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知識經濟
第一節 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根據OECD在1996年發表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知識經濟是指直接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基礎的經濟。知識和技術在經濟增長中作用顯著,人類越來越依賴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知識經濟的特點是不斷地學習和應用信息。信息約束是降低市場經濟配置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獲取信息變得更容易和更便宜,有效利用與信息有關的技能和能力變得更加重要。
在歐洲,小而有活力的經濟體,如芬蘭和愛爾蘭,已構建以知識為基礎來實現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日本加大了對知識資產的投入力度,如增加基礎研究的支出,以保持全球性制造企業的競爭優勢。韓國也積極發展知識經濟。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全球知識和技術的易于獲取性非常重要。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接觸到現代技術和科技文化,同時吸引外國投資。想要實現知識經濟的發展,應有受過教育和具備熟練技能的勞動力,密集和現代化的信息基礎設施,卓有成效的創新體系,能激勵現有知識創造、傳播和利用的經濟體制。知識經濟需要大量高學歷人才,而不僅僅是受過基礎教育的人才,員工應當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以適應知識的不斷更新,提高知識的利用效率。信息通信技術是經濟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就像工業時代的鐵路、公路一樣,它們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為獲取信息提供方便。一個由企業、研究中心、大學、咨詢公司和其他機構組成的創新體系,應確保跟上知識更新和技術發展的步伐,與全球知識儲備相對接。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大部分的知識和技術創新來自國外,這些知識和技術創新通過外國直接投資、進口設備和其他貨物等形式進入國內。知識經濟需要勞動力市場靈活的就業機制、高端的金融市場和風險投資機制、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經濟全球化為各國提供了大量機遇,外國直接投資為東道國帶來了更好的制度、技術和管理經驗。
知識是人們運用大腦對獲取或積累的信息進行系統化地提煉、研究和分析的結果,能夠準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知識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知識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和總結來獲取,人們通過觀察、分析數據,進而發現規律、獲得知識。OECD將知識分為四類,即知道是什么、知道為什么、知道如何(專有技術)和知道是誰。“知道是什么”(know-what)是關于事實的知識,接近于通常所說的信息?!爸罏槭裁础保╧now-why)是指關于自然法則和規律的科學知識。這種知識是行業技術發展、產品工藝進步的基礎,這類知識的生產通常在專門的組織進行,如實驗室和大學。為了獲得這類知識,企業必須與這些組織互動?!爸廊绾巍保╧now-how)是指做某事的技能或能力?!爸朗钦l”(know-who)包括“誰知道什么”和“誰知道如何做什么”等信息,個體和組織不需要知道全部的知識,但要知道誰知道,這種社會關系使得接觸專家和有效利用他們的知識成為可能。
馬克盧普認為知識包括五方面的內容:一是實用知識,即對于人們的工作、決策和行為有價值的知識。實用知識可以根據人們的行動再細分為專業知識、商業知識、勞動知識、政治知識、家庭知識和其他實用知識。二是學術知識,即能夠滿足人們在學術創造上的好奇心的那部分知識。三是閑談與消遣知識,即滿足人們在非學術性方面的好奇心,或者能夠滿足人們對娛樂和感官刺激方面的欲望的那部分知識。這類知識常常包括本地傳聞、小說故事、幽默和游戲等。四是精神知識,這類知識與上帝及拯救靈魂的方式等知識相聯系。五是不需要的知識或多余的知識,這類知識不是人們有意識獲取的知識,其通常是偶然或無意識地保留下來的知識。
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使人們更有效地處理信息和知識。信息技術和通信基礎設施低成本地編纂、格式化和長距離傳輸知識,能夠快速生產、處理和傳播信息或格式化的知識,構成一個普遍可訪問的數字知識庫。
人們通過孜孜不倦地學習,從浩瀚的知識寶庫中汲取養分,教育因此躍居知識經濟的核心地位,而學習則成為推動個人成長與組織進步的不可或缺的途徑。正規教育的獲取與“干中學”的實踐同樣至關重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在非正式環境中進行培訓與學習變得日益便捷與高效。個人與組織唯有轉型為學習型實體,方能緊跟日新月異的技術步伐。教育,作為知識經濟的最根本驅動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唯有接受過良好教育并熟練掌握各項技能的人才,方能有效地創造、分享、傳播及應用知識?;A教育作為終身學習的基石,不僅為個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顯著提升了其吸收與運用信息的能力。那些受過優質教育、擁有廣博知識的人,往往能更游刃有余地掌握復雜技術,對產品質量及其相關要求展現出更為敏銳的洞察力。
知識經濟展現出鮮明的網絡特征。在這一經濟形態中,信息和知識的傳播、利用及創造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個體與組織能否高效收集并利用知識,直接決定了其成功與否。在人類編織的知識網絡中,知識的共享跨越了小組與網絡的界限,了解誰掌握何種知識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在網絡社會,接入這一龐大的知識網絡并迅速獲取所需知識的能力,已然成為衡量個人與組織社會經濟地位的關鍵指標。因此,一個能夠高效傳播知識與信息、促進資源流通的網絡或系統,無疑成為網絡時代最為寶貴的資產。
