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好員工才會成功(2)
- 做最好的員工:優秀員工的思想準則和行動指南
- 霧滿攔江
- 5417字
- 2015-03-18 12:00:49
有家雜志社公布了最新的一項數據調查。
在被調查的3000人中:
有12%的人希望閑暇時帶著老婆孩子去旅游勝地觀光。
有7%的人希望能夠在家里赤著腳只穿拖鞋或是不穿鞋。
有4%的人希望在家里的樓梯上玩滑梯。
有11%的人想再要一個孩子。
有16%的人希望沒人打擾他的懶覺,最好是睡到日頭過午才起床。
有41%的人只想和他們最心愛的人在一起。
……
雜志社根據以上調查得出結論:100%的人都希望做不干活只拿錢的老板。
這個調查有點怪,但卻又是非常的現實,至少它表明了這樣一種情況: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夠過著一種富有詩意的田園生活,在自家院里的草坪上擺一張搖椅,小桌邊是一杯溫馨的下午茶,穿著睡衣,赤著腳,愜意地看著一本自己喜歡的消遣小說,那本書多半不是我們現在正在看的《做最好的員工》一類的玩意兒,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資偵探最適合于這種格調。
這種格調蠻好,但這種格調卻是用錢堆出來的,所以想弄些格調出來,非得花錢不可。
但員工的薪水一般來說都比較低,用來吃飯穿衣還湊合,再想堆個像樣的格調出來,那就有點困難。正因此,大家都想做老板。做老板多好啊,看看人家萬科集團的大老板王石,人家想爬珠峰就爬珠峰,想不爬就不爬,而員工只有想不爬就不爬的資格,卻不敢有想爬就爬的非分之想。
所以大家都羨慕王石,都渴望一種腰纏十萬下揚州,立馬吳山第一峰的氣勢。那氣勢,要多來情緒就多來情緒,那才是真正的人生,才不白活這一輩子。
做老板除了有錢,最重要的是不用看別人的臉色,還可以給別人臉色看。而員工呢,在家里看老婆的臉色,上班看老板的臉色,連去商場逛一逛,還要看比自己還窮的售貨員的臉色,沒錢人家就不正眼瞧你。
最近有條新聞。有位先生逛商場,不經意地在化妝品專柜多看了兩眼,促銷小姐們就殷勤推薦,然而這位先生享受了半晌推薦服務,卻什么也不肯買,不肯買的原因是兜里沒那么多的錢,有錢還要留著買青菜豆腐呢。可能是促銷小姐認為自己的殷勤服務付出得有點不值吧,就脫口擠兌了該先生一句,目的無非是想把先生兜里的錢擠兌出來。
可這位薄眼皮的促銷小姐也不琢磨琢磨,諒他一個員工先生,連他老婆日日夜夜在他耳邊擠兌,都把他擠兌成了森林里的小矮人了,立不起架勢挺不直腰,就這樣都沒擠兌出錢來,你那三言兩語,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雖然促銷小姐沒能把這位先生的錢擠兌出來,卻把他的自尊給擠兌出來了。感覺到自尊受到傷害的先生頓時和促銷小姐吵了起來,結果跑出兩個很可能是商場新聘用的保安,這從他們那么急切地出手表現就能證明這一點。保安的努力工作讓這位先生的腦袋成了一只水葫蘆,在醫院里足足躺了半個月。
接下來的事態發展就更有戲劇性了——但卻真是一出人生悲劇,要不怎么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呢——先生的老婆憤然提出離婚,因為她嫌這個男人太沒出息了,如果他兜里能有再多的一些錢,至于讓那位剛從鄉下進城的促銷妹給欺負成這樣嗎?再然后是這位先生憤然起訴商場,要求商場賠他老婆,正是商場保安的優秀表現讓他家庭中積累的矛盾形成了一個總爆發,所以他認為這兩件事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商場必須要賠一個老婆給他。
逛商場丟老婆,這就是沒錢的員工們的悲哀了。
但是商場回答說,商場的柜臺是出租的,保安的行為是為了維護商場的正常秩序,無可厚非,如果消費者有意見,可以去找租柜臺的商家理論嘛。
租柜臺的商家說,讓這位先生的腦袋成為水葫蘆的保安是商場從保安公司雇的,而那位促銷小姐根本不是他們廠子里派出的正式員工,如果這位先生有不同意見的話,可以拿出證據來嘛。
看來這位先生要想讓商場再賠他一個老婆,還得先去茫茫的人海中把那位擠兌他的促銷小姐找到,這可比再找個老婆還要難上百倍。有打官司的工夫,還不如再找個新老婆呢。
瞧瞧,這就是大家都想做老板的原因了。做老板好啊,人家的老婆跑了,他連個面也不露,還讓受害的消費者替他去找跑掉的促銷小姐,這種要求也只有老板敢提出來,員工連想一想都沒資格。
所以大家都想做老板,許多人盡管眼巴巴地盼著老板月底發的那點錢糊口,心里卻都有一個當老板的夢。
如果有一天我當了老板……哼!
