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禮法印記:從野蠻叢林到文化天下作者名: 陳鷟本章字數: 1852字更新時間: 2025-06-10 10:24:57
一、夜不能眠的戰勝者
牧野之戰結束后,周武王占領了商都朝歌,但是商的貴族階級仍然保存了很強的實力。為了加強對這里的控制,周武王將商的京畿之地分割為邶、鄘、衛三國,將邶國封給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而鄘和衛兩國,則分別交給了自己的弟弟管叔鮮和蔡叔度來管理。這三國合稱為“三監”。當然“三監”還有別的說法,比如說是:管叔監管衛、蔡叔監管鄘、霍叔監管邶,他們從三個方面來監視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也就是監視以武庚為代表的商的遺民。
隨后,周武王又派兵征討那些還不臣服于周的商朝諸侯。歷史記載說,周迅速征服了99個諸侯國,還有600多個國家望風歸順了。
如此安頓了商都朝歌,招撫了商王朝的諸侯們之后,周武王還師西歸,在都城鎬京舉行了盛大的典禮,正式宣告了周王朝的建立。
周武王完成了改朝換代大業,實現了幾代周人的夙愿,他本應該高興才對。然而,此時此刻的他卻憂心忡忡,夜不能寐。
《史記·周本紀》記載:
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hé)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xiǎng)殷,自發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fěi)鴻滿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bìn)滅,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周武王回到周,晚上卻睡不著覺。四弟周公旦來看他,問道:“您為什么睡不著覺呢?”周武王說:“我告訴你啊,因為上天不肯享用殷的祭祀,賢德的人被逐放了,而小人卻在朝野得勢。上天不保佑殷,我們周才成就了王業。過去上天保佑殷的時候,他們任用了很多有名的賢人,使得殷的事業雖然不太昭顯,但也沒有很快就滅亡。今天,我們周還沒有確定能夠得到上天的保佑,我哪里有工夫睡覺呢?”
從周武王這段簡短的對答中,我們就能看到,他深刻反思了殷商興衰的原因。關于殷商過去的興盛,他懇切地指出了其任用賢人的正確。關于殷商的衰敗,他先說的是“天不饗殷”,也就是說,上天不肯享用殷的祭祀,而接著把問題落腳在人,就是賢德之人被逐放,小人卻在朝野得勢。周武王深刻地認識到:殷商成敗的經驗和教訓,正在于人心的得失。
不僅如此,他還清醒地認識到,周還沒有確定得到上天的保佑。用他表述殷商得失的邏輯,實際上他想說的是:周還沒有贏得天下人心。這就是周武王夜不能寐的原因。
那應該怎么辦呢?
周武王在不眠之夜,深入地思考了對策。他接著對弟弟周公旦說:
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日夜勞來(lào lài),定我西土,我維顯服,及德方明。自洛汭(luò ruì)延于伊汭(yī ruì),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
——《史記·周本紀》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周武王是一個多么深謀遠慮的人!他認為,要獲得上天的保佑,讓天下民眾都依從天子的朝廷,首先要全面搜捕那些不順從天命的惡人,讓他們跟商紂王一樣接受懲罰。就是說周首先要做的事情,是進行徹底的肅反,把那些絕不順從的死頑分子全部找出來,徹底清除。他們是新政權最大的危害。
接著他說:“我們還要日夜辛苦操勞,招攬賢人,以安定我們西部的國土。我只有辦好各種事情,直到道德教化施達于四方,并且發揚光大。”他明確了認真扎實做好實事的重要性,明確了人才的重要性,明確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表明一定要讓天下民眾認識到周的仁德,從而以德服人。
最后,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戰略設想,那就是在東邊營建一個陪都,以那里為中心,來扼控殷商舊有的勢力范圍,或許還有更遠的東夷,可以說他的這一構想奠定了“中國”的雛形。他說:“從洛水河灣一直延伸到伊水河灣,那一帶地勢平闊宜居,但沒有固守的城池,那里是夏代的居住地。我站在那里,往南邊能望到龍門山,往北邊能望到太行山(也可能是指衡山),回頭能看到黃河,還能遙望到洛水和伊水的兩岸,那里離天子的鎬京也不太遠。”后來周公旦完全按照周武王的設想,建成了東都洛邑,使之成為周王朝掌控天下的戰略中心所在,也成為中國古人心中的天下之“中”。出土文物西周青銅器“何尊”上,就銘記了周建造洛邑這件事。其中有一句特別有名的銘文——“宅茲中國”,這也是“中國”一詞的最早來源。
周武王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夜不成寐地思考的對策,實際就是從三個層次來收拾天下人心鞏固政權:
一,對死頑分子,堅決予以打擊和消滅,徹底清除禍患;
二,對天下民眾,通過辦好實事、任用賢才和思想教化來贏得民心;
三,對各路諸侯,通過營建洛邑,從地理、心理、軍事、經濟和文化等多個角度來造勢,夯實政權,予以鎮服。
然而,收服人心是一件容易的事嗎?奪取了政權的周武王和周公旦,又面臨著怎樣的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