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同群效應的企業創新投資行為傳導機理研究
- 宋廣蕊 馬春愛
- 3字
- 2025-06-20 17:01:44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強調“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一方面,肯定了創新是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要手段,是促成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突出了企業這一微觀創新主體在推動科技創新、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在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進程中,著力提升企業創新實力,加強基礎研究和自主創新,是不斷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方面要鼓勵企業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另一方面則要充分重視企業之間創新投資的相互影響與帶動作用。Ben-Zion和Fixler(1981)曾提及,除產品需求和創新成本外,影響企業創新決策的推動因素還包括其他企業的創新行為[1]。創新具有開放性和流動性。在開放式的創新環境下,企業創新所形成的新技術和新知識會產生溢出效應。與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投資不同,創新投資以無形資產為載體,形成的新技術和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準公共品特性,具有技術創新擴散的外部性特征[2]。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企業可以通過相互學習以及吸收溢出的技術和知識來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企業之間創新的相互影響與帶動是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提高企業生產率的重要路徑。技術追隨企業通過學習和吸收技術領先企業外溢的技術和知識,可以加快提升創新能力[3],降低自主創新投資失敗的風險。同時,企業之間創新投資的相互影響與帶動作用可以凸顯創新投資的規模經濟效應。隨著技術和知識的吸收與轉化,企業技術進步的商業化效率能夠有效提高,形成創新規模優勢,提高社會整體收益。
據統計,2021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規模為2.8萬億元,較上一年增加14.6%,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44%(數據來源于中國經濟金融研究數據庫)。整體來看,我國創新投資體現出良好的增長水平。具體到行業層面,以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例,2021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行業整體研發投入較上一年增加21.9%,該行業中研發投入較上一年有所增加的企業數占75.6%;2021年專用設備制造業行業整體研發投入較上一年增加35.3%,該行業中研發投入較上一年有所增加的企業數占72.5%(數據通過對CSMAR數據庫中企業研發投入數據整理所得)。這一現象表明,企業創新投資具有明顯的行業趨同性,即同一行業內大多數企業的創新投資變動方向一致。
企業創新投資的行業趨同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同群效應。社會心理學認為,個體因與處于各種社會關系中的群體發生相互作用,其行為或決策會受到具有相似特征的群體的影響,從而表現出與群體內其他個體行為或決策趨同的傾向,這一現象被稱作同群效應[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為同群效應的一種體現。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個體獲取的信息是有差異的,信息掌握的多寡影響未來決策的確定性,為降低不確定性風險,個體會對某些群體產生認同[5]。除個體自身特征和外部環境外,同群效應更關注“同群者”的影響,將個體行為或決策的影響因素指向特定群體內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同群效應在教育、就業、生育等社會學領域受到廣泛關注,并逐漸延伸到經濟和公司金融領域。已有研究表明,企業投資、資本結構、股利分配、高管薪酬等財務行為存在同群效應[6-9]。企業創新投資行為具有高風險性特征,投資結果的不確定性使企業高度關注和學習同群企業的表現,因而具備同群效應產生的基礎。
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已經成為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的共識,作為微觀主體的企業則是其中的核心環節。為此,本書立足于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背景,探索微觀企業主體創新投資行為的相互影響作用及經濟后果。將社會心理學領域的同群效應引入企業創新投資行為的研究,探究同群企業這一特殊的外部因素對企業創新投資行為的影響與帶動效果。在確定企業創新投資行為存在同群效應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同群效應下企業創新投資行為傳導的關鍵節點并刻畫創新投資行為傳導的具體路徑。同時,將企業置于其所處的社會網絡,探究社會網絡關系對同群效應下企業創新投資行為傳導路徑的影響。最后,針對企業在創新投資環節互動影響所形成的同群效應,考察其在創新產出環節的經濟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