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學
- 袁正 蔡曉陳主編
- 6字
- 2025-06-17 16:32:42
第一章 新經濟
第一節 新經濟概述
“新經濟”一詞最早出現于1996年12月30日的美國《商業周刊》。學者們比較認可的新經濟的定義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并存,經濟周期特征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新經濟是一種以信息技術及互聯網為基礎、以知識要素為驅動力的新生產方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于1996年將新經濟界定為信息技術、互聯網與知識創新的集合。
20世紀90年代,美國出現長達100多個月與過去經濟擴張大相徑庭的“兩高一低”(高增長、高就業、低通脹)的經濟增長。時任美國商務部部長威廉·戴利高度概括信息技術及信息產業對經濟的影響:第一,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過去5年中,信息技術在實際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已超過1/4”;第二,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信息技術產品價格的下降降低了通貨膨脹率”;第三,對就業的影響,“信息技術創造了1 500萬個新工作崗位,失業率為24年來最低”。時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以下簡稱“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指出:“美國近年來一直呈現的每小時生產率的較高增長,計算能力、通信及信息技術方面夢幻般的進步,看來是這種有益趨勢背后的主要力量。” 2000年4月5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召開了一次專門會議,主題是“白宮新經濟會議”。新經濟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美國正處于歷史上最長的經濟擴張和經濟轉變之中,這個經濟轉變像工業革命一樣具有深遠意義;二是指信息革命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和交往方式。
1997年11月,美國《商業周刊》主編斯蒂芬·謝波德總結了新經濟的六大特征: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度增長、公司利潤增加、失業率降低、通貨膨脹率降低、進出口總額占比上升、高科技的貢獻率提高。在微觀上,美國《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認為,新經濟就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經濟。在《新經濟新規則:網絡經濟的十種策略》一書中,凱文·凱利提出新經濟的三個特點:①全球化;②注重無形事物如觀點、信息、關系等;③緊密地互相聯結。新經濟是關于通信的經濟,數字科技和媒體最終都是為通信服務的,通信的信息功能構成了所有經濟體系的基礎。
在新經濟世界,計算機體積越來越小,而通信量卻不斷增多。由計算機和通信網絡構成的虛擬世界可能比任何一個產業的昔日巨頭都要龐大。在工業時代,像通用汽車這樣的公司崇尚企業規模越大越好,是大規模生產方式的代表;在后工業時代,像微軟、谷歌、亞馬遜這樣的無形的知識和信息公司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在過去10年里,美國最暢銷的出口商品的每美元價值的物理重量減少了50%。今天,耕作、運輸等傳統行業仍然存在,但是這些傳統產業也數字化了,農業工人也運行在網絡經濟中,每天與傳感器、無人機、自動化的農機設備、氣象信息、糧食行情、社交網絡等打交道。卡車司機依然要手握方向盤,但離不開無線電、條形碼、調度系統、數字地圖和導航這樣的數字網絡。
當傳統動能由強變弱時,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形成新的“雙引擎”,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躍上新臺階。當前,我國發展正處于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享平臺,做大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我國一般將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稱為“三新”經濟。國家統計局積極推進“三新”經濟統計工作。2017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為129 578億元。2018—2020年,這一數值分別為145 369億元、161 927億元、169 254億元。2021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為197 270億元,比上年增長16.6%,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增速高3.8%,相當于GDP的17.25%;分三次產業看,“三新”經濟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7 912億元,比上年增長6.6%,占比為4.0%;第二產業增加值為87 499億元,比上年增長19.1%,占比為44.4%;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1 859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占比為51.6%
。也有一些地方提“四新”經濟,這種經濟是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質上與“三新”經濟的提法大同小異。《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新經濟的若干意見》(鄂政發〔2016〕67號)將新經濟定義為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的產業經濟。
國內學者劉樹成、李實將“新經濟”理解為“由新技術革命所推動的經濟發展與增長”。經濟史上的一些重大技術革命,如鐵路、電力、汽車等,都曾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與增長。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主的“新經濟”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①就技術層面和微觀層面而言,它是一個創新的“蜂聚”時期,一大批新興的高科技中小企業應運而生,迅速崛起。②就市場運作層面而言,它使競爭空前加劇。③就資金層面而言,融資方式具有創新性。④就政府層面而言,表現為政策與制度的創新。⑤就宏觀經濟層面而言,表現為經濟周期的微波化。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李國杰、徐志偉認為,信息技術是未來15~20年發展新經濟的主要動力,人機物融合的智能技術是最有引領性的新技術。
根據麥肯錫公司2013年發布的預測,到2025年可能形成5萬億~10萬億美元的產業,這些產業主要包括移動互聯網、智能軟件系統、云計算和物聯網等信息產業。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數字化轉型倡議》指出:“2016—2025年,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有望帶來100萬億美元的社會和企業價值(主要是社會價值),其中汽車、消費品、電力、物流四大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的潛在價值將超過20萬億美元。今后10~20年,對經濟貢獻最大的可能不是新發明的重大技術,而是信息技術融入各個產業的新產品、按需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新業態、產業鏈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的前景十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