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指導,綜合運用系統分析法、文獻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等開展研究。本書結合實際需要,堅持普遍聯系的方法論原理,立足于高校文化育人質量提升,充分借鑒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使研究更加嚴謹科學;堅持事物變化發展的方法論原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化對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豐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發展。

(一)研究思路

本書以“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為研究主題,沿著“理論分析→提出假設→實踐驗證”的路徑,對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系統研究,從而回答清楚以下問題:

1.厘清何為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

明確何為高校文化育人質量,是開展研究的前提。本書從概念緣起入手,在對高校文化育人質量內涵及本質規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將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看成一個動態的、復雜的系統,運用系統分析法研究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的生成和評價,并對高校文化育人、高校文化育人質量、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等核心概念進行理論闡釋。

2.探析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應然狀態

構建一套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直接關系到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的順利開展。本書通過討論一套科學合理的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具有什么功能、具有哪些屬性,其構建應遵從哪些原則和依據,在構建過程中需要處理和解決好哪些現實問題等,廓清研究聚焦的基礎問題。

3.構建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本書運用系統分析法對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指標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討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思路。在對該指標體系構建原則進行討論的基礎上,本書運用德爾菲法進行了指標的選取,再運用層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指標進行賦權。

4.運用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本書在初步構建出一套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后,本書需要對指標體系的可行性、適用性等進行檢驗。本書以G大學為例,通過對G大學的文化育人質量進行測評、結果分析、提出對策,進而對該評價指標體系的運用進行實證檢驗,以期發現不足,不斷完善和改進。

(二)研究方法

本書以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為指導,用系統的、發展的眼光考察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的評價問題。除宏觀的哲學性的根本方法外,本書還采取了以下具體研究方法:

1.系統分析法

本書運用系統分析方法,將文化育人質量評價看成一個復雜的有機系統,通過對文化育人質量系統進行結構分析,找到影響文化育人質量評價的關鍵要素,分析關鍵要素如何在系統中發揮作用,進而嘗試在對文化育人質量系統進行識別、判定的基礎上找到控制關鍵要素、提升整體質量的途徑。

2.文獻分析法

本書通過對現有研究資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在占有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梳理學界對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的研究現狀,了解研究前沿,總結當前研究取得的成績,為本書的研究提供理論借鑒。同時,筆者發現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為本書的研究提供方向指引。

3.比較分析法

本書通過對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等與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密切聯系的系統進行考察,尋找其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探尋普遍規律及文化育人質量評價的特殊性。同時,本書對相關學科理論加以參考,對各種質量理論進行比較和分析,深刻理解文化育人質量評價的方法及規律。

4.統計分析方法

(1)德爾菲法。本書通過向專家咨詢,在對文化育人質量要素、評價指標等問題征得專家的意見之后,進行整理、歸納、統計,再反饋給各專家,通過多次意見征求與反饋,得出較為一致的關于文化育人評價指標要素及權重等的意見。

(2)層次分析法。本書將高校文化育人質量按總目標、各質量維度子目標、評價準則直至具體的觀測點的順序分解為不同的層次結構,之后通過求解判斷矩陣特征向量的辦法,求得每一層次的各元素對上一層次某元素的優先權重,最后通過加權和的方法遞階歸并各備擇方案對總目標的最終權重,以確定高校文化育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及權重。

(3)主成分分析法。本書梳理出影響文化育人質量的各個因素,將這些因素列為文化育人質量系統指標,再根據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利用降維的思想,將這些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在定量分析過程中,本書通過抓住主要矛盾,對少數幾個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標開展信息收集和統計工作,得出較為可信和科學的評價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山县| 长武县| 大方县| 筠连县| 营山县| 偃师市| 年辖:市辖区| 南召县| 太康县| 砀山县| 霸州市| 安达市| 镇平县| 嵊泗县| 容城县| 静宁县| 阿勒泰市| 甘谷县| 陇川县| 龙岩市| 东阳市| 南开区| 新龙县| 惠州市| 海门市| 崇仁县| 西吉县| 汉川市| 于田县| 福安市| 越西县| 唐山市| 新化县| 南安市| 稻城县| 宣武区| 宜都市| 襄城县| 自贡市| 道真|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