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成長與股權融資
- 徐宏玲 李雙海 張璐 楊明高編著
- 3016字
- 2025-06-25 09:51:47
第二節 創業管理模式
一、創業團隊
作為一種特殊的團隊形式,創業團隊的概念界定是以團隊的概念為基礎的。根據國內外學者關于創業團隊的概念闡釋,可知已有的創業團隊概念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為了實現共同的創業目標而加入到企業的創建過程中來;二是在創業活動開展過程中分工協作,并能影響到創業決策的制定;三是對新創業企業的存活與發展負有責任,同時也能分享企業的經濟利益。但是,目前對創業團隊的概念界定還存在一定的不足。Vanaelst等(2006)指出,現有的研究對創業團隊的定義較為混亂的原因主要是先前的研究者們基本都是從靜態角度去解釋創業團隊的,而沒有從動態發展的角度去對創業團隊進行理解,其指出應該根據新創業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去理解創業團隊
。本教材通過借鑒以上學者的相關定義,對創業團隊進行如下界定:創業團隊指的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的群體,這些個體具有共同的創業目標,一起參與了企業創建的過程,同時也對企業的存活與發展承擔責任,并能分享企業的利益。隨著成員的不斷加入或退出,在創業的不同階段,團隊的成員可能會有一定的變化。
創業團隊的構成不僅包括團隊的成員,還包括成員的個體特征以及成員之間的互動等。Lechler(2001)在對創業團隊中的人際互動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指出,創業團隊的構成包括了三方面內容:一是團隊的結構特征,包括團隊的層級、規模以及領導風格等;二是團隊成員的特征,包括成員的人口統計學特征以及個性特征;三是團隊成員之間的人際互動,包括協調、溝通、凝聚力以及沖突的解決等,團隊的結構特征以及成員特征將會對團隊成員的人際互動產生重要影響。楊俊輝等(2009)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創業團隊的結構分為四個組成部分,分別是團隊的規模角色、團隊成員的關系結構、團隊成員的能力結構以及權力結構,并指出不同的領導風格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等情景因素對創業團隊的結構以及團隊成員的行為特征等也有重要影響
。
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創業團隊與創業個體及其他團隊相比,具有其自身獨有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現在異質性、開放性、完整性以及適應性方面。
異質性是創業團隊的本質性特性。簡單來說,異質性是指團隊的不同成員在性別、種族、年齡、學歷、專業知識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個人特征的分布以及差異化程度。
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創業團隊在創建初期一般主要以情感為紐帶組建起來,但隨著創業活動的開展,資金、知識、技能以及物質資源等方面的缺乏將會不斷暴露出來,為了填補這些資源缺口,團隊成員一方面需要通過向外學習以獲取相應資源,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斷招募新的成員加入到團隊中來,這一過程就是一個開放的過程;二是創業團隊不是完全封閉的,而是處于一個開放的系統中,創業團隊的成員需要不斷與外界交換信息以及資源等。對于一個創業團隊而言,其開放程度取決于團隊成員與外界進行物質、技能以及信息交換的意愿。
完整性是影響創業績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創業團隊的完整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知識與技能的完整性,即成員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存在的差異性使得團隊能夠獲得創業所需的多種知識與技能,主要涉及成員之間知識與技能的互補性及相互融合性;二是職能的完整性,即團隊成員全部承擔了創業所涉及的所有職責及責任,主要涉及成員所承擔的職責、責任與其能力的相互匹配性;三是資源的完整性,即創業團隊擁有充足的創業所需的各種資源,主要涉及團隊成員為團隊貢獻資源的渠道與意愿以及團隊成員之間的資源共享程度。
