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本章復習與思考題答案

1.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有什么聯系和區別?為什么有些經濟活動從微觀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從宏觀看卻是不合理的、無效的?

答:兩者之間的區別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研究的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研究組成整體經濟的單個經濟主體的最優化行為,而宏觀經濟學研究一國整體經濟的運行規律和宏觀經濟政策。

(2)解決的問題不同。微觀經濟學要解決資源配置問題,而宏觀經濟學要解決資源利用問題。

(3)中心理論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所有的分析都是圍繞價格機制的運行展開的,而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產出)理論,所有的分析都是圍繞國民收入(產出)的決定展開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觀經濟學采用的是個量分析方法,而宏觀經濟學采用的是總量分析方法。

兩者之間的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相互補充。經濟學研究的目的是實現社會經濟福利的最大化。為此,經濟社會既要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又要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微觀經濟學是在假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資源如何實現最優配置的問題,而宏觀經濟學是在假設資源已經實現最優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它們共同構成經濟學的基本框架。

(2)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都以實證分析作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當代宏觀經濟學越來越重視微觀基礎的研究,即將宏觀經濟的分析建立在微觀經濟主體行為分析的基礎上。

由于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經濟活動從微觀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從宏觀看是不合理的、無效的。例如,在經濟生活中,某個廠商降低工資,從該企業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場競爭力強了,但是如果所有廠商都降低工資,則之前降低工資的那個廠商的競爭力就不會增強,而且職工整體工資收入降低以后,整個社會的消費以及有效需求也會降低。同樣,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實行節約,可以增加家庭財富,但是如果大家都節約,社會需求就會降低,生產和就業就會受到影響。

2.舉例說明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的區別不是根據產品的物質屬性而是根據產品是否進入最終使用者手中。

答:在國民收入核算中,一件產品到底是中間產品還是最終產品,不能根據產品的物質屬性來加以區別,而只能根據產品是否進入最終使用者手中這一點來加以區別。例如,我們不能根據產品的物質屬性來判斷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終產品還是中間產品。看起來,面粉一定是中間產品,面包一定是最終產品。其實不然。如果面粉為面包廠所購買,則面粉是中間產品,如果面粉為家庭主婦所購買,則是最終產品。同樣,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賣給消費者,則此面包是最終產品,但如果面包由生產廠出售給面包商店,則它還屬于中間產品。

3.舉例說明經濟中流量和存量的區別。財富和收入是流量還是存量?

答:存量指某一時點上存在的某種經濟變量的數值,其大小沒有時間維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時期內發生的某種經濟變量的數值,其大小有時間維度。但是二者也有聯系,流量來自存量,又歸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積而成。拿財富與收入來說,財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為什么人們從公司債券中得到的利息應計入GDP,而從政府公債中得到的利息不計入GDP?

答:購買公司債券實際上是借錢給公司用,公司將從人們手中借到的錢用來生產經營,比方說購買機器設備,這樣這筆錢就提供了生產性服務,可被認為創造了價值,因而公司債券的利息可看作資本這一要素提供生產性服務的報酬或收入,因此要計入GDP。而政府的公債利息被看作轉移支付,因為政府借的債不一定用于生產經營,而往往是用于彌補財政赤字。政府公債利息常常被看作用從納稅人身上取得的收入來加以支付的,因而習慣上被看作轉移支付。

5.為什么人們購買債券和股票從個人來說可算是投資,但在經濟學上不算是投資?

答:經濟學上所講的投資是增加或替換資本資產的支出,即建造新廠房、購買新機器設備等行為,而人們購買債券和股票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并不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人們購買債券或股票,是一種產權轉移活動,因而不屬于經濟學意義的投資活動,也不能計入GDP。公司從人們手里取得了出售債券或股票的貨幣資金再去購買廠房或機器設備,才算投資活動。

6.為什么政府給公務員發工資要計入GDP,而給災區或困難人群發放的救濟金不計入GDP?

解答:政府給公務員發工資要計入GDP是因為公務員為社會提供了服務,政府給他們的工資就是購買他們的服務,因此屬于政府購買。而政府給災區或困難人群發放的救濟金不計入GDP,并不是因為災區或困難人群提供了服務,創造了收入;相反,是因為他們出現了經濟困難,喪失了生活來源才給予其救濟的,因此這部分救濟金屬于政府轉移支付。政府轉移支付只是簡單地通過稅收(包括社會保險稅)把收入從一個人或一個組織手中轉移到另一個人或另一個組織手中,并沒有相應的貨物或勞務的交換發生。所以政府轉移支付和政府購買雖都屬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計入GDP而后者計入GDP。

7.為什么企業向政府繳納的間接稅(如營業稅)也計入GDP?

