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二合一) 皇極殿染血,徐伯衡誅心
- 明末:開局陣斬正藍旗貝勒
- 小蔥拌西紅柿
- 4389字
- 2025-08-09 01:26:35
陽春三月,料峭寒意還沒褪盡,北京城的空氣卻像浸了鉛,沉甸甸地壓在每個人心頭。
袁崇煥的案子像一張越收越緊的網(wǎng),纏得百官人人自危。
平日里勾肩搭背的同僚,此刻見了面都恨不得繞著走。誰知道哪句話說錯,就被攀咬進那樁滔天大禍里去。
偏在這當口,永定侯、宣大總督徐承略那一道《重振登萊海運濟遼舊例疏》,更似油鍋潑水,炸開了鍋!
百官唾沫橫飛,彈章如雪。私下里,譏笑、鄙夷、咒罵,匯成一股對徐承略的憎恨暗流。
太倉沒銀子,重振登州水師,海運濟遼,那就是癡人說夢!痛快痛快嘴罷了!
朝堂諸公,乃是大明最才智卓絕的人匯聚于此!誰看不出徐承略“醉翁之意不在酒”?
宣大糜爛成那樣不急著去收拾,倒賴在京師操心登萊?
若說徐承略沒有開海的想法,那真是玷污了滿朝諸公的腦子。
那登萊港口,吞吐的豈止是遼東糧秣?分明是沖著海貿(mào)的金山銀海!
這日早朝,議題又繞回登州水師,海運濟遼。
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以及通政使司、六科給事中、十三道御史等官員。
一個個須發(fā)戟張,慷慨激昂,憂國憂民之態(tài)演得十足。
可一觸“銀錢”二字,立時偃旗息鼓,顧左右而言他,滿殿冠冕堂皇的廢話,榨不出一個銅板的實策。
崇禎帝端坐龍椅,眼神掃過滿朝緋袍,疲憊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冷峭。
朝堂匯聚了天下才智,卻拿不出實質(zhì)辦法,枉為“精英”!
御史史范覷準時機,踏出班列,聲音尖利如錐:“陛下!永定侯徐承略,雖領兵部左侍郎銜,本職仍是宣大總督!
臣彈劾其擅離信地,滯留京師!宣大邊防糜爛,若蒙古鐵騎叩關,關城損毀,生靈涂炭,徐承略罪不容誅!請陛下治罪!”
殿內(nèi)氣息一窒。
李邦華、劉之綸等親近徐承略者心中暗罵“無恥”,這些御史還真是慣于羅織罪名。
更多官員則眼觀鼻,鼻觀心,嘴角卻繃著幸災樂禍的弧度,連捋胡須的動作都透著輕快。
崇禎眉頭緊鎖,最近彈劾徐承略的奏折已經(jīng)把他的御案堆滿了!
他理也不理,總不能拿徐承略當牲口用吧!戰(zhàn)事方一結束,就后腳就趕人吧?
崇禎語氣里裹著冰碴子,“永定侯自永定門血戰(zhàn)救滿桂起,轉戰(zhàn)遵永,收復四城,浴血數(shù)月!
朕親允其留京調(diào)養(yǎng)。此事,休得再提!”他語氣斬釘截鐵,不容置喙。
殿內(nèi)隱隱浮動嫉恨。上一個得大明皇帝如此寵信的還是,因“奪門之變”助英宗復辟的石亨。
那石亨受寵之盛,比此刻的徐承略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終,不也落得一個尸橫詔獄,家產(chǎn)抄沒?徐承略?哼,且看你能風光幾時!
御史高捷,祖籍寧晉,家族與漕運血脈相連。
分析出徐承略有染指海貿(mào),分漕運之利的意思,早對他恨之入骨!
眼見海運之議似要胎死腹中,高捷心中得意,面上卻故作公允:
“陛下,《重振登萊海運濟遼舊例疏》乃永定侯所奏。
解鈴還須系鈴人。何不宣他明日上殿?
總不能讓陛下與滿朝諸公為他勞神費心,他倒置身事外,逍遙自在!”
崇禎腦海中浮現(xiàn)徐承略的挺拔英姿,那征戰(zhàn)沙場的殺伐之氣令人膽寒。
可這不是打仗,是關于銀錢的事情,他那沙場搏擊的路數(shù),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但高捷這話戳在理上,提出問題的人,總不能縮在后面看戲。
他扭頭對王承恩道:“傳旨,明日宣徐承略早朝覲見。”
德勝門,白米斜街,徐府書房,燭火在狼毫尖上跳動。
徐承略擱下狼毫,看著墨跡未干的臣承略請聯(lián)鄭芝龍采海外糧濟遼疏》一行字,唇角勾起冷峭弧度。
他輕輕吹了兩下未干的墨跡,抬頭看向白慧元,狀似隨意的問道:
“孟育,鄭家與漕幫那邊的人,都撒出去了?”