老板是稀缺物種
大公司有大麻煩,小公司有小麻煩,只要公司有了麻煩,老板百分之百地要找你的麻煩。
老板是這世界上較為稀缺的物種,他們只占到我們全部人數的不足五分之一。
即使在這占總數不足五分之一的老板之中,還有八成是真正的小老板。他們的生意小到了不能再小,無非是夫妻倆開一個小門臉;有的門臉都開不起,就在街頭弄一個小攤,攤子雖小,老板卻是實實在在的。但這樣的小老板比一般企業中的員工境遇還不如,風吹日曬,起早貪黑,干的實在是苦營生。不是到了萬不得已、走投無路,誰也不會放著寫字樓的空調不享受非要跑到街上擺小攤。
這樣一來,真正意義上的老板數量就更稀少了,算起來他們只不過占我們總數的不足半成,和員工的比例是一比兩千五。
湊足兩千多人的隊伍,才能夠從里邊撥拉出一個夠資格做老板的料子。所以在人才市場上,黑壓壓攢動的人全都是打工者,他們拼命爭取的就是員工的這個位置,接過他們求職簡歷的也都是剛剛坐穩了員工位子的員工們。大老板們壓根兒不會在人才市場出現,即使出現也多是小老板,比擺地攤的老板大不了多少,基本上是處于慘淡經營的狀況。如果求職者還有資格挑挑揀揀的話,這些創業初期的小老板多半進不了他們的視線。
確實有很多人不愿意去小公司,不愿意陪小老板玩。這看起來絕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因為小公司資本不足,有許多小公司甚至還沒有走出資金積累的初級階段,工資低,獎金少,事情多,業務雜,干來干去也干不出個眉目來。相比之下,大公司就不同了,大公司架子大,人員多,環境好,待遇高,總之一句話:大公司比小公司好混,至少工資和獎金有保證。大公司一天的流動資金,往往是許多小公司的全年經營目標,這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這樣想的人卻忘記了我們剛剛說過的基本事實:哪怕一家再小的公司,哪怕一個只不過擁有十幾個人的小老板,卻也是從兩千五百多人的人堆里撥拉出來的。他既然能夠成為一個老板(即使是小老板),就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至少他比很可能包括你在內的兩千多號人都要強。
小公司的小老板,肯定不如大公司的大老板,大多數情況下的確是這樣。可是你要想一想,如果你連一個小老板都對付不了,跑到人精扎堆的大公司里去,那種地方的人誰都比你精明百倍,你說你能占到什么便宜?
