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青燈包裹
- 黃泉引路燈
- 青銅之
- 1303字
- 2025-05-30 19:32:49
梅雨季的潮氣裹著霉味滲進出租屋,林秋盯著桌上的牛皮紙包裹,指甲深深掐進掌心。郵戳顯示來自槐安村,那個姑姑失蹤后就再也沒聯系過的地方。拆開泛黃的油紙,一枚青銅吊墜滾落——燈盞造型的紋路里嵌著暗紅碎屑,像是干涸的血跡。
當晚,林秋被冷水嗆醒。黑暗中,床頭立著個人影,濕漉漉的長發垂在胸前,水珠順著衣角滴答作響。他猛地坐起,只看見月光在墻面上投下的斑駁樹影。冷汗浸透睡衣,枕邊不知何時多了枚銀杏葉,葉脈間蜿蜒著墨綠色的紋路,像是某種古老的符咒。
三天后,林秋站在槐安村渡口。渡船老板瞥見他脖子上晃動的吊墜,船槳“咚”地磕在船幫上:“后生仔,趕緊走!這東西沾不得!”渾濁的河水里突然翻涌起泡,無數蒼白的手臂從水面探出,林秋踉蹌后退,險些跌入河中。
暮色四合時,村口老槐樹在風中發出嗚咽。林秋的腳步突然頓住——漆黑的枝干間,一盞青幽幽的燈籠正在搖晃,光暈里隱約浮現出人臉輪廓。更遠處,三三兩兩的村民披著蓑衣走過,卻無人看他一眼,他們空洞的瞳孔里倒映著同一團幽光。
深夜,林秋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門縫里塞進來一張泛黃的符紙,墨跡未干的字跡寫著:“子時三刻,老井見。”窗外突然傳來孩童的嬉笑,他拉開窗簾,月光下的曬谷場空無一人,卻清晰地印著一串濕漉漉的腳印,正從村口老槐樹延伸到自家屋檐下。
當更夫敲響梆子,林秋攥著菜刀摸到老井邊。井臺長滿青苔,水面倒映著一張慘白的臉——那是姑姑年輕時的模樣,嘴角掛著詭異的弧度。“阿秋,快跑......”聲音從井底幽幽傳來,緊接著井水突然沸騰,無數氣泡炸開,浮出半截穿著嫁衣的手臂,腕間紅繩上掛著的,正是他白天收到的青銅吊墜。林秋被這驚悚一幕嚇得肝膽俱裂,手中菜刀“哐當”落地,轉身就欲逃離。可雙腿像是被釘住,怎么也邁不動。就在他驚恐萬分之際,一道黑影從槐樹后閃出,口中念念有詞,隨手拋出一把黑砂。那黑砂如雨點般落入井中,井水瞬間平靜下來,嫁衣手臂也迅速沉入水底。
“別慌,后生。”一個沙啞的聲音傳來。林秋定睛看去,是個邋遢的老頭,頭發凌亂如草,身著破舊蓑衣,酒葫蘆在腰間晃蕩。此人正是陳守夜,槐安村最后一位守燈人。
陳守夜撿起菜刀,遞還林秋,目光落在他脖子的吊墜上,神色凝重:“這東西不簡單,跟我來。”林秋雖滿心疑慮,但此刻也別無他法,只能跟著陳守夜來到村尾一處破舊小屋。屋內昏暗,彌漫著腐朽氣息,墻上掛滿了老舊的符紙和古怪的物件。
陳守夜從角落翻出一本泛黃古籍,攤開在桌上,指著上面一幅青燈圖案道:“這便是引路燈,每到特定時辰,就會釋放出詭異力量。你這吊墜與它息息相關,帶著它,怨靈不會放過你。”林秋顫抖著問:“怨靈?姑姑她……”陳守夜嘆了口氣:“你姑姑二十年前觸了引路燈的霉頭,成了怨靈的活祭品,一直被困在陰陽之間。她給你寄吊墜,想必是想讓你阻止新一輪的災禍。”
林秋握緊拳頭,決心為姑姑和村子找出破解之法。陳守夜卻搖頭:“沒那么容易,這些怨靈無法被殺死,它們被古戰場的怨念束縛,每隔二十年,就要吸食活人氣運才能維持存在。如今新一輪的‘燈祭’將至,怨靈已經蘇醒,你若貿然行動,只是白白送命。”
然而,林秋心意已決。他在屋內踱步時,突然發現墻角有塊石板松動,挪開后竟露出一條向下的暗道,一股陰寒之氣撲面而來……
太虛至尊
(又名《玄靈天帝》方辰)”江凡,我后悔了!“當許怡寧發現,自己寧死不嫁的窩囊未婚夫,娶了姐姐,將她培養成一代女帝時,她后悔了。如果時間可以重來,她一定不會任性的讓姐姐替嫁!
撈尸人
人知鬼恐怖,鬼曉人心毒。這是一本傳統靈異小說。
從斬妖除魔開始長生不死
消耗壽元灌注武學,可無限進行推演。沈儀凡人之軀,壽數不過百年,所幸可以通過斬殺妖魔獲取對方剩余壽元。在邪祟遍地的亂世中亮出長刀,讓這群活了千百年的生靈肝膽俱裂!從【鷹爪功】到【八荒裂天手】,從【伏魔拳】到【金身鎮獄法相】!沈儀偶爾也會沉思,這壽命怎么越用越多了?他收刀入鞘,抬眸朝天上看去,聽聞那云端之上有天穹玉府,其內坐滿了千真萬圣,任何一位都曾經歷無盡歲月。此番踏天而來,只為向諸仙借個百萬年,以證我長生不死大道。……此書又名《讓你氪命練武,你氪別人的?》、《道友請留步,你的壽元與在下有緣》。
青山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山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茍在初圣魔門當人材
呂陽穿越修仙界,卻成了魔門初圣宗的弟子。幸得異寶【百世書】,死后可以重開一世,讓一切從頭再來,還能帶回前世的寶物,修為,壽命,甚至覺醒特殊的天賦。奈何次數有限,并非真的不死不滅。眼見修仙界亂世將至,呂陽原本決定先在魔門茍住,一世世苦修,不成仙不出山,奈何魔門兇險異常,遍地都是人材。第一世,呂陽慘遭師姐暗算。第二世,好不容易反殺師姐,又遭師兄毒手。第三世,第四世……直到百世之后,再回首,呂陽才發現自己已經成為了一代魔道巨擘,初圣宗里最畜生的那一個。“魔門個個都是人材,說話又好聽。”“我超喜歡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