白慧元腦海中浮現(xiàn)徐承略交代給自己的事,猶自嘆服不已,他微微欠身,
“督師放心,兩日前,心腹已攜密令啟程。”
徐承略頷首,指尖拂過奏疏墨痕,似撫過冰冷刀鋒。
白慧元難掩激賞:“督師此謀,鬼神莫測!漕運、海商兩系官員,非但不會全力阻撓開海,怕是要樂見其成!
剩下那些自命清高的腐儒,獨木難支!開海大業(yè),指日可待!”
徐承略目光投向宣大方向,目光深邃如淵:“縱使漕運、海商不去,滿朝皆敵。本督亦篤定開海必成!
只不過那樣會遷延日久,卻不是本督想要的,”
他頓了頓,眼中精光一閃,“本督所求,不過快刀斬亂麻,盡快返回宣大。
滿桂、可貞信里都說了,宣大已是千瘡百孔,防線如朽木!
蒙古人真要是打過來,風一吹就得塌。本督?jīng)]工夫在此空耗!”
白慧元仍有憂色:“快刀?督師何以篤定?那些文官豈會讓督師如意,一個個在背地里,不知憋著什么壞呢!”
徐承略截斷他,聲音沉凝如鐵石:“開海之鎖鑰,只在陛下一念!陛下心尖上壓著什么?遼東!
凡固遼之策,陛下必急如星火!陛下若想開,沒人能攔得住。”
白慧元緊鎖的眉頭仍未舒展,他壓低了聲音,字字都透著對朝堂鐵壁的敬畏:
“督師,即便陛下圣心獨斷,面對滿朝朱紫的洶洶反對,豈能不三思?
萬勿小覷了那幫文官!嘉靖爺為“大禮議”,與群臣拉鋸四年;萬歷爺為立儲之事,生生被拖了三十年!
更別提‘開海’二字——”他語氣愈發(fā)凝重,
“自成化、弘治年間便有人提開海,硬是熬到隆慶爺才在漳州月港撕開條縫,百年光陰啊!
督師,這大明朝堂,文官抱成團就是鐵板一塊,皇帝想在上面鑿個窟窿,也得崩掉幾顆牙!
嘉靖爺、萬歷爺?shù)目嗵帲M能不知?怎敢斷言,陛下就能力壓群臣,乾坤獨斷?”
徐承略嘴角勾起一抹極淡、卻鋒利如刀的弧度。“孟育,你只看到鐵板一塊,卻忘了看執(zhí)錘之人。”
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洞察世事的寒意,“當今陛下的殺伐心,較歷代先帝都盛!”
他目光如電,刺向白慧元:“皇太極叩關,京師震動,京畿涂炭!此役,陛下看清了什么?
看清了武將的怯懦,更看清了文官的軟弱無能!”
他頓了頓,語氣帶著譏諷,“大明向來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的金科玉律?
但陛下卻不太認同此理,去歲破格提拔游方僧人申甫為副總兵,你以為僅僅是看重其才?
不!那是陛下在狠狠抽打整個文官集團的臉!是在告訴天下:
朕用人,唯才是舉,管你是僧是道,能替朕殺敵衛(wèi)國,便是棟梁!進士出身?沒有真才實學那就是尸位素餐!”
白慧元心頭劇震,仿佛被點破了長久以來的迷霧。
徐承略的聲音愈發(fā)冷硬,如同宣判:“看看如今的朝堂!跟走馬燈似的換,罷的罷,抓的抓,他對這群人早沒耐心了。
陛下心中積郁的那股邪火,那股對滿朝“忠臣”的滔天怨氣,早已燒穿了九重宮闕!
這等情勢下,文官們還敢如嘉靖、萬歷朝那般,死抱成團,硬頂君父?”
他冷哼一聲,斬釘截鐵:“他們沒那個膽子,也沒那個心力了!陛下若真下了決心要辦某件事,他們攔不住!
最多,不過是陽奉陰違,在底下使些絆子罷了。那是后話,暫且不提。”
他話鋒一轉,目光如鷹隼般銳利:“單說開海。孟育,你告訴我,陛下心頭肉是哪塊?
哪塊地方流著血,日夜撕扯著陛下的心?”
白慧元毫不猶豫,脫口而出:“遼東!建奴!”
“不錯!”徐承略一擊掌,眼中精光爆射,“遼東是陛下的逆鱗,說句大不敬的話,也是陛下的命門!
凡是能穩(wěn)固遼東、掣肘建奴之策,陛下必如溺水之人抓住浮木!
重振登萊水師,海運濟遼,正是此等良策!陛下心中豈能不想?只是被“沒錢”二字死死卡住了喉嚨!”
徐承略身體微微前傾,聲音帶著掌控全局的自信:“此時,若本督獻上一策,登州開海!
以海舶商稅之利,養(yǎng)我大明水師之威!以萬國商賈之財,解遼東燃眉之急!
你說,陛下會不會心動?會不會拍案而起,力排眾議?”
白慧元聽得心潮澎湃,仿佛看到了海舶云集、白銀滾滾而來的景象。
他深深一揖,心悅誠服,“督師洞悉圣心,明察秋毫,將朝局翻覆于掌股之間!孟育……五體投地!”
