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公最欣賞的還是周育才。
蔡校長:“是之,新學期你想開什么課程,現在想好了嗎?”
胡是之博士:“先生,我想開的第一門課程,中國哲學史。”
“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想要你來教授中國文學。”
胡博士:“我是這樣想的。我覺得國人在新文化上有認識上的誤區,以為新文化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其實新文化就是在傳統文化的襁褓里生成的,所以啊我想把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過程做一個系統的梳理,幫助大家厘清二者的關系。這也正是我博士論文的內容。
還有一件事我想向蔡先生說明。
我的博士論文第一輪沒有通過,我正在杜威導師的指導下做進一步的補充修改,爭取下一輪可以通過。”
蔡校長:“這個我知道,是之,你不必刻意強調就是。
祈笙,有一件事我要與你說。
張勛復辟失敗之后,段大帥再次入主京城。林常明當了新的司法總長,京城日報上報道了你打的官司,張祈笙,知道你是京城大學的學生之后,林總長可向我打聽了你,想著要與你見一面認識一下。我替你答應了,祈笙,你有空就去一趟林家。”
...
林家滿門忠烈,黃花崗烈士林覺明,譚嗣佟一般的人物,本或可活命,毅然赴死。
大牢。
林覺明:“我選擇了死,可我依然年輕,你雖然茍活,可你已經老了。你讀過《天演論》嗎?物競天擇,你有沒有想過,當今世界列強有哪個國家不是因為革命才得以強盛的,中國豈能不思革命。
孫先生說過,中國積弱,在今天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王氏宗親,貴族官吏,因循守舊,粉飾虛張。而老百姓呢,各個都是茍且偷生,蒙昧無知。堂堂華夏,不恥于列邦,被輕于異族。”
前清,兩廣總督張明祈:“年輕人,朝廷也不容易。”
林覺明:“朝廷?朝廷把香江割給了英吉利,把寶島割給了倭寇,這是朝廷該干的事,這樣的朝廷留有何用。”
兩廣總督:“林覺明,本官有意對你法外施恩。”
“不必了,我們一同舉事,一同赴死。”
寫下了絕筆信《與妻書》,上了上輩子教科書的文章。
林覺明的堂哥林長明,現在的司法總長,日后會為和會拒簽合約奔走呼號。二五年反軍閥犧牲。
林覺明侄兒林衡,清華學子,投筆從戎,最初的飛行員,四十年代與日寇敵機同歸于盡。
林覺明堂侄女兒:“我林氏滿門忠烈,你又算什么東西?”
...
幾日后,張祈笙聽蔡公的話去了林家。
敲了下。
林公當了京城的大官后,舉家搬到了京城。
張祈笙:“綜孟先生,蔡公說您想見我,我就過來了。”
司法總長林先生:“是祈笙吧,請坐。看到報紙的時候我一度以為你是法學系的。后來知曉你是歷史系的。”
張祈笙:“自修過法學,沒有系統的學過。”
“一開始是需要博學,之后要確定好一個方向去努力。畢業之后有沒有想過進入司法系統。”
司法總長,自然都是當過律師的,和張祈笙開始聊了些司法方面的問題,關于律師的一些東西:“祈笙,你在南方打了這場官司,想必有些感悟,能不能說說看。說說對現在司法方面還存在的一些問題。”
這個東西,張祈笙還真有不少能說的:“兼理司法制度長期存在,縣級司法常由行政官員兼任,導致司法獨立原則難以落實。這種臨時性措施雖緩解了司法經費短缺問題,卻破壞了司法獨立的基礎。
普遍缺乏獨立經費,導致辦公、審判、監獄等基本運轉困難。人才缺乏和經費不足,無法實現職業化。
程序正義與民眾認知存在沖突。
還有法醫,檢驗人才十分短缺。設備短缺。地方權力會干預司法。
等等。
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必須要進行變革,但這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十分艱難的任務,需要一代一代的司法人去堅持不懈的努力。”
司法林總長:“說的好,祈笙,真沒想到你看問題能如此透徹,都說到現今司法的病根上。”
和后世成熟的司法程序相比,現在的程序實在是太落后了。
提出了問題后,張祈笙又根據上輩子的經驗說了好幾個可以為之有效的改進的點。
更讓司法林常明總長對張祈笙高看了幾分:“說的好啊。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祈笙,你所說的一些見解于我都大大有益。留下來吃晚飯,晚些時候再走。”
張祈笙:“好的,先生。”
“我離開一會兒,祈笙,這書架上有書,想看什么你自個先看看。”
張祈笙拿了幾本書開始看了起來。
自己已經讀了萬卷書了,可世界上的書又何止萬卷,就算是翻書,一生也是讀不完的。
找了本沒看過的書開始看了起來。
這時候有一個很好聽的聲音傳了過來:“爹,我回..”
是一個年輕妹子,新式學堂女學生打扮,非常青春靚麗:“對不起,我這么莽莽撞撞的,我不知道家里有客人在。”
張祈笙與她對視了一眼,跟旁的現在的女性真是不太一樣,有種出塵的氣質,五官精致,面容白凈,氣質優雅高貴,知性靈動。兼具清新脫俗與溫柔自信。身材修長,著裝風格獨特,將中式典雅與西式精巧結合在了一起。
這么年輕的歲數就有這般風度了,和漂亮又有才華,難怪會有那么多人喜歡她。
“是林小姐吧。我叫張祈笙,是林先生邀請過來做客的。”
此時司法林總長也走了過來:“祈笙可不是客人,是我的小友。晚上還要留下來吃飯的,多準備幾個菜,祈笙你想吃什么說說,可以安排去做。”
“我不怎么挑食,一些家常菜就很好了。”
林總長:“這是我大女兒薈瑛,我到京城來做官了,也把她帶到了京城來念書,在教會女中念中學。她很喜歡文學,喜歡新文化,喜歡新詩。祈笙,你是新詩大家,可以多教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