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凡之心:心臟的非凡歷史
- (美)文森特·M.菲格雷多
- 3451字
- 2025-06-05 14:23:32
序言
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伸出手,將拇指和另三根手指放入年輕貴族左胸的豁口,輕輕撫摩此人跳動的心臟。
“疼嗎?”他問。
“一點兒也不疼。”年輕人說。
那是1641年,查理從御醫威廉·哈維那里聽說了發生在這個年輕人身上的奇跡,哈維是從科學上證明心臟在全身血液循環中的作用的第一人。國王非常有興趣,問他能否見見這個年輕人,也就是愛爾蘭蒙哥馬利子爵18歲的兒子。
10歲時,這個男孩從踉蹌的馬上摔下來,胸部撞到一塊突出的石頭上,皮肉被刺穿,左側多處肋骨骨折。傷口膿腫之后又痊愈,在男孩左胸留下一個豁口。八年后,這位貴族青年依然健康且生龍活虎。他已成為知名人物,一直在歐洲大陸巡演,場場爆滿,觀眾都想目睹一個活人體內的心臟跳動,而此時他剛剛回到倫敦。與國王一起檢查完這名年輕人之后,哈維寫道:“我觸到了心臟和心室,它們在這位年輕活潑的貴族體內跳動,我的觸碰對他毫無妨害。因而,我斷定心臟被剝奪了感覺功能。”(1)
縱觀歷史,心臟一直被置于人類感覺的中心,而心臟對身體接觸其實是麻木的,這一點頗為諷刺。自人類記錄自身思想伊始,大多數文明都認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是心臟而非大腦。古人肯定知道,胸口的跳動是生命的標志,在恐懼或欲望驅使下,心臟會跳得更快更劇烈,在死后則不再跳動。幾千年來,古埃及人、古希臘人、古中國人和中美洲的特奧蒂瓦坎人都把心臟抬高到今天大腦所處的地位,即靈魂、情感、思想和智力的所在。縱觀歷史,很多社會都有一種普遍觀念,認為人憑借自己的心與神相聯結;人在塵世的善行與罪孽記錄在其心壁上,神以此來衡量人是否有機會蒙享天堂的幸福。
1641年,哈維觀察到心臟發揮著循環泵的作用,這一發現影響了接下來的幾個世紀。科學家和醫生改變了對心臟的看法,大腦接管了它的地位,成為情感和意識的主管和唯一的存儲庫。今天,大多數人認為我們的身體,包括心臟的功能,都由大腦控制。我們一直被教導,心臟只是一個泵,它通過循環系統將血液輸送到全身。
由于相信心臟只不過是一個泵,我們認為將一人的心臟移植到另一人身上是合乎道德的。但偶爾也會有克萊爾·西爾維婭(Claire Sylvia)這樣的案例出現。她曾是職業舞蹈演員,接受了心肺移植手術。心臟捐獻者是18歲的蒂姆·拉米朗德,他死于一場摩托車事故。手術后,朋友們說克萊爾走路越來越像男人。她開始想喝啤酒、吃雞塊,而在手術前,這些都是她所厭惡的。蒂姆的家人說,這些都是蒂姆曾有的習慣。他們對她現在的行為舉止并不感到驚訝,因為現在她體內有蒂姆的心臟。這一故事成了2013年由簡·西摩主演電影《陌生的心靈》的主題。關于病人在心臟移植后繼承了捐獻者人格特征的記錄,還有很多。這些故事讓人不禁好奇,心臟是否僅僅是一臺機械泵?屬于我們情感的部分,是否蘊含于心臟且與之并行?
