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走向心理健康
大學時代是非常美好的,也是非常復雜的。大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的過渡階段。在大學里,他們逐步走向成熟,走向獨立,交友,戀愛,面臨職業選擇,等等;同時,他們接觸了許許多多新事物,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可能對他們有好處但也有可能給他們造成心理負擔。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引起廣泛關注。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大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意義
(一)心理健康促進個人全面發展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石,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順利學習、生活、社交的前提與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其人生觀、世界觀也正處于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生活中層出不窮的挑戰,其心理困擾難以避免。然而,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夠展現出非凡的韌性。他們不僅能夠積極應對生活中的困難,還能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靈活地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與環境保持良好的適應性。他們具有優秀的認知能力、靈活的情緒調節能力和頑強的意志力,這些素質能夠讓他們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圓滿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恰當處理好人際關系,正確看待和妥善解決情感問題,辯證看待榮辱得失,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為未來職業生涯和人生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妥善完成大學階段的人生發展課題。
(二)心理健康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心理健康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個體的心理健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個體心理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他們不僅富有創新精神,還具備出色的實踐能力。他們通常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出色的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快速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積極吸納前沿觀念,勇于面對各種挑戰,能夠堅定地克服困難,達成目標,不斷探尋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一個和諧社會,必然是一個充滿創造力和活力的社會。而心理健康,正是大學生們釋放創造潛能、實現個人價值的必要條件。這些大學生為社會的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追求個人幸福的同時成為推動社會和諧與進步的重要力量。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和傳遞積極影響,大學生更為廣大社會成員樹立了積極向上的典范,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和文化基礎。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一)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
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許多新特點,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生理方面,大學生的身體發育放緩,生理機能日益成熟,身體形態日益穩定。在心理方面,大學生逐漸走向成熟,走向獨立。其心理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智力發展達到頂峰
智力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人的智力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個人努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學為大學生智力的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大學期間是大學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期間,大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都會得到較大的增長,對其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自我意識增強但不完善
大學生脫離了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獨立感與成人感迅速增強。但由于與社會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其在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等方面往往會有一定的偏差。自我統一性的整合也是青少年時期的關鍵議題。大學生會開始思考“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未來要從事什么職業”“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這些都是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的表現,擴展了自我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大學生也更加重視自我評價與自我表現,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
3.認知迅速發展但不夠成熟
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認知風格,認知水平也有了較快的發展,思維的靈敏度、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個體閱歷尚淺,經驗不足,以及自我中心觀念的影響,其看待問題時容易鉆牛角尖,摻雜個人情感,將問題看得過于簡單而陷入主觀、片面的境地,顯得不夠成熟。
4.情緒豐富但易偏激
大學生隨著各方面需求的產生、生活的豐富、生活空間的擴大,情感日益豐富且深度廣度迅速發展,但其還處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的過渡階段,情緒容易產生較大波動甚至表現為兩極性。心理學家霍爾曾經說過: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狂風驟雨時期,充滿了不安與混亂。在整個青少年期,個體都是感情激烈的、浮躁的和不可預測的,容易出現一些非常顯著的、互相對立的沖突。其產生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其體內激素水平增長較快同時波動較大,這些激素水平的變化導致青年情緒的波動較大;另一方面由于環境的變化影響到青年體內的激素活動,進而影響到了他們的情緒。
5.意志水平提高但不穩定
絕大多數大學生能夠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并根據目標去制訂實施計劃,并努力實現奮斗目標。但是大學生的意志水平發展不平衡、不穩定。其意志的自覺性和堅韌性有了較高發展,但是果斷性和自制性發展較為緩慢。表現為拖延行為和臨場突擊現象比較常見,同時受情緒波動的影響較大。心境好時意志水平較高,心境差時意志水平較低。