知識無疑是創新的堅實基石。創新之旅發軔于前沿的科學研究,隨后歷經產品開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直至最終消費的全過程。在現今的網絡社會中,創新的火花可能源自多元領域,包括但不限于較強的制造能力、革命性的組織形式、變化莫測的市場需求、顛覆性的商業模式等。這一過程要求公司、實驗室、學術機構、消費者、營銷與生產部門之間構建良好的反饋與溝通機制。在網絡時代,企業愈發重視與其他企業的互動學習,積極從外部合作伙伴網絡中尋求互補性資產。這種策略不僅有助于企業將與創新相關的成本與風險分散至更廣泛的組織群體,還能促進企業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新產品、關鍵技術組件,并共享制造、營銷等領域的寶貴資源。創新,作為不同機構間深度互動的結晶,其成效深受政產學研各界合作互動的影響,共同塑造著企業與經濟的創新表現。一個高效運轉的知識生產與分配系統,是確保創新者能夠迅速獲取所需知識與信息的關鍵。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這樣的系統更有可能跨越國界,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形成所謂的“全球集體大腦”。因此,從這一視角出發,深化開放合作對于促進知識獲取與產業創新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生產力和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技術進步的速度與知識積累的深度。就產出與就業增長而言,知識密集型或高科技領域往往展現出最為蓬勃的活力,這一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具體而言,諸如計算機、電子、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行業,在產出與就業方面均實現了快速增長,而教育、通信、信息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更是驚人。據估計,OECD主要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中,有超過50%的部分是基于知識經濟的。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高技術產品與服務的投資,特別是在信息及通信技術等領域,正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其中,電腦及相關設備在有形投資中的增長尤為顯著,而研究與開發、勞動力培訓、計算機軟件及技術專門知識等無形投資領域,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在OECD成員中,科研支出已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約2.3%,彰顯了這些成員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同時,教育支出也占據了政府支出的較大比例,約占OECD政府總支出的12%,這為確保人才培養與知識積累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1999年,世界銀行發布了一項重要研究報告,其中指出韓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相較于加納高出近三分之二,而這一現象背后的驅動力并非單純源自實物資本或勞動力的累積,而是深刻植根于與知識緊密相關行業生產力的顯著增長。這一發現強有力地證明了知識在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有效運用知識的能力,作為一股強大的驅動力,能夠促使個人、企業乃至整個社會更加高效地利用資源,從而加快發展的步伐。知識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貢獻體現在多個維度:它不僅直接提升了生產力與競爭力,為企業和國家在全球市場中贏得優勢地位,還積極促進了社會福利的增進與環境的持續改善,為民眾創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此外,知識還是推動政府治理現代化與機制創新的關鍵力量,有助于構建更加高效、透明、公正的治理體系。
在信息社會的大背景下,相較于有形的生產要素,從事信息處理工作的勞動力比例正持續攀升。與傳統的識字能力相比,掌握計算機技能及網絡設施的運用能力變得愈發關鍵。這一轉變直接導致對技術型員工需求的激增,進而加劇了勞動者對更高層次教育的迫切需求。OECD在1996年發布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顯示,教育程度與失業率之間呈現出顯著的差異:中等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勞動者平均失業率高達10.5%,而擁有大學教育背景的勞動者平均失業率則僅為3.8%。這一數據鮮明地揭示了教育對就業市場的積極影響。與此同時,高科技與科學領域的就業機會持續增加,服務業中知識密集型工作的比例也在不斷提升。這些職位不僅技術含量高,而且往往有更為優厚的薪酬待遇,相較于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其工資水平顯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勞動力市場正逐漸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一方面,低技能勞動者的相對工資水平趨于下降;另一方面,高技術員工的工資水平則持續攀升。這一現象進一步強調了知識、技能與持續學習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性。
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國家創新體系所承載的重大意義,它作為國家發展的核心引擎,在知識型經濟體系中日益凸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在這一體系中,公共研究實驗室與高等教育機構成為科學體系的堅實基石,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茖W系統的主要功能可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知識生產,即不斷探索與開發出新的知識領域;二是知識傳播,通過教育與培訓,培育并開發人力資源,為社會的持續發展注入活力;三是知識轉移,將這些知識有效地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推動社會進步。為實現這些功能,我們需要大力鼓勵對研究與培訓的投資,不僅要促進知識的廣泛擴散,還要致力于提升人力資本的質量,增強個人與組織的學習能力,使之成為持續進步的驅動力。在此基礎上,我們應高度重視正規基礎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并積極鼓勵個人與組織參與持續培訓及終身學習,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此外,還需要努力改善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匹配關系,確保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組織變革亦是不容忽視的一環,我們應尊重高技能勞動力的合理需求,為他們創造更加優越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從而將技術變革真正轉化為生產率的提升,助力構建國家創新體系。
