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來看一看,賣報,還有雜志,有京城報,晨報,甲寅,還有新青年。”
張祈笙走到了攤位前:“我買兩份京城報,再買一本新青年雜志。”
“您拿好,報紙是三分,雜志三角錢一本。”
買了報紙和雜志路過了全聚德,總覺得這時候烤鴨比以后更好吃點,打包了兩份烤鴨,才回了京城大學宿舍去。
大學的課程并不是太多,一天下來多的話可能也就四堂課,更多的時候需要自主學習。
張祈笙的個人時間還是蠻多的,大多數時間還是去了京城圖書室。
這時候正巧是飯點,宿舍里頭已經有兩人了。
“祈笙,你這拿的包裹都是什么?我可聞到香味了。”
張祈笙:“就你們兩在,還有人呢。”
“不清楚,看是否在食堂和圖書室。”
“給你們帶的烤鴨,全聚德的。”
“全聚德?他家的鴨子可不便宜,看樣子張兄你才是有錢人呀。”
張祈笙:“最近寫稿子賺了一些,嘗嘗,全聚德的鴨子是還不錯。”
“我來京城這么些日子了,還沒吃過烤鴨呢。”
還沒開吃,宿舍外頭又進來了兩人,是室友郭星剛:“聊什么呢,這么熱鬧。”
“老郭回來了,張兄在全聚德買了兩只烤鴨,回來的正好,熱乎著呢,來,開吃。這位漂亮的小姐是?”
郭星剛:“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對象白蘭,同老趙一樣,目前在東交民巷那邊做家教。”
“原來是白小姐,快請坐,一起吃點。老王,把凳子騰出來讓女士坐,你坐床上去。白小姐,老郭,你們可有口福了,這可是老張他在全聚德買的。”
室友的對象挺漂亮知性,看上去是個挺大氣的人:“謝謝,我還是第一回吃烤鴨呢。這該怎么吃?”
“簡單,就卷著荷葉餅吃。老張,鴨子是你買的,你給說說。”
還好張祈笙有著過目不忘的能力,直接把全聚德伙計說過的話給復述了一遍,再加上一些上輩子的經驗:“那我給說說,也是從全聚德跑堂伙計那兒聽來的。
這烤鴨,講究的是春、秋、冬三季。冬、春二季,鴨肉比較肥嫩。而秋季天高氣爽,無論溫度濕度都最適宜于制作烤鴨。秋天的鴨子,也比較肥壯,又所謂秋高鴨肥,籠中雞胖的諺語為證。
現在是四月,真是吃烤鴨的好季節。
唯夏季不行,一來天氣炎熱,人們本來就不喜油膩。二來京城鴨怕熱,每到夏季都要掉膘減重。三來空氣濕度大,鴨坯上常會濕漉漉的,這樣烤出來,鴨皮不松脆。
......
裹在荷葉餅中食之,酥香鮮嫩。”
“這么講究的呢,果然地道。”
邊吃鴨肉邊聊天。
聊天的內容也十分寬泛,一開始的主題在室友郭星剛的女朋友那。
“白小姐竟然是早稻田大學的高材生。”
聊了生活又聊了學習。
“最近在圖書室看了三國,武侯彈琴退仲達這一章,若我是司馬懿,諸葛亮非當俘虜不可。不進城,直接命令兵士亂箭齊發,你們說說這諸葛亮他不陣亡也得受重傷。或者,直接命令司馬昭帶一支精兵進城,活捉諸葛亮,他往哪兒跑。
司馬懿太謹慎了,這般的戰績都沒抓住。到底還是丞相技高一籌,充分了解了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才有了這一出空城計。”
三國,男人都有了解過。張祈笙也融入了話題:“真抓了丞相,司馬懿自己也會被鳥盡弓藏。司馬懿明白,諸葛亮也明白。”
“還是老張看的明白,就是司馬懿在養寇自重。”
自從羅貫中寫了三國之后,關于三國的討論就從明朝討論到了二十一世紀。
男人之間,四五個人,都是最終又聊到了政治上。
“最近我信奉無政府主義。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你們讀過嗎?生存競爭,互助,自然法則和逐步進化的主要因素。勞動者的光榮地位,行會和城市。經營的商業為各種目的而成立的自由組合,自我犧牲,以各種可能的形式進行聯合行動的無數社團,貧民窟中的互助個人的幫助。
我覺得互助論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理論。”
張祈笙一聽便覺得不科學,互助論他看過,若是真能實現,的確非常理想,但來自百年后的他知曉這壓根不可能,說道:“互助論并不科學,克魯泡特金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認識給人的感覺是十分的混亂的。”
“老張,你憑什么這樣說,有什么依據嗎?”
張祈笙:“互助論我也看過,過于空中樓閣,關于職業軍人的出現的論述完全不符合歷史,若是職業軍人如此從部落產生,從而才形成城市......若是人的天性就是互助,職業軍人為何放棄互助去剝削普通人?普通人為何不互助反對職業軍人的剝削,而是在這種剝削下互助合作。
再來看一下中世紀城市運行的美好幻想......”
說了一堆,都是說互助論的不科學,不嚴謹。
“張祈笙,那你覺得什么理論最先進。”
張祈笙:“不知道,但至少互助論不符合咱們的國情。”
“我覺著總得試試,不試試又怎么知道行不行。”
畢竟只有張祈笙是穿越者,只有他知道歷史走向。
現在的人的話,只能去試,哪有人會曉得哪一條路哪一個主義,理論,就是正確的。
目前很多人覺得互助論是真理,特別是有不少的青年學生這么認為。
兩只鴨子肥的很,五個人吃都綽綽有余,每個人都吃的很撐,一嘴的油。
“好吃,多謝張兄,破費了。”
“可惜我已經吃過東西了,本就七成飽,如今更是吃到了十成,肚子是真吃撐了。即便如此還得吃,張兄的心意與美食,不可辜負。”
張祈笙:“鴨子可不是白吃的,幾位來看看,這是我在京城報上所寫的文章,看看能否入得了你們的法眼,給點意見。”
張祈笙拿出了剛剛在攤位上買的幾份京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