6.性意識迅速覺醒但處理相關問題的能力欠缺
大學生的年齡大多處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的過度階段,生理發育已經基本完成,性意識逐漸增強并明朗化。他們開始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關注與追求異性,渴望與異性交往,追求美好愛情。但同時也容易因為認知偏差,缺乏生活經驗與經濟基礎,不能正確而理智地處理與異性間的關系,因戀愛困惑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影響生活學習。
(二)大學生常見心理困惑
每一個大學生都對未來有著無數的憧憬,如生活開心,學業有成,結交到知心朋友,有一段美好的愛情。但是,大學生活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在大學里也會面對各種困難與挑戰。影響大學生大學生活順利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心理困惑。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惑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環境適應性問題
大學生活是其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大學生一方面渴望進入成人世界,渴望自由與獨立;另一方面他們處于心理斷乳期,對父母依賴增強,懷念過去,容易將生活理想化。適應問題多出現在大一,新生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面對新的集體、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學習形式,容易出現失落感及心理上的孤獨感、空洞感,如果不進行及時的調整,其就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后續的學習與生活。
2.自我意識的模糊與困惑
在大學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卻尚未穩固,其看待問題往往較為片面和主觀,易受外界評價左右,引起較大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自我意識涵蓋自我評價、自我控制和自我體驗三個方面。大學生對自我評價有很高的興趣,但在自我體驗方面,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情緒性,不穩定,有時因為自我感覺太好而自負驕傲,自我期望過高,但是一旦遇到挫折,又可能迅速轉向另一面,自我評價過低,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對現實與自我期望的落差感到心灰意冷。因此,大學生在自我控制方面缺乏持久性,從而導致自我狀態起伏不定。
3.健全人格培養
健康統一的人格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面對相同的環境與挑戰,不同的個體也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就與每個人的個性心理有關。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許多因素會對其產生影響,一些不良因素會阻礙人格正常發展,從而導致人格缺陷。如果大學生的人格出現殘缺或失調,就可能引發異常行為。部分心理障礙也與人格缺陷有著密切聯系。
4.情緒不穩定
大學生處于青春期的“暴風雨時期”,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在迅速發育,但由于其閱歷尚淺,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看法不穩定,因此容易出現各種心理矛盾,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在這一階段,他們自控和自我調適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因為一些小事情引起強烈的情緒體驗,但部分學生不能及時有效地宣泄情緒,缺乏情緒調節的技巧與方法。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進而產生心理和行為上的偏差。
5.人際交往困難
人際關系的好壞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影響。由于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教育背景、經濟狀況、風俗文化、生活背景等,因此他們容易產生人際關系矛盾。一方面大學生渴望友情,希望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由于他們缺少社會閱歷與生活經驗,缺乏人際交往技巧,而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與社交態度,因此他們容易因溝通不良引發人際沖突,導致人際關系失調,從而出現情緒低落、孤獨、壓抑、焦慮、抑郁等心理。
6.學習有問題
學習依然是大學的主旋律,但大學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式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學習內容、難度和中學有較大差異。有的學生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沒有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沿用高中的學習方法,出現水土不服;有的學生自控能力差,在大學階段過度放松,學習缺乏動力,出現學習困難的情況;有的學生因為就業壓力的增大,學業壓力也與日俱增,對學習、考試過度緊張而引起一定的心理問題。
7.情感問題
戀愛一直是大學校園的熱門話題,大學生身心發展逐漸成熟,非常渴望同異性接觸。但由于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且在青春期接受的性教育相對不足,因此沒有形成健全的心理結構和穩定的戀愛觀。部分大學生缺乏對愛情的正確認識,缺乏對情感的把握能力,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容易因戀愛產生心理困擾,尤其是當戀愛出現矛盾或者失戀時,難以自我調適,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心理障礙。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保健
就像天氣有陰晴雨霧,味道有酸甜苦辣,月有陰晴圓缺,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經歷各種開心與煩惱,這些是我們多彩生活的一部分。但如果我們沒有及時覺察到這些情緒對我們的影響,并采取措施釋放與緩解,那這些情緒可能就會對我們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甚至發展成心理疾病。人吃五谷雜糧免不了生病,生活中經歷各種事情后出現心理困擾也是十分正常的現象。我們可以采用一些科學的方法進行積極的自我調整,同時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1.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掌握應對心理問題的科學方法
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有助于大學生提高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和認知程度,提高對心理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了解自身心理發展的變化規律與特點。大學生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自我保健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自身心理困擾。大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心理書籍、參加心理講座等方式來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心理健康。
2.參加體育鍛煉,保持身體健康
