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大部署。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對青年學生提出殷切期望。受科技小院建設模式的啟示,西南財經大學充分發揮財經學科與人才優勢,謀劃建設西財特色的“科技小院”。2023年6月,經西南財經大學同意并與相關區(縣)協商,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牽頭,在成都溫江(都市郊區)、德陽中江(糧食產區)、綿陽北川(盆周山區)、自貢沿灘(川中丘區)、巴中通江(革命老區)、阿壩金川(涉藏地區)、樂山馬邊(涉彝地區)等地啟動建設了七個鄉村振興博士服務站。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農業發展歷程是通過制度、技術的創新不斷突破要素約束的發展歷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業發展歷程中制度創新的一個里程碑。這一制度創新在于不同于其他制度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它是源自基層,發端于群眾自身的探索和訴求。另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為一個合意的制度安排還在于其“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該制度既尊重市場規律,通過明晰產權發揮“分”的作用,給予農民充分自由自主的承包經營權;又發揮“有為政府”“有為集體”的“統”的作用,通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破解“市場失靈”問題??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實現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方向,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

為深入了解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發展成效、實踐經驗以及存在的難題,總結和探索出可借鑒、可持續的發展路徑,2023年8月,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組織師生50余人聚焦“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分赴七個鄉村振興博士服務站所在區(縣)開展了為期一周的蹲點調研,合計調研40多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023)》。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023)》發現,各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有一定規模的集體資產與集體產業,但縣域內、縣域間極不平衡,集體經濟的功能權責、激勵機制、利益分配面臨一系列共性問題,亟待加以解決。

第一,集體經濟發展面臨“誰來做”的主體困境,需要堅持“共營共贏”理念,進一步明晰集體經濟的功能權責,激發多元主體互動的積極性。集體經濟組織理應引入市場主體經營,并實現“政企分離”。然而,部分村莊難以引入市場主體,一些村干部反映,自己既當“政治家”又當“企業家”,集體經濟經營知識十分欠缺、能力明顯不足,部分上級領導和村民也有同感。村民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理應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然而村民與集體經濟組織“若即若離”,村民的經濟合約意識與信用不足,違約成本低,村集體對村民的經濟約束力較弱。調研發現,某地通過集體經濟組織與公司開展訂單農業,出現市場價格高于收購價格時,簽訂訂單的農民不愿把產品交給公司;而在市場價格低于收購價格時,未簽訂訂單的農民也把產品交給公司,公司只收購簽訂訂單的農民的產品,導致大量農產品積壓在村委會代收點。

第二,集體經濟發展面臨“做什么”的產業困境,應加快“建圈強鏈”,完善生產資料豐富、產品質量可靠、銷售渠道暢通的產業生態,增強集體經濟市場適應力。涉農產業具有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較高的特點,導致產業發展顧慮多、辦法少、步子小,集體經濟組織產業發展方向不明晰,主導產業變化快。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新引進或更換產業的村莊有107個,發展的產業能夠持續10年以上的村莊僅有45個,產業對集體經濟的貢獻度不足。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收入中近50%的收入來自集體資金借貸利息收益(平均借出款為34.6萬元),平均經營性收入僅為4.9萬元。另外,集體經濟組織還面臨貸款難的問題,金融對鄉村產業發展支持不足。

第三,集體經濟發展面臨“怎么做”的機制困境,應深化“放權賦能”,優化集體經濟的利益銜接,構筑跨區域多模式協同發展機制。調研發現,當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資產大都來自鄉村振興銜接資金,資金使用要求高、績效考核嚴,保值增值與考核問責壓力大,存在資金不敢用的現象。調研發現,一些村民對集體經濟常年分不到紅、不分紅、分紅太少有意見,一些貢獻較大的村干部對分紅比例太低也有意見。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能夠獲得現金分紅的村莊占比不到10%,分紅最多的村莊每人年分紅也僅約為100元。另外,集體經濟開放度嚴重不足,與市場經濟開放性嚴重錯位,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的產業往往只允許本村村民參與,難以跨村合作,而部分村莊并沒有能力支撐建起一個集體經濟組織。

雖然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困境和問題,但是調研也發現,在政府、村集體經濟和農戶的積極推動下,各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穩步推進,形成了一些可借鑒、可推廣的典型經驗模式,如農業科技園帶動發展模式、“糧食+”產業帶動發展模式、民族特色產業帶動發展模式、培訓經濟帶動發展模式、紅色經濟帶動發展模式、茶旅融合發展模式等。

通過蹲點調研,我們堅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的指引下,通過“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雙重作用,通過激發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廣大農民的內生動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道路正確、前途光明、未來可期。

本次調研和本報告得到西南財經大學鄉村振興博士服務站建設項目資助。楊奇才教授、賈晉研究員、伍駿騫教授主持了本次蹲點調研及報告總撰。伍駿騫教授、葉胥副教授主持了巴中市通江縣的調研及報告撰寫,丁玉蓮教授主持了成都市溫江區的調研及報告撰寫,范丹教授主持了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的調研及報告撰寫,邱雁副教授主持了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的調研及報告撰寫,謝小蓉副教授主持了德陽市中江縣的調研及報告撰寫,胡云一博士、文華成副教授主持了自貢市沿灘區的調研及報告撰寫,夏添博士主持了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的調研及報告撰寫。同時,博士生劉濤、閻宇、賀文婷、羅慶鳳、丁一玲、李溪銘以及碩士生曹楠楠、魏西梅、趙璇、陳亞麗、梁可、牟希子、鄭誠、郭志林、羅蕓瑩、劉佳奕、夏迎、周建華、曾智鵬、石宛靈、竇德鴻、喻子豪、謝欣麗、黃薇、周穎闖、曹穎、賈志遠、王汭、劉靜、龍柔柔、雷熙玲、朱宏楊等也參與了本次調研及報告撰寫。

由于調研時間較短,一些問題的調研還不夠深入,也可能存在個別信息不夠準確之處,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的科學性、可行性也有待實踐檢驗,敬請各位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課題組

2024年3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南县| 惠安县| 定陶县| 青浦区| 武胜县| 马龙县| 会宁县| 娄烦县| 海伦市| 莱芜市| 于田县| 大同市| 道真| 乌兰察布市| 莱州市| 岑溪市| 夏津县| 广德县| 调兵山市| 乐陵市| 平舆县| 忻州市| 平和县| 大城县| 靖远县| 金乡县| 丰台区| 平凉市| 屏南县| 新河县| 常山县| 微博| 铅山县| 墨江| 枝江市| 宁陵县| 西青区| 乌拉特前旗| 泸定县| 门头沟区| 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