面對充滿復雜性及動態性的內外部環境,適應性對創業團隊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內部環境方面,創業團隊的異質性增加了團隊結構以及團隊成員協調溝通的復雜程度。隨著創業活動的逐步開展,有部分成員可能會選擇退出,同時,團隊也將會不斷的從外部引進新的成員。在外部環境方面,目前國內以及國際的創業環境都處于一個動蕩不定的形勢下,因此,為了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及挑戰,創業團隊不得不不斷做調整,提升自身適應環境的能力。因此,創業過程實質上也是一個創業團隊不斷調整自身的過程,隨著創業活動的逐步開展,創業團隊也需不斷調整自身的結構及成員組成。
二、創業環境
創業環境是指創業活動所需的外部依賴。創業環境也是創業活動的母體,為創業活動提供各種類型的創業可能性,即所有對創業活動產生影響和作用的外部要素都屬于創業環境的范疇,也可以理解為對創業活動邊界以外的可能對創業活動總體或局部產生影響的所有因素的總和(Gartner,1985)。從這種視角分析,創業環境必然是一個雜亂無章的龐大系統,對于認識創業活動無法提供細致的模型和統一的標準,很難進行比較和評價。從狹義上講,創業環境按照不同的研究視角,可以多種分析框架作為參照,但不論是哪一種研究視角,都包含著對創業、創業過程和創業精神等主要概念的闡釋。
三、創業機會
創業研究就是研究由誰來發現、評價和開發創業機會,進而創造新的商品或者服務。創業過程就體現出了對創業機會的識別和開發,這就需要創業者對市場中存在的商業機會要保持高度的警覺性
。對創業機會進行界定非常困難,不同的創業個體就可能意味著不同的機會
。這就需要創業者在特定的時間,通過特有的警覺性來識別和發現別人發現不了或別人暫時未發現的商業信息,從而識別創業機會
。客觀的商業機會識別也是對外界現有資源進行整合的價值所在
,這種客觀存在的機會就需要具有差異的創業者去發現
。Shaber(1991)認為發現創業機會就是個體對市場上存在的商業信息有意識地進行系統搜集、處理并識別的過程,其更多體現的是個體卓越的信息處理能力
。
四、創業行為
彭羅斯(Penrose,1959)最早提出創業行為是在經濟體系下識別機會的活動。隨著創業研究的發展,這一概念逐漸多層面化、復雜化和動態化。我們通過對現有研究的梳理發現,學者們主要從機會、資源、認知和環境四個視角進行界定。從機會視角來看,大多數學者廣泛認可機會的識別和利用是創業行為的本質。從資源視角來看,學者們則認為資源是創業研究的重要支點,需要創業者識別、獲取和利用所需且適當的資源。Keh等(2002)從認知視角指出創業行為包括所有與感知機會和創造組織所追求的機會有關的功能、活動及行為
。Mcmullen和Shepherd(2006)從個體角度提出,創業行為是在環境不確定條件下,對以盈利為目的的機會判斷和決策做出相應回應的行為
。
綜上所述,本教材認為創業行為本質上是一系列機會開發和資源開發行為,是創業者為了回應外界環境而根據自身感知做出的一系列與機會開發和資源開發有關的追求價值回報的活動。
五、創業績效
創業績效是衡量創業行為效果的重要標準,是創業之初所設立目標達成程度的衡量標準,創業績效的提升是創業企業最終贏得市場競爭優勢的體現,也是創業企業創業活動成功的重要標志。對于創業績效的含義,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總結,主要有三種視角:①績效是一種行為活動;②績效是一種行為的結果;③績效是具備的一種能力。Murphy等(1996)認為績效與個人的行為分不開,這種行為是行為人能夠掌控的并且是為達到行為目標所采取的,其行為熟練程度能夠衡量出績效。Kane(1996)則認為績效是人們行為最終獲得的結果或者成績,而且這些成績與公司的戰略目標密切相關。Carmona(2012)則認為創業績效實際上體現了企業在市場上贏得的競爭優勢
。
從以上關于創業績效的認識和內涵的闡述,我們不難看出學者們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理解上都有自己的意見,而從文獻中能夠發現,很多時候創業績效的含義或者測量標準通常來自關于組織績效的一些理論,所以本教材將創業績效的定義歸納為:創業企業的創業活動達到的最終整體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