答:間接稅雖是由出售產品的廠商繳納,但它是加到產品價格上作為產品價格的構成部分由購買者負擔的。間接稅雖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畢竟是購買商品的家庭或廠商的支出,因此,為了使支出法計得的GDP和收入法計得的GDP相一致,間接稅應加到收入方面計入GDP。舉例說,某人購買一件上衣支出100美元,這100美元以支出形式計入GDP。實際上,若這件上衣價格中含有5美元的營業稅和3美元的折舊,則作為要素收入的只有92美元。因而,以收入法計算GDP時,我們應把這5美元和3美元一起加到92美元中作為收入計入GDP。

8.下列項目是否計入GDP,為什么?

(1)政府轉移支付;(2)購買一輛用過的卡車;(3)購買普通股票;(4)購買一塊地產。

答:(1)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GDP,因為政府轉移支付只是簡單地通過稅收(包括社會保險稅)把收入從一個人或一個組織手中轉移到另一個人或另一個組織手中,并沒有相應的貨物或勞務的交換發生。例如,政府給殘疾人發放救濟金,并不是因為殘疾人創造了收入;相反,是因為他喪失了創造收入的能力從而失去了生活來源才給予其救濟的。

(2)購買用過的卡車不計入GDP,因為卡車生產時已經計入GDP了,當然買賣這輛卡車的交易手續費是計入GDP的。

(3)買賣股票的價值不計入GDP,例如我買賣了一萬元某股票,這僅是財產權的轉移,并不是價值的生產。

(4)購買一塊地產也只是財產權的轉移,因而也不計入GDP。

9.在統計中,社會保險稅增加對GDP、NDP、NI、PI和DPI這五個總量中哪個總量有影響?為什么?

答:社會保險稅實質上是企業和職工為得到社會保障而支付的保險金,它由政府有關部門(一般是社會保險局)按一定比率以稅收的形式征收。社會保險稅是從國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會保險稅的增加并不影響GDP、NDP和NI,但影響個人收入PI。社會保險稅增加會減少個人收入,從而在某種意義上也會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然而,社會保險稅的增加并不直接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因為一旦個人收入確定以后,只有個人所得稅的變動才會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10.如果甲乙兩國合并成一個國家,對GDP總和會有什么影響(假定兩國產出不變)?

答:如果甲乙兩國合并成一個國家,對GDP總和會有影響。因為甲乙兩國未合并成一個國家時,雙方可能有貿易往來,但這種貿易只會影響甲國或乙國的GDP,對兩國GDP總和不會有影響。舉例說,甲國向乙國出口10臺機器,價值10萬美元,乙國向甲國出口800套服裝,價值8萬美元,從甲國看,計入GDP的有凈出口2萬美元,從乙國看,計入GDP的有凈出口-2萬美元;從兩國GDP總和看,計入GDP的價值為零。如果這兩國并成一個國家,兩國貿易就變成兩地區間的貿易。甲地區出售給乙地區10臺機器,從收入看,甲地區增加10萬美元;從支出看,乙地區增加10萬美元。相反,乙地區出售給甲地區800套服裝,從收入看,乙地區增加8萬美元;從支出看,甲地區增加8萬美元。由于甲乙兩地屬于同一個國家,因此,該國共收入18萬美元,而投資加消費的支出也是18萬美元,因此,無論從收入還是從支出看,計入GDP的價值都是18萬美元。

11.假設某國某年發生了以下活動:一銀礦公司支付7.5萬美元工資給礦工開采了50千克銀賣給一銀器制造商,售價10萬美元;銀器制造商支付5萬美元工資給工人加工一批項鏈賣給消費者,售價40萬美元。

(1)用最終產品生產法計算GDP。

(2)每個生產階段生產了多少價值?用增值法計算GDP。

(3)在生產活動中賺得的工資和利潤各為多少?用收入法計算GDP。

答:(1)項鏈為最終產品,價值40萬美元。

(2)開礦階段生產10萬美元,銀器制造階段生產30萬美元,即40萬美元-10萬美元=30萬美元,兩個階段共增值40萬美元。

(3)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工資共計:7.5+5=12.5(萬美元)

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利潤共計:(10-7.5)+(30-5)=27.5(萬美元)

用收入法計得的GDP:12.5+27.5=40(萬美元)

可見,用最終產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計得的GDP是相同的。

12.一經濟社會生產三種產品:書本、面包和菜豆。它們在1998年和1999年的產量和價格如表1-1所示。

表1-1 產量和價格

試求:

(1)1998年名義GDP。

(2)1999年名義GDP。

(3)以1998年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實際GDP是多少,這兩年實際GDP變化的百分比是多少?

(4)以1999年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實際GDP是多少,這兩年實際GDP變化的百分比是多少?

(5)“GDP的變化取決于我們用哪一年的價格作衡量實際GDP的基期的價格。”這句話對否?

