃難測,下方兩派大臣針鋒相對,爭論不休。一派以解縉為首,力挺朱高熾,他們認為朱高熾身為嫡長子,生性仁厚,在朱棣起兵靖難時,堅守北平,以萬人之軍抵御李景隆五十萬大軍,保住了后方根基,且他監國理政期間,處理政務有條不紊,深得民心,符合立長立嫡的傳統,理應被立為太子。另一派則以邱福、朱能等武將為代表,他們主張立朱高煦為太子,理由是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數次救朱棣于危難,勇猛過人,最像朱棣,且大明如今雖已建國,但邊疆仍不太平,需要一位能征善戰的君主來守護江山。
“陛下,太子乃國之儲君,關乎社稷興衰。高熾殿下宅心仁厚,治理國家有方,實乃太子的不二人選?!苯饪N跪地,言辭懇切。
“哼,解大人此言差矣!”邱福上前一步,滿臉不服,“如今北元殘余勢力仍在北方肆虐,我大明需要的是一位如陛下這般英勇善戰的儲君,高煦殿下在戰場上的表現有目共睹,只有他才能帶領我大明軍隊開疆拓土,保我大明萬世太平?!?
兩派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朝堂上一時間吵得不可開交。我站在角落里,大氣都不敢出,心里卻暗自思忖:這朱高熾和朱高煦各有優勢,朱棣到底會如何抉擇呢?
朱棣的目光在大臣們身上一一掃過,最后落在了我身上。“蘇御,你乃朕新提拔的翰林院編修,學識淵博,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我心中一驚,沒想到會突然被點名。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我定了定神,上前一步說道:“陛下,臣以為立太子一事,需從多方面考量。高熾殿下和高煦殿下皆有過人之處,高熾殿下仁厚善良,善于理政,若為太子,必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高煦殿下英勇善戰,屢立戰功,為大明江山立下赫赫功勞。然而,臣以為如今大明剛剛經歷靖難之役,百姓渴望休養生息,此時更需要一位能以仁治國的君主。再者,自古以來,立長立嫡乃是傳統,若陛下違背此傳統,恐會引起朝堂動蕩,人心不穩。”
朱棣微微頷首,似乎在思考我的話。朱高煦臉色卻有些難看,他冷哼一聲:“蘇御,你不過是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有何資格在此妄言?莫不是被那朱高熾收買了,才在此為他說好話!”
我心中一凜,連忙跪地:“漢王殿下誤會了,臣只是就事論事,絕無偏袒任何一方之意?!?
這時,朱棣開口道:“好了,此事暫且擱置,容朕再想想。眾卿退下吧?!?
退朝后,我回到翰林院,心中卻仍在想著立太子之事。我深知,自己這一番話,已然得罪了朱高煦,日后怕是要小心行事了。
沒過幾日,朱棣再次召集大臣商議立太子之事。這一次,朱棣似乎已有了主意,他緩緩說道:“朕意已決,立朱高熾為太子?!?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朱高煦更是滿臉怒容,他“撲通”一聲跪地:“父皇,兒臣不服!兒臣在靖難之役中出生入死,為父皇奪得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為何太子之位卻給了那肥胖無能的朱高熾?”
朱棣皺了皺眉頭:“煦兒,你莫要胡言。太子之位關乎國本,朕乃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做出的決定。高熾雖體態肥胖,不善騎射,但他仁厚善良,治國理政的才能遠在你之上。且他為朕的嫡長子,立他為太子,符合祖宗禮法,也能服眾?!?
朱高煦還欲爭辯,朱棣卻擺了擺手:“此事已定,無需再議。即日起,冊封朱高熾為太子,詔告天下?!?
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后,我也因此次建言得到了朱棣的賞識,被提拔為太子洗馬,輔佐太子。在與朱高熾的接觸中,我愈發覺得朱棣的選擇是正確的。朱高熾為人謙遜有禮,對待下屬寬厚仁慈,而且他對治國理政有著獨特的見解,時常與我探討如何改革吏治、減輕百姓負擔等問題。
然而,朱高煦卻并未就此罷休。他心懷怨恨,暗中拉攏朝中一些對朱高熾不滿的大臣,企圖尋找機會扳倒太子。有一次,我偶然得知朱高煦的陰謀,心中大驚,連忙告知了朱高熾。
“太子殿下,漢王殿下近日動作頻頻,似乎在謀劃著什么不利于殿下的事情,殿下一定要多加小心。”我憂心忡忡地說道。
朱高熾卻一臉平靜:“我這個弟弟,從小就爭強好勝,如今沒能當上太子,心中有怨言也是難免的。不過,我相信父皇會明察秋毫,他也掀不起什么風浪?!?
盡管朱高熾如此說,但我還是不敢掉以輕心。我暗中留意著朱高煦的一舉一動,收集他謀反的證據。終于,在一次朱高煦與手下密謀造反時,被我抓了個正著。我將證據呈交給了朱棣,朱棣勃然大怒,下令將朱高煦囚禁起來。
“逆子!朕如此待他,他卻妄圖謀反,實在是罪無可??!”朱棣氣得滿臉通紅,怒聲吼道。
“陛下息怒,漢王殿下一時糊涂,才犯下此等大錯。念在他往日的功勞上,還請陛下從輕發落?!敝旄邿脒B忙跪地求情。
朱棣看著跪地求情的朱高熾,心中的怒火漸漸平息。他長嘆一聲:“罷了罷了,看在你的面子上,饒他一命,將他貶為庶人,囚禁于高墻之內,永世不得踏出半步。”
經過此事,太子之位終于徹底穩固。在朱高熾的治理下,大明逐漸走向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史稱“仁宣之治”。而我,也在這風云變幻的明朝,見證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