大學生要樹立身心一體健康理念,適當參加體育鍛煉,這不僅利于身體健康,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在運動中,個體全身的肌肉被激活,心肺功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大腦有更為充足的氧氣供應,同時運動還能促進排汗,改善內循環,這些都對我們的精神狀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運動后,人體會自然分泌一種名為內啡肽的激素。這種激素不僅強化了我們的呼吸和血液循環,更在緩解焦慮情緒上發揮著顯著作用,為我們帶來寧靜和愉悅的感覺,讓人愉悅無比。若能堅持長期運動,每天定時跑步、騎車、游泳、打球等,內啡肽的作用將更為顯著,它能幫助我們改善失眠問題,甚至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有效緩解不良情緒。
3.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建立社會支持系統
馬克思曾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提供情感與社會支持,減輕壓力,增強歸屬感與安全感。在大學這一階段,大學生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擴展社交圈子,例如通過宿舍團體活動、課余班級活動、社團活動、興趣小組等方式,結識更多的朋友。這些社交活動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與興趣相投的朋友進行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的機會,還讓我們在互動中鍛煉了人際交往的技巧;讓我們學會更加專注地傾聽他人的意見,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懂得理解他人的感受,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差異。
4.合理調控情緒,掌握放松技巧
長期壓抑的情緒不會自己消失,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會以更嚴重的形勢爆發,造成更大的傷害。合理的宣泄是正常的心理需要。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時以一種適當的方式將不良情緒合理宣泄或轉移,從而保持情緒的積極性和穩定性。常用的情緒宣泄的方法包括找親朋好友傾訴、大哭一場、寫日記、體力勞動、唱歌、運動或者在空曠的地方大聲喊叫等;也可以采用正念、冥想、呼吸放松等放松技巧來調節情緒。
5.培養興趣愛好,激發積極情緒
培養興趣愛好是有效的心理調適方法。大學生在學習之余,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及喜好,利用課余時間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學會自娛自樂。興趣愛好有助于個體陶冶情操,開闊眼界,拓展知識,實現個性化發展;也可以激發個體的積極情緒,培養積極品質,增強個人信心。可以通過聽音樂、看電影、看書、做手工、運動等方式放松身心,緩解壓力。
6.正確認識自我,學會自我接納
大學生應利用大學的時間探索自己的優點、性格特點、興趣等,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點并努力改變。一個人的能力是由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發展共同決定的,每個人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具有優勢和劣勢兩個方面。大學生應該對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觀的評價,并付諸實踐。大學生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點,才能制定符合自己的目標,并通過努力達到,在成功的過程中,滿足自身的需求,體現個體的價值,鍛煉自己的能力,培養自尊自信。
7.正視心理問題,及時尋求幫助
每個人都可能有心理困擾,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數人在面對心理困擾時往往選擇自我調適,這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是人的自我調節,就像是面對生理疾病時提高自身免疫力,其調節作用是有限的,對一些比較輕微的情況,是能達到良好效果的,但如果調節無果,長期處于情緒低落、焦慮、失眠等狀態,就像生病了需要看醫生一樣,嚴重的心理問題也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大學生可以通過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或者醫院的心理門診等途徑獲得心理咨詢和治療。但就像醫學里有“治未病”的概念一樣,心理咨詢也并非只針對存在心理問題的人群,做咨詢也可以幫助健康的人獲得更好的發展。
【知識窗】
“吸貓擼狗”為什么解壓
在繁忙的生活中,許多人選擇將吸貓擼狗作為一種放松方式,這種簡單的互動令人心情愉快,內心平靜。為何吸貓擼狗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讓我們一同來探尋其中的奧秘。
已經有科學研究表明,僅僅十分鐘與貓狗的親密互動,就能顯著減輕我們的壓力。在與這些可愛的動物相處后,學生們的整體幸福感都有了顯著提升,就連高壓人群的皮質醇水平也顯著下降。皮質醇正是人體感受到壓力時產生的化學物質,其下降表明我們的壓力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首先,與貓狗的親密互動,能帶給人們一種特殊的快樂感。這種快樂來源于觸摸的舒適感,它刺激了人們皮膚下的觸覺神經,將愉悅的感受傳遞給大腦。與寵物相處更能激發大腦產生催產素,這是一種令人感到愉快、興奮、放松和情緒舒暢的化學物質。催產素本身就有助于建立信任,是維系感情的紐帶。它也被稱為“擁抱荷爾蒙”或“愛情荷爾蒙”。
其次,人們在與貓狗的互動過程中建立了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系,這種情感交流也會讓我們在心理上獲得平靜與滿足。當我們專注于與它們互動時我們往往會進入一種冥想狀態,忘卻了外界的煩惱和壓力。這種放松狀態也有助于恢復身心平衡,提升心理健康。
最后,社交媒體上也有著大量關于貓狗的討論。人們樂于分享與寵物的親密瞬間、可愛照片和視頻,傳遞著吸貓擼狗帶來的快樂與治愈。這種分享不僅增進了人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還讓人們有機會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寵物的魅力。
總之,與寵物的親密接觸是一種釋放身心負擔、尋找快樂和平靜的絕佳方式。讓我們珍惜這些與寵物共度的美好時光,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快樂的生活!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與寵物的接觸過程中也要注意安全。如果被貓或者狗咬傷、抓傷要警惕被傳染狂犬病的風險,并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2]全國13所高等院校《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312.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4.
[4]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1.
[5]倪亞紅,楊雪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4.
[6]陳小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4.
[7]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1-11.[8]林崇德.積極而科學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31-37.
[9]閏穎,閏瑞.新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10.
[10]馬寧.大學生心理健康對和諧社會構建的意義[J].當代青年研究,2006,(10):5-8.
[11]閆穎,閆瑞.新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5.
[12]吳凌燕,戴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