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鐵壁常州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的江南,春寒尚未褪盡。徐達身披玄鐵重甲,勒馬站在毗陵驛道的高崗上,望著遠處城墻輪廓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常州城垛上飄揚的“張”字大旗獵獵作響,與他身后朱元璋親賜的“明”字纛旗遙遙對峙。這位年僅28歲的統軍元帥握了握腰間佩劍,指節因用力而發白——此役不僅關乎一座城池的得失,更將決定朱元璋集團能否在江浙站穩腳跟。

“報!”傳令兵疾馳而來,濺起的泥漿在青石板路上綻開墨色花朵,“張士誠部將呂珍率八千援軍已至奔牛鎮!”徐達瞳孔微縮,目光掃過地圖上奔牛鎮的紅點。張士誠果然出手了,這個盤踞蘇州的鹽梟,最擅長在關鍵時刻祭出奇兵。他摩挲著地圖上常州城墻的標注,突然想起臨行前朱元璋的叮囑:“常州乃江東門戶,必得之而后安。”

暮色四合時,徐達的營帳內燭火搖曳。沙盤上,代表敵軍的灰旗已在奔牛鎮形成合圍之勢,而常州城頭的黃旗如同刺向咽喉的匕首。帳外傳來此起彼伏的更鼓聲,徐達將一枚青銅箭鏃重重按在奔牛鎮位置:“常遇春聽令!率三千精騎繞道呂城,截斷敵軍糧道。”他轉向左側黑臉大漢:“湯和,明日卯時三刻,你領五千步卒佯攻北門,務必將敵軍注意力引向護城河。”

次日清晨,常州北門的吊橋轟然落下。湯和的戰鼓聲如悶雷滾過原野,盾牌手組成的龜甲陣緩緩推進。城頭瞬間箭矢如雨,破空聲中,一名士卒的盾牌被射得千瘡百孔,木屑紛飛間,血花濺上同伴的臉龐。湯和望著城頭不斷補充的箭垛,心中暗嘆:呂珍果然將精銳都布在北門。就在此時,遠處傳來悶雷般的馬蹄聲——常遇春的騎兵已繞道至呂城。

徐達站在中軍大帳頂端的望樓,望遠鏡中,常遇春的紅纓槍在陽光下泛著血光。呂城糧隊的火把連成蜿蜒的火線,夜風裹挾著焦糊味撲面而來。他知道,這場時間的賽跑自己贏了第一步。但真正的考驗,是如何在呂珍回援前攻破常州城墻。

三日后的深夜,暴雨如注。徐達親自率領的敢死隊借著電閃雷鳴逼近城墻。云梯搭上城頭的瞬間,守軍的梆子聲劃破雨幕。徐達揮劍斬斷飛來的鉤鐮槍,踩著戰友的尸體躍上城墻。黑暗中,刀刃相撞迸出的火星照亮一張張扭曲的面孔,血水混著雨水順著箭孔流下,在墻根積成暗紅的水洼。

“元帥小心!”親兵的吶喊聲中,一柄陌刀擦著徐達耳畔劈落。他旋身躲過,反手一劍刺入敵兵咽喉。城墻上的廝殺聲愈發激烈,突然,西北角傳來震天動地的喊殺聲——常遇春的騎兵竟突破了西門!原來呂珍得知糧道被斷后,慌忙回援,卻在途中遭遇埋伏,折損大半兵力。

常州城破的消息傳到應天(今南京)時,朱元璋正在批閱軍報。他放下狼毫,凝視著窗外初升的朝陽,嘴角終于露出笑意。徐達不僅完成了戰略目標,更用一場漂亮的圍城打援,徹底震懾了張士誠的囂張氣焰。而此刻的常州城頭,徐達望著滿地狼藉,摘下頭盔任由雨水沖刷臉龐。他知道,這只是開始,更大的風暴,還在后面。

硝煙散去,常州城煥然一新。徐達下令修繕城墻,安撫百姓,同時著手整頓防務。他深知,張士誠絕不會善罷甘休,這座歷經戰火的城池,必將再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數月后,張士誠果然卷土重來。這次,他親自率領十萬大軍,誓要奪回常州。徐達早有準備,他利用地形優勢,在城外設下重重埋伏。當張士誠的軍隊進入伏擊圈時,箭矢如蝗,殺聲震天。經過數小時的激戰,張士誠的軍隊損失慘重,不得不倉皇撤退。

此役過后,徐達的威名更盛。他不僅守住了常州,更鞏固了朱元璋在江浙地區的勢力。而常州,這座見證了無數生死的城池,也在戰火的淬煉中,成為了朱元璋集團進軍江南的重要據點。

多年后,當徐達成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回憶起攻打常州的那段歲月,依然感慨萬千。那是他軍事生涯的重要轉折點,也是他與朱元璋君臣相知的見證。常州之戰,不僅改變了元末的軍事格局,更奠定了大明王朝的根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策勒县| 益阳市| 寿光市| 平昌县| 石渠县| 海安县| 五原县| 南木林县| 定安县| 肇州县| 顺义区| 宜都市| 泽库县| 洮南市| 清镇市| 专栏| 杭锦后旗| 鹿邑县| 河曲县| 淄博市| 林芝县| 兴安盟| 大连市| 晋江市| 曲麻莱县| 蛟河市| 五河县| 道孚县| 江都市| 文昌市| 海口市| 太和县| 凤冈县| 梁河县| 那曲县| 罗平县| 南雄市| 莱芜市| 呼玛县| 体育| 大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