凡是想搭大公司的順風車的員工,在公司里多半境遇不佳,不僅不是什么好員工,而且基本上都是末位淘汰的最佳人選,企業裁員的優先對象。
以為大公司好混的人,無非是認為大公司員工較多,替老板解決麻煩的人也多,自己能躲就躲,只要不沾到麻煩,月底工資和獎金拿到手,就可以混個酒足飯飽,過著自己幸福的酒囊飯袋的生活。但這種想法注定了只是你的一相情愿。大公司有大麻煩,小公司有小麻煩,只要公司有了麻煩,老板百分之百地要找你的麻煩,因為混日子的員工的最大作用僅限于此,你不能存有僥幸心理。
最關鍵的是,小老板有其過人之處,大老板就更有其過人之處。如果你以為老板的過人之處就是單槍匹馬起早貪黑奔波勞累絞盡腦汁地解決公司經營問題,然后拿你當大爺哄著給你發工資讓你過舒服日子,那你就錯了。
不論是大老板,還是小老板,他們真正的過人之處就是最擅長于利用員工替他們解決麻煩,大公司用員工來解決大麻煩,小公司用員工來解決小麻煩,但絕對不存在自己動手解決麻煩的老板——除非是擺地攤的小老板。
我們說凡是老板必有其過人之處,這個過人之處就在這里。
老板的過人之處
老板就是擅長利用別人的智慧和能力來賺錢的人。
我們遍查大小老板的創業歷史,最經常見到的一句話就是“抓住了機會”,比如說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板王文京,他早年曾在北戴河海邊的沙灘上賣過刨冰,這樣迅速地淘到了他的第一桶金。而盛大網絡的陳天橋在對大學生作報告時,大學生壓根兒不聽他認真做人、好好做事的胡扯,提出的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他是如何淘到第一桶金的。這樣的事情我們見得多了,聽得熟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
只要淘到你的第一桶金,你就可以成為老板了。
據此推理,得出結論:老板們的過人之處,就是他們比我們更麻利地淘到了第一桶金。
聽起來做老板就如同火中取栗,如果你手快,從火堆中迅速地將栗子搶出來,那么你就是老板了。如果你的動作遲緩,看到別人已經搶出了栗子再動手,這時候的栗子多半已經烤得透透的了,搶不到不說,還會燙你兩手血皰。
難道不是這樣嗎?
難道真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這樣。
實際上,有這種想法的人并不多,但在這個問題上犯糊涂的人卻比比皆是,這個糊涂就是犯在了把老板和發財兩個不同概念弄混淆了。
平時我們說起老板的時候,腦子里就會立即浮現出一幅畫面,一個肚皮鼓得比八個月的孕婦還要尖挺的大胖子,走路的時候下巴翹得比芭蕾舞演員翹得還要高。因為老板有錢,所以就有資格鼓肚皮翹下巴。沒錢的人多半是縮肩搭背,愁眉苦臉,就算是鼓鼓肚子翹翹下巴也會遭到不測之險。有個笑話,說的是有位身體瘦瘦的老板帶著肚皮鼓鼓的司機去談判。到了地方對方一看司機肚皮如此之鼓,當即請上座,再看老板小雞子一樣的干瘦,就視為閑雜人等不予理會。到了第二天,瘦老板就換了一個比他自己還瘦的司機。
司機是普通員工,連鼓鼓肚皮翹翹下巴的權利都沒有,這實在是太沒天理了。可現實這東西講的不是你的道理,現實就是最大的道理。現實就是:肚皮鼓鼓下巴翹翹的老板形象在我們心中已經雷打不動了。如果我們眼前冒出一個不是這種形象的人,聲稱他是老板,那我們心里就會好長時間都犯嘀咕,總覺得這個老板有點不對頭。
但實際上,這世界上的絕大多數老板并不是這個模樣,而且絕大多數老板并沒有錢。
老板沒有錢,那是因為老板弄到的錢都給了員工了,說到底,老板其實是給員工發工資的人。你可能覺得自己拿到的不多,可一個一個員工發下去,經年累月不停地發錢,就算老板家里有金山銀山也早就發光了。所以老板一定要想辦法從公司外邊弄來錢,不管是賣貨還是服務,只要是掙錢的營生老板就不肯放過。
我們常聽到有員工憤憤不平地掰著手指頭計算,自己干的活值多少多少錢,老板才給自己多少多少錢,怎么計算都覺得老板占了員工的便宜。其實員工這么算賬是明擺著欺負老板,因為你干的活只有到市場上發生了交換才能夠形成價值,沒有交換發生的工作是很難估量價值的。更何況,即使是交換即時發生,老板賺到了大大一筆錢,可這一筆錢絕不是單憑你一個人的工作就能換來的,如果你真有這本事干嗎還跑來給老板打工?
