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意義

一、研究緣起

隨著我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逐步發生由量及質的改變,我國自2006年便開始扭轉曾經依賴低成本優勢靠外貿推動經濟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戰略,將“擴大國內需求”作為戰略重心貫穿整個“十一五”和“十二五”發展時期。進入“十三五”時期后,我國又一次面臨經濟發展重心的變化,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發展主線,通過多樣化的改革辦法,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然而在“十三五”后期,國際格局加速變化,面對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打壓、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升級、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等復雜態勢,我國為了在多重壓力下繼續突破國內尚未解決的中長期結構性問題,將“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拓展為雙循環戰略,作為順應經濟發展歷史規律的強國方針錄入“十四五”發展綱要,讓“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被提出的同年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后新發展格局在多次重要會議中被提及。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與“雙循環”戰略兩大方針一并提及,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因此,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放置于“雙循環”背景下進行思考,有助于更好地發現區域經濟圈建設與國家戰略的銜接點,促進對我國經濟與產業戰略的重要支撐要素———人才、教育、就業、創業等問題的協同創新研究。

(一)雙循環經濟的暢通需要提升人才要素質量和配置效率

“雙循環”背景下,隨著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減弱,國內市場大循環動力日益增強,推進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已成為促進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的關鍵。而在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眾多生產要素中,勞動力要素市場化效率的提升對打通雙循環經濟的人才經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適應國內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現階段勞動力市場環境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雙重壓力帶來的勞動力總供給下降問題,因此,存量勞動力的質量如何提升便成為非常重要的議題。只有進一步探索如何有效有力地培育人才、激勵人才、建立產才聯動的職業發展導向機制、構建全面的人才保障體系、創建個性化的人才服務模式、建立以質量與績效為導向的人才評價制度,才能更好提升人才要素質量和配置效率,促使勞動力要素市場化改革縱深發展,從而立足于“人才強國”的角度服務于“雙循環”經濟。

(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需要區域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效銜接

雙循環經濟中的“國內經濟循環”是由不同區域經濟循環構成的有機整體,國內大循環的形成離不開各區域統籌規劃、分工合作、協調發展。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內各區域間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特點和發展階段具有差異性,導致我國各地區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承擔了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我國城市群劃分的區域來看,《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是2019年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印發的文件,文件編號發改規劃〔2019〕0617號。明確將成渝城市群與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城市群并列,這也意味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我國唯一一個地處西部內陸的重要區域經濟圈,臨近廣袤的內陸腹地、資源富集、人口較多,是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關鍵所在。因此,其建設承載著將我國西部內陸市場融入雙循環格局的重要任務。

然而,由于成渝區域內一直存在產業結構升級緩慢、產業從業人員數量多、產業產值低、產業同質化導致的區域內外惡性競爭、優勢產業定位不明導致的勞動力流失、產業協同程度低導致的人才合作效率低下等問題,使成渝地區產業缺乏持續有力的產業人才配套推動,造成其內生創新動力不足,極大地阻礙了經濟圈的建設進程。因此,只有搭建好動態適應成渝產業鏈升級需求的人才供給體系,才能有效推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最終實現成渝區域產業鏈條上人才、技術、資本等各要素的質量提升。

(三)成渝地區產才融合需要高校就業創業指導體系的有力支撐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當今各國、各行業、各領域出現的顛覆性創新技術案例無一不在揭示產業與人才的關系———產業發展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而助推產業發展的堅實根基在于人才。這要求社會各領域需要重視人才工作與產業發展間的內在邏輯,不能拋開人才建產業,或是脫離產業造人才。然而在成渝地區的產才融合進程中,一直存在諸如自主育才準星不準、人才引進磁力不足、人才使用定位不當等問題,導致出現了成渝高校的人才供給難以精準滿足雙城經濟圈的產業轉型需求、成渝區域部分產業留不住高校人才、產業人才無法發揮所長等諸多產才匹配錯位的現象。這些問題與現象不能單純依靠人才市場自由調節、政府人才政策引導、企業人事制度革新等外驅動力來解決,還需在人才內驅動力上下功夫。因此,提升產才融合效果需要重點關注人才培養的初始階段,即在高校人才流入社會之前就對其職業發展意識、職業規劃方法、引領產業轉型所需技能等方面進行科學性成體系的指導,讓成渝地區高校人才具備“以成渝地區雙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為導向”的就業創業觀,這樣才能更好配合成渝地區人才政策,內外驅動人才自身發展需求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達成一致,從而有力推進成渝地區產才融合進程。

(四)“雙城雙循環”建設需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質量的提升

自2020年以來,重慶與成都每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均穩定在23萬~24萬人根據重慶市教委發布的《重慶市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報告》與《重慶市2021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報告》顯示,重慶市2020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共計23.5萬人、2021年共計24.4萬人;《成都統計年鑒2022》數據顯示,成都市2020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共計230 490人、2021年共計233 311人。,意味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來,每年僅兩大核心城市就會向社會輸送接近50萬的大學本專科人才,且每年呈現出遞增趨勢。雖然高校人才數量保持逐年上升,但其就業創業質量的改善卻相對艱難。由于新冠疫情在2020—2022年間的反復暴發,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帶來了外部經濟環境和內部心理狀態的雙重沖擊,同時,三年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使得產業端對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也發生了快速轉變,各項復雜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畢業生就業創業效率變低、持續時間變短、失業或創業失敗風險變高、薪酬保障降低、職業自我認同度下降、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減弱,最終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數量與質量的脫節。而成渝地區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問題也反映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整體就業創業質量問題,因此,站在高校就業創業教育的角度,要推進“雙城雙循環”建設,必須以畢業生就業創業質量提升為導向開展專業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工作,并發揮好這兩類教育教學工作的協同效果,才能讓成渝高校為雙城經濟圈培育并輸送更優質的人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汇区| 凉山| 绥德县| 贞丰县| 嵊泗县| 高陵县| 大石桥市| 大英县| 会宁县| 宿迁市| 错那县| 体育| 清水河县| 东阳市| 荣成市| 东明县| 黎川县| 富裕县| 沁源县| 青龙| 乌恰县| 安岳县| 渑池县| 南昌县| 清水河县| 张家川| 云和县| 高台县| 麻城市| 南城县| 旅游| 湖南省| 商都县| 山西省| 田阳县| 隆林| 苍溪县| 读书| 安福县| 同德县| 文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