(6)用1998年作為基期,計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數。

答:(1)1998年名義GDP=100×10+200×1+500×0.5=1 450(美元)。

(2)1999年名義GDP=110×10+200×1.5+450×1=1 850(美元)。

(3)以1998年為基期,1998年實際GDP=1 450美元,1999年實際GDP=110×10+200×1+450×0.5=1 525(美元),這兩年實際GDP 變化百分比=(1 525-1 450)÷1 450×100%≈5.17%。

(4)以1999年為基期,1999年實際GDP=1 850(美元),1998年的實際GDP=100×10+200×1.5+500×1=1 800(美元),這兩年實際GDP變化百分比=(1 850-1 800)÷1 800×100%≈2.78%。

(5)GDP的變化由兩個因素造成:一是所生產的物品和勞務數量的變動,二是所生產的物品和勞務價格的變動。“GDP的變化取決于我們以哪一年的價格作衡量實際GDP的基期的價格”這句話只說出了后一個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1998年作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數=名義GDP/實際GDP=1 450÷1 450×100%=100%,1999年GDP折算指數=1 850÷1 525×100%=121.3%。

13.假定一國有下列國民收入統計資料(見表1-2):

表1-2 國民收入統計資料 單位:億美元

試計算:

(1)國內生產凈值。

(2)凈出口。

(3)政府稅收減去轉移支付后的收入。

(4)個人可支配收入。

(5)個人儲蓄。

答:(1)國內生產凈值=國內生產總值-資本消耗補償,而資本消耗補償即折舊等于總投資減凈投資后的余額,即500=800-300,因此國內生產凈值=4 800-500=4 300(億美元)。

(2)從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因此,凈出口nx=400-300-800-960=40(億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預算盈余,T代表凈稅收即政府稅收減去轉移支付后的收入,則有BS=T-g,從而有T=BS+g=30+960=990(億美元)。

(4)個人可支配收入本來是個人收入減去個人所得稅后的余額,本題的條件中沒有說明間接稅、公司利潤、社會保險稅等因素,因此,我們可從國民生產凈值中直接得到個人可支配收入,即yd=NNP-T=4 300-990=3 310(億美元)。

(5)個人儲蓄S=yd-c=3 310-3 000=310(億美元)。

14.假定國內生產總值是5 000,個人可支配收入是4 100,政府預算赤字是200,消費是3 800,貿易赤字是100(單位都是億元)。

試計算:

(1)儲蓄。

(2)投資。

(3)政府支出。

答:(1)用s代表儲蓄(私人儲蓄sp),用yd代表個人可支配收入,則

s=yd-c=4 100-3 800=300(億元)

(2)用i代表投資,用sp、sg、sr分別代表私人部門、政府部門和國外部門的儲蓄,則sg=t-g=BS,在這里,t代表政府稅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預算盈余,在本題中,sg=BS=-200。

sr表示外國部門的儲蓄,即外國的出口減去進口,對本國來說,則是進口減出口,在本題中為100,因此投資為

i=sp+sg+sr=300+(-200)+100=200(億元)

(3)從GDP=c+i+g+(x-m)中可知,政府支出為

g=5 000-3 800-200-(-100)=1 100(億元)

15.儲蓄-投資恒等式為什么不意味著計劃的儲蓄恒等于計劃的投資?

答: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存在的儲蓄-投資恒等式完全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的。根據定義,國內生產總值等于消費加投資,國民總收入則等于消費加儲蓄,國內生產總值又等于國民總收入,這樣才有了儲蓄恒等于投資的關系。這種恒等關系就是兩部門經濟的總供給(C+S)和總需求(C+I)的恒等關系。只要遵循儲蓄和投資的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就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充分就業或存在通貨膨脹,即是否均衡。但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著人們意愿的或者說事前計劃的儲蓄總會等于企業想要的投資。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的主體及動機都不一樣,這就會引起計劃投資和計劃儲蓄的不一致,形成總需求和總供給的不平衡,引起經濟擴張和收縮。分析宏觀經濟均衡時所講的投資要等于儲蓄,是指只有計劃投資等于計劃儲蓄時,才能形成經濟的均衡狀態。這和國民收入核算中實際發生的投資等于實際發生的儲蓄這種恒等關系并不是一回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泌阳县| 隆昌县| 盐津县| 石台县| 柯坪县| 大同市| 迁西县| 惠安县| 巴林右旗| 汉沽区| 托克逊县| 清徐县| 简阳市| 乐东| 金门县| 乃东县| 来宾市| 镇安县| 德惠市| 泽州县| 五峰| 承德市| 大渡口区| 鱼台县| 山丹县| 句容市| 绥阳县| 柏乡县| 大足县| 禄劝| 郑州市| 闵行区| 遂川县| 嘉峪关市| 新疆| 荣昌县| 康乐县| 刚察县| 陇南市| 平远县|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