徐承略淡然一笑,將墨跡已干的奏折遞給白慧元,嘴角噙著一絲譏誚:
“這將《臣承略請聯(lián)鄭芝龍采海外糧濟遼疏》呈遞給通政司。”
徐承略帶著一絲譏諷的笑意,“不知這次,通政司還敢不敢封駁本督的奏折?”
次日早朝,徐承略踏入皇極殿時,滿殿的目光像淬了毒的刀子,直往他身上扎。
他一身緋紅官袍穿在身上,竟帶出幾分沙場的肅殺,面對那些或嘲諷或怨毒的眼神,眼皮都沒抬一下。
崇禎看著這滿殿暮氣里唯一透著英銳的身影,臉色稍緩:
“永定侯,海運濟遼是良策,可國庫空虛,你有什么法子?”
這話問得,連崇禎自己都覺得荒謬,一個在戰(zhàn)場上拼殺的武將,還能變出銀子來?
滿殿緋袍頓時亮了眼,嘲諷、不屑、看好戲的目光齊刷刷射向徐承略,殿角甚至有人低低嗤笑出聲。
溫體仁瞇著眼,他倒是要看看這個武夫如何出丑。
徐承略上前一步,靴底叩擊金磚地,篤篤聲響在大殿里格外刺耳。
“回陛下,太倉無銀,臣暫無良策。”
崇禎心中莫名失落,滿殿緋袍不管面上是何表情,心中卻是不約而同的感到一陣快意。
還以為這丘八能說出什么驚世駭俗的話,鬧了半天也是個草包!
史范更是按捺不住,猛地出列,尖聲道:“永定侯,下官還真是頭一次看到有人將無知說得如此理直氣壯!
相必跟軍中粗漢待的多了,風沙將臉皮吹的也厚了!
殿內(nèi)哄堂大笑,連梁柱上的金龍似乎都在冷笑。
徐承略眼神驟然變冷,像臘月的寒風刮過史范的臉。
史范被那目光一掃,笑聲戛然而止,竟莫名打了個寒顫。
“史大人,”徐承略的聲音不高,卻帶著金戈鐵馬的鏗鏘,
“本侯話還沒說完,你就跳出來插話,《大明律》里“朝會失儀者笞四十”,你是忘了,還是覺得律法管不到你?”
史范的臉“唰”地白了,冷汗順著鬢角往下淌——他竟被一個武夫抓住了把柄!
徐承略步步緊逼,聲如金石:“你身為御史,上不能為君分憂,下不能解民之困。
只會搖唇鼓舌,于國何益?于民何補?有何顏面站在這朝堂之上,對著為國征戰(zhàn)的臣子吠叫?“
“你……你……”史范指著徐承略,氣得渾身發(fā)抖,一口氣沒上來,
“噗”地噴出一口鮮血,身軀直直的栽倒在金磚上,竟氣的暈厥過去。
死寂瞬間攫住了整個大殿,唯有那身軀重重倒地的悶響,在雕梁畫棟間空洞地回蕩。
短暫的驚愕過后,殿內(nèi)才像炸了鍋的蟻穴,一片混亂。
御醫(yī)匆匆上前,掐人中,灌參湯,終于將面如金紙、悠悠醒轉的史范架了起來。
他官帽歪斜,前襟染血,眼神渙散,如同被抽走了魂魄的破布偶,被半拖半抬地弄出了這煌煌殿堂。
大殿彌漫著一種令人窒息的怪異。什么時候起,這象征無上皇權的皇極殿,竟變得如此嗜血?
英國公的血跡方才清理的沒了痕跡,史范就將那血腥氣續(xù)上了。
噤若寒蟬的文官們驟然驚醒,一股憤怒的邪火直沖頂門。
他們像被踩了尾巴的貓,毛發(fā)倒豎,尖利的指責聲浪瞬間淹沒了大殿:
“陛下!徐承略咆哮朝堂,氣死言官,形同逼殺!此風絕不可長!”
“跋扈!囂張!視國法朝綱如無物!請陛下嚴懲此獠,以儆效尤!”
“永定侯仗功恃寵,目無君上!今日敢在殿上逼殺御史,明日豈不……”
唾沫橫飛,群情洶洶。
一張張因激憤而扭曲的臉孔,裹挾著滔天的敵意,要將殿中那孤傲的身影徹底吞噬。
徐承略卻如山岳般挺立,臉上沒有半分波瀾,深邃的眼眸里,甚至掠過一絲難以察覺的、冰冷刺骨的快意。
英國公,您老在天之靈且看!晚輩今日,算是為您討回了點利息!
可惜,終究未能讓這老賊步您后塵,去下面陪你!
崇禎的目光釘著那灘殷紅,刺目的血色,讓他想起英國公倒斃的身影。
一股寒意順著崇禎的脊背悄然爬上。
難道……真是老國公冤魂不散,在這皇極殿上索命來了!
他甩了甩頭,壓下這不合時宜的悚然,目光復雜地掃過群情激憤的朝臣。
“夠了!”崇禎的聲音帶著一絲疲憊與煩躁,“史范急火攻心,其情可憫。
著太醫(yī)院好生診治,賜……遼東老山參二兩,助其調(diào)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