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融學是與經濟關系最為緊密的學科。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金融學”課程一般在大一期間開設,其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貨幣及貨幣供求、信用、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監管等金融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以更好地理解現實生活中的經濟金融現象,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如何讓學生迅速適應后續專業課學習,將金融理論與經濟金融熱點有效結合,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興趣與愛好,成為“金融學”課程教學成敗的關鍵。基于這一認識,編者團隊曾于2010年和2015年在機械工業出版社先后出版過《金融學》和《金融學》(第2版),教材一直延續了“突出基本理論,強調知識應用”的特色,立足于金融學的基礎性,強調理論的實踐性。第1版和第2版都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并重印多次。
近年來,隨著金融理論與金融實踐的不斷豐富,國內外金融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數字貨幣、區塊鏈的產生使互聯網金融向縱深發展,大數據的運用改變了信用征集和金融監管的方式,不斷創新的金融產品使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一切都迫切要求“金融學”課程的教學跟上時代的變化。為適應這些巨大的變化,我們在第1版和第2版取得成功的基礎上,融入近年來我們在教學上取得的成功經驗與成果,推出了由原創作團隊中的核心作者董金鈴、陳彥華二人共同編著的第3版,以饗讀者。
本書主要特色如下:一是與時俱進,按照最新的“金融學”課程教學大綱,對書中的理論知識進行整合,以反映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金融領域的成果和變化;二是根據章節內容,結合金融熱點,在每章章末提供了補充閱讀,盡可能把近年來經濟金融領域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反映到案例教學中,以供讀者閱讀、討論,加深其對金融理論的理解;三是增加了課程思政內容,使讀者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民性、獨創性、優越性和科學性,樹立正確的職業操守,堅定“四個自信”。
本書新增加的章節和補充閱讀涉及大數據征信、區塊鏈、LPR新機制、民營銀行發展、第三方支付、眾籌、P2P網絡貸款、影子銀行、貨幣超發、央行降準、數字金融等內容,相關材料由董金玲和陳彥華整理提供;董金玲對第1、2、3、15、16章內容做了修改及調整;陳彥華編寫了新增的第17章。感謝左云和支康權在此次修訂中所做出的努力。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閱了大量學者和機構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寫作期間,機械工業出版社的編輯給予了熱情的指導和幫助,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使用本書的相關高校教師對本書的編寫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見,在此,我們向他們一并表示感謝!
書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以便我們后續進一步完善。
編者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