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直奔主題。
“剛才朕說了,要請畢先生掛戶部左侍郎銜,出掌制置司軍機處參贊,兼判財政廳都事。
畢先生先不要謙辭,且聽朕說一說。”
“臣不敢。”
“大明缺錢一直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它的本源就是國朝初年建立的簡陋的財政制度,當時好用。但時間稍久就稀爛無比,嚴重扯大明的后腿。
朕認為其中最大的問題有三。”
畢自嚴和袁可立精神一振,用心聽起來。
皇上這是以誠相待,在任命自己新職位之前,先交換各自對時政的看法,以示籠絡。
這樣挺好,君臣之間不藏著掖著。
把困難說出來,想要達到的目標講出來,然后君臣齊心協力,勁往一處使。
“其一最大的問題就是賦稅不公。
大明掌握最多資源和財富的人,卻被優待,減免諸多賦稅。他們并不知足,還想方設法隱匿田地和人口,好逃逋更多的賦稅。
除此之外,他們經商、運輸貨物不納稅;賣鹽賣布不納稅;與北虜東倭西夷做生意,不納稅。
國朝立國以來,田賦是最重的賦稅。
可是從正德年間,江南、福建、嶺南等地的貿易盛行,棉布、茶葉、絲綢、瓷器,大量販運出海,每年換回東倭和西夷的大量白銀,數以百萬兩計。
朝廷收到多少兩銀子?
十萬兩。
打發叫花子!”
朱由校目光凌厲,畢自嚴和袁可立卻心緒澎湃。
“該收的商稅不收,現在連最基本的田賦,也在日漸減少。
為何?
因為田地逐漸集中在宗室、勛貴、縉紳手里,他們恨不得一粒糧食都不交。”
壓力全在那些小地主和自耕農身上。這幾年加征遼餉,多少人為此破家?不是做了流民就是投身當佃戶。”
朱由校背著手,在室內轉來轉去,步履快速,仿佛這樣才能壓抑心里的焦慮。
“在國朝做佃戶還是一件美事。只需繳納佃租,不需要承擔田賦。遇到強勢一點的主家,連徭役雜役都不用服,用心伺候好主家就行。
比朝不保夕的小地主和自耕農強多了。
國朝賦稅不公,進而造成惡性循環,使得承擔國朝主要賦稅的百姓,越來越少,能收到的田賦也越來越少,朝廷也跟著越發捉襟見肘...”
“其次是稅賦稅則簡單,起不到調解經濟、分配財富的作用。收稅制度和手段又極其粗略。
要么坐視大量稅收流失,要么采用包稅制,成本極高。
朕叫司禮監會計司算過一筆賬,賬面上看,每年的田賦,各種漂沒、耗羨以及霉爛、漕運、遞運等各類成本開支,占到五成左右。
也就是十石賦糧,從江南起運,到通州入庫,只剩下五石。
但是實際中,我們都知道還有各種盤剝,以攤派、雜役、折色等各種形式存在。百姓繳納十石田賦,實際上要支出二十五到三十石,個別州縣還更高。”
袁可立臉色閃爍,內心非常震撼,他萬萬沒有想到,皇上對大明賦稅實情如此清楚,有些情況還是他不知道的。
畢自嚴十分嚴肅。
皇上說的這些問題,他心里都有數。
現在的問題是皇上有沒有決心去解決這些問題!