我是心臟病專家,經常遇到情感與生理心臟表現出深刻聯系的案例。我曾目睹有人在突然失去親人后心臟病發作,而他以前并無心臟病史。還有人在自己支持的球隊在超級碗或世界杯點球大戰失利后,心臟病發作或猝死。我經常見到相伴一生的夫婦在幾個月內相繼去世。雖然案例眾多,而且心臟與情感的聯系已有幾千年歷史,但現代醫學似乎對這種密切聯系不屑一顧。在本書中,我講述了這段歷史,解釋了這一現狀的由來,并揭示了現代醫學如今的看法,即我們應當重新思索逝去的歷史。
醫學界最近發現,心臟可能蘊含感覺,事實上,它是雙向“心腦聯系”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心臟也指揮大腦,一如大腦指揮心臟。(2)該領域的這項新研究可能會開啟科學上的轉向,令歷史上與現代的心臟文化觀念相契合。心臟也許不再僅僅被看作是一臺泵;相反,心臟可能重新被視為情緒活力的一部分,確保我們心理、精神和身體的健康。
對于大腦發出的信號,心臟是最先做出反應的器官。想想“戰斗或逃跑反應”吧。假設你在森林散步,遇到一頭美洲獅,你的大腦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引發急性反應,使身體嚴陣以待,要么與之搏斗,要么溜之大吉。大腦告訴心臟立即加快和加強跳動,將含氧血液輸送至身體的肌肉,為肌肉的運動做準備。而大腦也最先接收心臟發出的信號。若非如此,我們在快速起身時就可能會暈倒。心臟及其大血管提醒大腦血量和血壓正在下降,大腦則做出反應,激活血管收縮,以防止血液在腿部聚集。
我們在大腦中記錄的情緒,在心臟中產生回響。初次邂逅戀人而引起的身體感覺,如臉紅、激動、脈搏加快,都是心臟反應的體現。這種相互依存的心腦聯系,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這也是幾千年來人類將情感、思考能力和靈魂置于這一象征生命的熾熱、搏動的器官之中的原因。古中國人和古印度人強調,心臟愉悅就等于身體愉悅、健康長壽。大腦則被視為一團冰冷的“灰布丁”,僅僅是個產生黏液的器官。古埃及人在對人體做防腐處理時,會用鉤子穿過鼻子把它拽出來。
今天,大腦已經取代心臟,成為我們的意識之家,但心臟仍然在我們的文化象征體系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只要看看手機上你愛人發來短信中的表情符號,或汽車保險杠貼紙上的心形標志,你就會明白,心臟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多么重要的角色,起碼在象征意義上是如此。心形仍然是浪漫和愛情的象征,而近來,心形這一表意圖案已經成為我們熟悉的健康和生命的標志。
關于感情,我們仍然說“我全心全意愛你”“你打動了我的心”和“她傷了我的心”。我們宣稱“他非常狠心”。我們乞求別人“請發發善心”。“她說的是真心話”意味著真誠與坦率。“回心轉意”表示和解或悔改。至于聰明才智,我們說“我們用心牢記”。說起“我”時,我們用手指著身體哪個部位?然而,現代醫學已經不再將心臟視為我們靈魂、智力和感覺的所在。我們幾乎已經忘記了心臟在往昔的地位,盡管在我們傳承的文化符號、詩歌和藝術中,這一重要角色仍然無處不在。
當今醫學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全世界每三人中仍有一人死于心臟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比死于各種癌癥的人加起來還要多。死于心臟病的女性的數量是死于乳腺癌的女性的數量的十倍。在美國,每四十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臟病發作。為何我們沒有以一種更緊密關聯的方式,思考與對待導致我們當前健康危機的三大因素(心臟病、抑郁癥和精神壓力)?
與其他醫學領域相比,心臟病學在20世紀處于創新的最前沿,在21世紀更是如此。20世紀見證了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基于導管的冠狀動脈球囊成形術和支架植入術、心臟起搏器和除顫器、心臟輔助裝置,以及心臟移植的發展。吸煙、高血壓和膽固醇都是與心臟有關的風險因素,目前有半數美國人至少占了其中一種。針對它們的預防保健措施,有助于減少因心臟病導致的死亡。因此,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已大幅下降,但它仍是我們所有人的“頭號殺手”。(3)
我認為,要改善我們共同的心臟健康問題,有些答案要去心臟的文化史和科學史中尋找,了解它是如何與大腦分離并由大腦主導的。今天,心臟是一個“可替換”的器官。如果無法立即獲得供體心臟,可以在心臟衰竭的病人等待期間,將機械泵植入其胸腔,來代替心臟的功能。科學家現在正在研究用人的細胞培育全新的心臟,來取代衰竭的心臟。由于可用的人類心臟供體短缺,目前科學家正在推進的研究是將動物的心臟(如豬心臟)移植到人體內。(4)很快,基于基因的個性化醫療,將使我們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遺傳風險來評估并治療心臟病。(5)
我大半輩子都在研究和關心心臟,對心臟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的意義做了全景式考察。我考察了心臟與大腦之爭,研究它如何造成當前人們在科學與文化層面對心腦聯系的理解。在本書中,我追溯了從2萬年前人類文明的黎明至今日,人類對心臟的理解是如何演變的(見圖0.1—0.3)。我探究了人類對心臟功能的看法如何演變,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對心臟包含何種生命力的理解。我們向來認為心臟位于人體的中心(人體的中心其實在肚臍下面,靠近骶骨),但心臟在意義上的核心地位又如何呢?
我回顧歷史,考察我們的祖先如何看待這一奇妙器官:從古至今,心臟被尊敬、被贊美、被誤解,也被揭示真實面貌。縱觀歷史,心臟對詩人、哲學家和醫生來說都很重要。從史前人類到古代社會、黑暗時代、文藝復興時代,再到現代,在不同文化中,心臟所代表的意義也不同。我按時間順序研究了這一器官之“王”如何被貶低為一臺聽命于大腦的機械血泵,即使它仍是愛與健康的象征,處于我們日常生活的中心。作為一名對這一非凡器官很感興趣的醫生,我在書中加入了心臟工作原理和心臟疾病的章節。此外,我還討論了近代以來心臟療法的進展,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我們現在了解到的情況表明,我們的祖先對心臟的認識并不是毫無可取之處。
我為這本書“傾注了全部心血”。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樣,發現這段關于心臟的奇妙歷史是如此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