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學(第3版)
- 董金玲 陳彥華編著
- 3137字
- 2025-06-05 13:41:46
補充閱讀1-2 以金融強國建設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工作的實踐成果和理論成果,全面系統擘畫了金融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對金融各方面工作做出了具體、精準和周密的安排部署,在中國金融發展史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1.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的創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領導中國金融發展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的中國化。
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工作圍繞應對經濟發展面臨的“三期疊加”新常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以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等目標展開,在應對百年變局中克服了諸多困難,取得了驕人成就。
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實體經濟是創造財富和價值的經濟部門,不論是從社會再生產的循環看還是從產業部門循環看乃至從企業資金循環看,金融的天職都在于服務實體經濟。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金融高質量發展以能否充分適應和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為度量標準。為此,黨中央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各項金融工作必須時時關注經濟風險和金融風險的變化動態,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持續創新的過程,與此對應,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必須根據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新情況持續展開全方位創新。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依法治市、依法競爭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機理,這決定了金融創新必須以法治為圭臬,不可無規矩地展開,也不可將任何調整變動都視為“創新”。
2.金融供給側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挑戰
金融體系存在的不足和短板。金融內生于實體經濟。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實體企業間建立在批發性交易基礎上的賒買賒賣形成了金融信用的第一種類型,即商業信用。這種內生于實體經濟的信用屬于直接金融范疇。從世界范圍看,19世紀以后,商業信用工具在商業票據的基礎上擴展到提貨單交易、倉單交易、公司債券、企業間借貸、應收賬款證券化、商業信用卡、供應鏈金融、互聯網金融等。我國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實體企業間貨物批發性交易的展開,商業信用相應開展。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開始實施。但在實踐中,銀行承兌匯票占了商業票據的90%,商業承兌匯票常常缺乏商業本票,由此,中小微企業在將貨物供給大型企業和投資項目建設中,貨款被拖欠成為經常現象,導致中小微企業不得不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借入信貸資金以彌補資金缺口,由此,直接金融大量向間接金融轉變,貨款被拖欠的風險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集中。2006年以后,國務院出臺多項法規以解決中小微企業貨款被拖欠問題。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中強調,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不得以各種理由拒絕或延遲支付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款項,要強化商業匯票信息披露,加強對惡意拖欠賬款案例的曝光。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是直接指出:要切實解決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
金融市場功能不足。金融市場是實體企業融入資金的一個重要渠道。在以銀行信用為主的間接金融體系中,各類企業可以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信貸資金,真正短缺的是資本金,因此,積極發展資本市場、擴展企業的資本金來源渠道成為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重心。30多年來,股票市場等獲得長足發展,但與經濟發展的要求、實體企業對資本性資金的需求相比,還存在差距。中國經濟運行中并不缺乏資金。2023年9月,“住戶存款”達到134.75萬億元(其中,定期存款為96.37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達到79.07萬億元(其中,定期存款為54.56萬億元),但資本市場卻因缺乏資金支撐難以發揮樞紐功能。資本金是實體企業負債和守信的基礎。在資本金不足的條件下,資本無序擴張、財務造假、挪用上市公司募股資金等現象都將顯現。高新技術研發、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需要有長期資金支持,但金融市場中卻充斥著大量短期資金。由此,推進城鄉居民消費剩余資金向資本金的轉變,是我國金融市場必須著力破解的重要課題。
利率效應減弱。在金融活動中,利率高低影響著借款人、投資者等的利益,因此,調控利率以引導資金流向和流量是貨幣政策的重要抓手。但在我國具體實踐中,利率效應并不明顯。對大多數實體企業而言,資金的可得性比貸款利率高低更為重要,因而在信用資金借貸中,企業對利率的關注低于對資金可得性的關注。對居民而言,資金的安全性比存款利率高低更為重要,因此在存款利率下行過程中,居民的存款余額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增加。2022年以后,定期存款(尤其是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多次下調,但居民定期存款余額卻從71.27萬億元快速增加到96.37萬億元(增長率35.22%)。未來,提高利率效應,增強市場主體對利率變化的敏感程度,是提高貨幣政策效應、發揮金融市場功能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金融監管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近幾年新冠疫情給經濟運行帶來沖擊,也加大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貸款展期、無還本續貸等舉措所引致的信貸風險,會加大金融風險的累積程度,這對金融監管提出更高要求。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提出金融監管應從機構監管為主向功能監管為主轉變,以實現對金融活動的監管全覆蓋,但受制于各種因素,這項工作的推進低于預期,金融監管依然存在一些盲區和不足。
3.加快金融強國建設
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在加快金融強國建設中,貨幣政策應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組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中可選擇的政策類型、數量和搭配機制;引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聚焦于支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著力支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
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功能。一是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完善商業信用機制,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強化市場規則,打造規則統一、監管協同的金融市場,促進長期資本的形成。二是優化金融結構,提高服務效率,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三是完善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提高金融機構的功能。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發揮它們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功能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功能;引導規范中小金融機構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落實法人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健全國有金融資本的管理機制,拓寬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本金補充渠道,構建產融風險隔離機制。
提高金融開放程度。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開放,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同時,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金融市場操作團隊,為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走出去創造條件。
全面強化金融監管。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效能,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實現金融監管全覆蓋;著力落實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在法治化市場化基礎上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長效機制,支持地方政府運用資產處置債務。完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對顯性風險和隱形風險應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置,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構建金融風險的預警機制、應急機制和阻斷機制。
資料來源:王國剛.以金融強國建設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N].光明日報,2023-11-08(11).
思考題:當代大學生如何為加強金融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