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朝文武知曉,樞密院狄相公因家中法事逾矩上了自罪書后,官家沒有立即處罰,意味著官家還在猶豫。
而文官集團選擇沉默,也是老道。
這個時候他們還頻繁彈劾狄青,只會適得其反,讓官家反感而催生出狄青是被陷害的認知,所以沉默是最好的彈劾。
幾日后終于出現了轉機。
因為鄰近章獻明肅皇后的忌日,趙禎宣召大相國寺高僧佛印入大內講經。
這場講經在場的人不少。
趙禎和他的眾多內侍,甚至還邀請了富弼等幾位空閑的相公,同時還有趙禎的妃嬪,以及還活著的幾個女兒福康公主和明懿大長公主。
嗯……趙禎生了很多公主,活著就這兩個了,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犯了什么天條,子女的存活率實在太低。
佛印講經的內容是佛家關于人間倫理的認情。
很符合主題。
因為再過幾日就是劉娥的忌日,而劉娥又不是趙禎的生母,在這個時候講人間倫理的認情,其實就是告訴世人,咱們的官家很孝順。
在劉娥的忌日前,依然不忘用一場經筵來緬懷劉娥。
但佛印卻提及到了他前段日子住持的一場法會,引用了一位施主的故事,說這位施主幼失怙恃由兄長帶大,然而在他出人頭地后,卻因為職責所在未能報答兄長恩情,只能在死后不顧世俗偏見,用一場漂亮的喪葬法事給兄長風光。
這段故事一講完,富弼等相公們就皺起了眉頭。
趙禎若有所思。
佛印最后說:“蕓蕓眾生皆在六道中輪回,又于人間相逢,佛曰:‘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世間諸相如夢幻泡影,然起心動念皆是業種。《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人彌補心中虧欠,此亦是赤子的舐犢之情罷了,得以清凈心而無愧天地也。”
講經結束。
妃嬪和公主們請退離去。
富弼和幾位相公想說點什么,最終都只在心里嘆了口氣,也請退告辭:他們明白了官家讓他們來聽講經的目的!
今天才真正看出了官家的意思。
從始至終,官家是想敲打狄青,但絕不想懲罰狄青。
這段時間文臣對狄青的彈劾,就是敲打。
狄青已經上了自罪書,知道他錯在了什么地方。
那么該反省反省,今后注意便是。
最多就是罰罰薪俸了。
所以才有這一場講經,官家是想通過諸位相公的口,告訴朝野的讀書人,狄青的法事逾矩,并沒有其他心思,不過單純是對其兄長的尊崇罷了。
因為狄青和他兄長的關系世人皆知:當年在鬧市打架,其實是狄青的兄長出手打死了人,但狄青代罪被發配京師充軍。
嗯……發配京師充軍聽起來有點違和,事實卻是如此。
所以可見狄青的兄長在狄青心中的分量。
那么他法事逾矩就情有可原。
甚至作為讀書人,大家對此事還要大加贊賞,而不應該指摘。
終究還是小瞧了官家。
待所有人離開后,趙禎看著佛印,笑道:“大師,‘明月已在’是什么意思?”
佛印愣了下。
這話似乎是那夜陳大一拜訪自己離開后,自己有感而發。
官家怎么知道的?
趙禎笑瞇瞇的,眼神捉狹。
很奇怪?
別忘了這是哪里。
大宋汴京。
朕身為大宋的官家,對汴京的事情還掌握不清楚,豈非成了吃干飯的。
佛印沉吟著道:“沒什么意思。”
天機不可泄露。
趙禎又問道:“大師以身入局,會不會違了佛心?”
佛印豎起手念了句阿彌陀佛。
趙禎見佛印不說,也不執拗追問,本是無關痛癢的小事,“此事之后,大師的日子怕是不清凈了,若是怕麻煩,早些離開汴京罷,只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再聽得大師金口的妙禪佛諦了。”
佛印搖頭,“即入得紅塵,又何懼染一身塵埃。”
趙禎有些意外,“大師不走?”
佛印微微一笑,“尚未見明月,未善貧僧之儒履,尚不得離也。”
趙禎唯有不解的笑。
他知道佛印大師的志向,是要頭戴道冠腳踏儒履身披袈裟,將儒釋道三家融會貫通,但這個志向著實太大。
古往今來,無人做到過。
佛印能做到?
趙禎不信。
忽然心中一動,“大師本就是神童,這些年飽讀詩書,為何要說未善儒履?”
佛印有才華,水平不在進士之下。
佛印沒有解釋,“官家,若是無事,貧僧告退。”
對佛印的隨性,趙禎不以為忤。
……
……
講經之后,趙禎為劉娥的忌日辦了場盛大法事。
彰顯孝道。
而朝堂的文臣們也早就從幾位相公口中知道了那日講經的事情,再結合官家大辦的這場法事,傻子都懂起官家的意思了。
于是再無人彈劾狄青家中法事逾矩的事。
法事期間罷朝。
罷朝結束的第一個大朝會,趙禎處理完政事后,開口說了狄青家中法事逾矩之事,旋即詢問眾臣,應該如何處置以儆效尤。
眾臣暗暗腹誹。
官家你都明示到了這個地步,咱們還敢說處罰狄青?
那不是打臉孝道么。
同時也讓官家你為章獻明肅皇后辦的那場法事淪為笑話——雖然士大夫強勢,可官家才是天子,文臣們非相公那個級別,誰敢硬撼官家打臉官家?
何況官家搬出了孝道為狄青開脫,這對讀書人而言,是最無法辯駁的理由。
是以大朝會上無人吱聲。
趙禎于是便說雖然狄青出于其對亡兄的尊崇才導致法事逾矩,但其行之過是事實,不宜開此先例亂了常倫,罰薪一年半。
又說其情可嘉,其兄長之于狄青如父,而狄青戰功卓著功勛于國家甚大,著有司商討,以其兄為父論,擬追封事宜。
這個處置可說合情合理。
對狄青恩威并施。
一方面,處置狄青,堵住了常倫因此敗壞的源頭。
另一方面,追封狄青的亡兄,讓那一場法事的逾矩顯得合理。
從佛印入宮講經,諸多臣子從諸位相公口中知道佛印講經的內容后,文官集團早就猜到了今日這個處置結果。
便無人反對了,齊齊高贊官家圣明仁厚。
趙禎滿意的笑了。
我還拿捏不了你們這群讀書人?
笑話。
真以為我是吃干飯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