你之所以來到公司里,就是因為老板已經搭建起了一個經營平臺,可以把你的工作擺在這個平臺上出售。老板的這個平臺可是每天都要花錢運行的,你要是把你那份工作的利潤全部抽走了,老板的這個平臺靠什么來運行?要知道,客戶買下你的產品是因為老板搭建的這個平臺,至于這個活是你干的還是別人干的,客戶才懶得理會這么多。
別告訴我說老板的資本平臺不創造價值,說這種沒良心的話的人最好不要去銀行存錢,資本不創造價值,銀行干嗎要付利息給你?
這樣說起來我們就明白了,老板——不論是大老板,還是小老板——都是社會活動的組織者。說得通俗些,老板就是擅長于利用別人的智慧和能力來賺錢的人。如果一個人沒有這點能力,就算他不管從什么地方淘到第一桶金,那他最好還是把這一桶金藏在家里坐吃山空的好。如果他不擅長于運用別人的智慧與能力賺錢,卻拎著他的第一桶金跑到市場上開公司,那么他這一桶金很快就會成為別人的第一桶金。這種事情,在市場上是屢見不鮮的。
早年深圳的市場上就曾有這么一位紀老板,他在內地市場淘到了第一桶金,然后他就拎著這桶金坐飛機跑到了深圳,雄心勃勃地要施展拳腳大干一番。干之前他還以打工仔的身份進入一家公司做了兩年,目的就是想弄清楚行業的規律和規則。但是最后的結果告訴他:僅有業內的專業知識并不是成為一個成功老板的充要條件,做一個員工倒是可以馬馬虎虎。他的新公司開張之后,就面臨著市場拓展和內部管理的諸多麻煩,這些麻煩在他做員工的時候是不會考慮到的,那時候他就是這些麻煩的一部分,而現在,他既要賺錢,還要解決這些麻煩,就有些手忙腳亂了。
于是紀老板就從外邊聘請一個姓蘇的人來拓展市場。蘇某的拓展的能力很強,不負紀老板所望,他來到之后三拳兩腳就把市場打開了。但這時候紀老板的公司卻是麻煩越來越多,員工不停地和他鬧別扭,不是偷偷背了他的電腦跑掉,就是上班時聊QQ、玩游戲,紀老板每天炒員工的魷魚都炒到手脖子發酸,最后只好把市場全部交給蘇某來負責。就這樣蘇某負責了半年多之后,公司里的訂單悉數失蹤,原來都跑到蘇某自己開的小公司里去了。紀老板還沒明白過來是怎么一回事,蘇某這邊已經拿著勞動法跟他算起賬來了,原來他把紀老板的訂單全都撬走了,紀老板倒還欠了他的錢。
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紀老板坐著飛機到深圳,走的時候兩手空空,連火車硬座都買不起。為什么他會混到這份兒上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撈第一桶金和開公司不是同一個概念,撈第一桶金是需要機遇的,但當老板靠的卻不是機遇。世界上的絕大多數老板活一輩子都不知道機遇長什么模樣,所有的老板靠的都是他們的過人之處——利用別人的智慧和能力賺錢的本事。業內對這一本事也有一個冠冕堂皇的說法,叫做“規范經營”。
這就是問題的最后答案了。
不論是大老板還是小老板,只要他還在老板的大班椅子上坐著,那么他肯定會有這種本事。正是這種本事讓他成為替這個社會解決就業的人,讓他成為給員工發工資的人;沒有這個本事的人,不管你有多少錢,也做不成老板,至少做不成一個成功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