“其三,是賦稅度支極其浪費。
說白了就是貪污成風,戶部、軍器監、火藥局、各司庫大使、押運使、巡糧御史,無一不貪,大家都把國庫當成發家致富的法門。
出庫先漂沒三成,然后各種折色、耗羨、貼補、以劣充好,十石糧食恐怕只有一石才會落到實處。”
戶部爛,地方爛,軍鎮爛,巡撫爛,大明財政制度千瘡百孔,四處漏風,能撐到現在,朕都覺得大明八字確實夠硬。
朕沒有精力去改革現有的整個財賦制度,朕決定重新建立一個財政制度,也就是制置司的財政廳。
它是制置司的大管家,管著平遼,西南平叛等戎事的糧餉籌集和分配。
如何用好每一文錢和每一粒糧,是財政廳要做的,也是朕對畢先生寄予的厚望。”
朱由校看著畢自嚴,繼續說。
“高效廉潔。
這是朕對制置司財政廳的要求。
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按照以前戶部那種官制,官吏不貪不賄,根本做不下去,只能大家一起同流合污。
所以要想讓眾人廉潔,首先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的制度和運行機制。
讓廉潔奉公者得到獎勵和好處,讓貪污受賄者受嚴懲傾家蕩產。
這才是揚清激濁,這樣才能讓大家養成好的風氣。
然后是高效。
所有的財政制度,都必須行之有效,在提高犯罪難度的基礎上,盡可能的提高效率...
這本小冊子,是朕這些日子擬定的《財政以及后勤工作概要》,畢先生可以看看,以為參考。”
畢自嚴雙手恭敬地接過,問道:“皇上,里面有司禮監會計司新行的記賬法嗎?有借必有貸,借貸必平衡。”
“有,這些記賬方法是朕偶爾所得,說白了就是盯著錢和物的轉換和流向。
不過朕在理財會計是外行,只是突然有了點靈感,不敢班門弄斧。”
畢自嚴連忙答:“皇上天資聰穎,偶得靈感,已然超絕。”
朱由校看著他,神情變得鄭重:“打仗就是打國力。
大明國力遠勝偏居一隅的東虜,可為什么屢戰屢敗?根本原因就是財政混亂,浪費極大。十分力只能用出一分力。
要是不力行改革,沿襲此前陋習,不僅東虜滅不了,還會雪上加霜,使得整個財賦崩潰,屆時靖康之恥,崖山之變,可能重演。
朱由校叉手對著畢自嚴,拱手道:“畢先生,而今這大明生死存亡之大變局,還請先生盡展才華,助朕,也助大明走出這懸崖險境!”
畢自嚴連忙起身高叉手長輯回禮:“臣定當殫精竭慮,為皇上,為大明理財。”
坐在旁邊的袁可立看畢自嚴答應得如此痛快,心里明白,這是一次君臣相知,雙向奔赴的佳話。
袁可立知道,如果要是在三四月間,畢自嚴肯定不會答應,因為那時的皇上無法讓他看到希望。
但是五月二十八日,皇上落水蘇醒后,先是客氏“仙逝”,王體乾、田爾耕、許顯純“暴斃”,然后下罪己詔,并以此特赦熊廷弼、王化貞,讓眾多奔走在平遼和抗韃前線的文武官員們心懷激蕩。
皇上有擔當!
有擔當的人君,肯定有胸懷,也有氣魄!
接著魏忠賢被派出來巡鹽,從鹽商等貪官奸商手里敲詐銀子。
正人君子會非議,但是對于畢自嚴、袁可立這樣的能臣干吏們來說,這是皇上有魄力有手段的表現。
在皇上心里,辦實事比講臉面更重要!
接著是剛才紫光閣一幕,崔景宗就像一條胖頭魚,被皇上隨手一釣就給釣出來。
完敗!
這給了畢自嚴和袁可立更大的信心。
這樣精明深沉的皇上,誰能欺瞞得了?
綜合以上,皇上不是大家所知的文盲天子,木匠皇帝,是心有乾坤、堅毅果敢、有魄力又有手段的明君。
這樣的皇帝,才有可能帶著大家,力挽狂瀾,扶危定傾!
良禽擇木而棲,能臣選明君而忠!
這就是畢自嚴毫不遲疑答應的根本原因。
“袁先生!”朱由校轉向袁可立。
袁可立躍躍欲試,他想知道皇上給自己安排了什么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