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權信托實務:實現家族事業與財富的有序傳承
- 鮑樂東
- 1155字
- 2025-06-04 16:36:23
自序
1978年,中國南方的漁村響起推土機的轟鳴,一群冒險者用汗水澆筑了民營經濟的基石。40年后,他們的子女站在玻璃幕墻后俯視城市燈火,卻不得不面對一個更復雜的課題:如何讓父輩的旗幟繼續飄揚。
2018年11月21日,龍湖地產董事長吳亞軍通過Chesire Trust持有集團43.98%股權的架構方案,在港交所的公告中悄然定格。當吳亞軍將價值500億港元的股權裝入離岸信托時,資本市場看到的不僅是精密的架構設計,更是一個母親為女兒鑄就的“隱形鎧甲”。股權信托,這個曾在西方貴族間流轉數百年的工具,正成為中國企業家破解傳承困局的密鑰。6年后,錢塘江畔的辦公室里,兩岸燈光秀的倒影在江面碎成星點,我不經意間驚覺:中國企業的傳承密碼,早已從離岸群島的精密樣本,蛻變為本土規則的創造性實驗。
當家徽熔斷時,契約的活水在族譜上澆灌新枝。
某食品巨頭將12%股權永久鎖定于慈善信托,那些本可流入家族賬戶的分紅,正在閩南山村的校舍地基里澆筑希望。某家電巨頭通過離岸信托設立“監護人制度”,將職業經理人定為守門人,子女分紅比例隨經營貢獻動態浮動——這種“用制度倒逼家族進化”的智慧,在順德老廠房與新研發中心的光影交錯中,寫就中國式傳承的鋒利注腳。
當冰火交割時,規則的界碑分峙于制度的隘口。
在深圳,某科技公司創始人通過“信托+有限合伙”架構,既保留了控制權,又將股權收益切割成七份,悄然化解了子女爭奪股權的暗涌;在香港,一紙保留權利信托合約,讓某地產家族在債務危機中守住核心資產,法庭文件上的“信托財產不可強制執行”字樣,成為比黃金更珍貴的承諾;在紐約,某中概股企業用表決權信托平衡創始人、投資人與職業經理人的權力,上市鐘聲里回蕩著制度設計的余韻。
當余燼冷卻時,法典的紋路已爬上金庫的穹頂。
大陸法系與普通法的碰撞,讓許多企業家在跨境架構中步履維艱。某上海企業家在搭建離岸信托時,因稅務身份規劃失誤多繳納上億元稅款;某制造企業因受益人條款模糊,引發三代人的訴訟纏斗。這些教訓如同航海圖上的暗礁標記,警示后來者既要仰望星空,亦需緊握羅盤。
本書無意做航海圖的繪制者,只想成為暗礁的測繪員——那些深藏在信托契約中的風險隔離機制與受益權重置規則,本就是商業文明與法律地質的碰撞結晶。潮水在暮色中裹挾著千百年來的商道基因,而某家電巨頭的傳承安排中充滿了“用制度說話”的管理哲學,正將祠堂的族規祖訓翻譯成法律契約的嚴謹編碼。他們用股權信托搭建的不是冰冷的法律屏障,而是家族精神的挪亞方舟——企業家的姓名終將褪色,制度設計留下的火種仍能照亮基業長青之路。
感謝浙商研究院陳壽燦院長、浙商傳承研究編委會成員,以及所有在深夜茶室與我碰撞出火花的實務派,是諸位提供的鮮活案例與抽絲剝繭的研討,為這場制度探索奠定了中國家族企業傳承智慧特有的實證厚度。
謹以本書,獻給所有在商業史暗礁中尋找航標的測繪者。
鮑樂東
2025年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