科學,作為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應得到廣泛而深入的傳播??茖W因其獨特的公共品特性,常面臨私營部門投資不足的困境,原因在于私營部門往往難以從中直接獲取充分的經濟回報。鑒于此,政府便承擔起資助科學創新的重任,旨在通過科學進步增進社會福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OECD成員中,一個顯著的趨勢正在顯現:工業界對研究與開發(R&D)的資助比例相對于政府資助正逐步上升。實際上,工業界現已資助了OECD內近60%的研發活動,并主導了約67%的研發項目執行。這一現象表明,即便基礎研究存在潛在的競爭對手溢出效應,只要私營部門能夠預見并捕獲知識創造所帶來的足夠價值,它們同樣愿意投身于基礎研究的投資之中??茖W體系,尤其是高等教育機構,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扮演著教育與培訓科研人員的核心角色。它們不僅是知識創新的搖籃,更是知識在整個經濟體系中傳播與擴散的關鍵節點。科學體系不僅致力于創造推動技術進步的新知識,更為信息的交流與共享搭建了堅實的基礎平臺。為了加速知識的流通與應用,所有OECD成員均高度重視科學系統與私營部門之間的緊密聯系。為此,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措施,鼓勵大學與實驗室開放合作,邀請工業伙伴共同參與研究活動,以期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體系。
學者們詳盡歸納了知識經濟的顯著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11個方面:
(1)知識經濟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廣泛擴散及高效應用為根本基石,其中,知識、無形資產及知識型勞動者躍升為至關重要的生產要素。
(2)在生產模式上,知識經濟呈現出信息化、網絡化、虛擬化等鮮明特征,同時強調分散型布局、即時響應、敏捷制造及供需雙方深度合作的設計模式,甚至包括用戶直接參與指導企業生產的創新實踐。
(3)組織結構層面,知識經濟倡導建立學習型組織,促進緊密合作伙伴關系的形成,并傾向于采用靈活的網絡結構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
(4)管理策略上,知識經濟要求管理活動具備信息化、網絡化、個性化、高度適應性及持續創新性等特點,以應對復雜多變的挑戰。
(5)產品方面,知識經濟時代的產品趨向于智能化、特色化、藝術化,且將知識視為其核心價值。
(6)市場特征表現為全球化趨勢加速、市場變化迅速、非中介化趨勢增強、網絡化交易普及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
(7)技術層面,知識經濟以數字化、智能化、知識化、可視化及精益制造等先進技術為支撐,推動產業升級與變革。
(8)產業結構上,知識密集型產業、高技術產業及服務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9)對于知識型勞動者而言,他們不僅享有較高的就業率,還普遍追求終身學習,以適應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
(10)成功的企業典范往往具備知識密集、創新驅動、柔性制造及知識生產等核心特質,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11)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態,致力于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世界銀行于2012年發布的全球知識經濟指數,依據經濟激勵機制、創新、教育以及信息與通信技術(ICT)四大分類指標進行評估,結果顯示,瑞典、芬蘭、丹麥、荷蘭、挪威、新西蘭、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家或地區位列前十。而中國,在涵蓋的146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83位。此外,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于2019年構建的知識經濟指數同樣基于以下四個核心分類指標:創新機構、創新技能、創新體系及ICT基礎設施。
(1)創新機構。高效運作的正式與非正式機構體系,往往更專注于推動創新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強有力的產權保護機制、司法系統確保的法治環境及適宜的公共治理,是私營部門能夠開展更高附加值活動的基石。這一指標涵蓋三個關鍵維度:①經濟開放度,包括貿易自由化、勞動力流動性提升及投資環境的優化,以更好地吸納新技術與新理念;②商業環境的營造,如強化法治、減少腐敗現象;③治理水平,包括政治穩定性及政策制定的有效性與前瞻性。
(2)創新技能。一個與私營部門緊密合作的、訓練有素的勞動力隊伍,對于促進知識轉移、激發創新活力及推動技術升級至關重要。該指標分為兩個方面:①基礎技能,如較高的入學率及中等教育普及率,這是支撐所有經濟活動的基礎;②專業技能,特別是技術型人才的數量與質量,這是推動更高價值經濟活動的關鍵所在。
(3)創新體系。知識經濟的繁榮高度依賴主要創新參與者的協同作用及其資源的有效整合與互動。這一體系包含三個維度:①對創新體系的投入力度,如研發支出的規模;②創新體系的產出成果,如專利的申請與授權情況;③創新體系內部的緊密聯系,包括科學合作網絡的構建、風險投資的活躍程度及價值鏈上下游的深度融合。
(4)ICT基礎設施。信息與通信技術(ICT)基礎設施及其廣泛應用,構成了知識經濟不可或缺的支撐體系,是實現高效知識交換與流通的基礎。高速的寬帶網絡及其廣泛普及,能夠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的正向效應,并推動生產率的持續提升。隨著創新型企業對ICT基礎設施需求的日益增長,企業對ICT基礎設施的速度與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這一指標涵蓋兩個關鍵維度:①信息與通信技術的普及與可及性;②ICT基礎設施的成熟度與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