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氣候貧困:欠發達地區農戶適應性生計的社會建構
- 朱雨可 趙佳
- 1310字
- 2025-06-26 17:30:53
2.2.2 氣候貧困內涵界定
自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以來,消除貧困和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兩大可持續發展目標,經歷了從認識到實踐,從號召到落實,從行動走向科學的轉變。
在早期,氣候變化與貧困治理在理論與實踐中總是保持獨立推進。一方面,氣候科學家們主要關注溫室氣體排放,擔心強調氣候變化的適應力可能會削弱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因此,《聯合國千年宣言》及其氣候變化進程評估指標,或是《京都協定書》,對氣候變化和貧困的聯系均未進行明確闡釋;此外,發展領域的專家們則擔心,某些阻止氣候變化的行動會阻礙減貧進展。例如,雖然燃燒化石燃料會加劇氣候變暖,但對許多地區(包括中國)身處能源貧困的人群而言,化石燃料可靠、成本低廉,是提高生活質量和支持農業、工業發展的關鍵。如果在特定時期過分強調采取阻止氣候變化的行動,有可能損害窮人改善生活的機會(Brainard et al.,2009)。所以在采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時,必須權衡行動的時機和緊迫性,并且需要認識到在某些情況下,應對氣候變化與減貧目標之間可能存在一定沖突。
此后,隨著氣候變化與貧困問題日益緊密交織,國際社會逐漸達成共識,認為迫切需要將減貧與氣候適應能力納入一個綜合框架,以便更系統地審視發展道路的選擇。在國際層面,聯合國所有會員國于2015年一致通過《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其包含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169項具體目標和231項獨特指標。其中,目標“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明確強調貧困與氣候變化脆弱性之間的聯系,并提出“到2030年,增強窮人和弱勢群體的抵御災害能力,降低其遭受極端天氣事件和其他經濟、社會、環境沖擊和災害的概率和易受影響程度”。
國際非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結合1987年以來在中國農村地區開展的扶貧工作經驗,于2009年首次將氣候貧困(climate poverty)的概念引入中國。根據樂施會的定義,氣候貧困是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個體或社區生計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不利影響,引發或加劇貧困脆弱性,從而產生短期或長期貧困的現象。氣候貧困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已經發生的氣候貧困,另一類是因氣候變化增加的潛在貧困脆弱性。盡管這兩類氣候貧困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質都是氣候風險因素與貧困相互疊加并放大其不利影響的結果。
可見,與其他類型的貧困相比,氣候貧困的根源在于風險與社會經濟資源的不均衡和不公平分配,這種不平衡使得貧困人群在面對氣候變化時更加脆弱。由于氣候風險是最難以識別和預測的貧困誘因之一,氣候災害發生的時間、方式、地點和頻率均難以預測,人們也就難以準確推斷災害發生后的具體影響,故在識別和應對氣候貧困方面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性和不完全性,這使得減緩氣候貧困成為減貧工作中最為艱巨的部分。
鑒于氣候貧困并非單純的自然現象,而是氣候致災因子與經濟社會系統固有脆弱性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書借鑒樂施會的定義,將氣候貧困界定為:由于氣候變化及相關災害事件加劇個體或家庭的生計脆弱性,進而引發的貧困現象,這種現象包括顯性的絕對貧困和隱性的相對貧困。具體而言,氣候貧困反映了在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時,個體或家庭可行能力的不足。這些事件通常對當地社會和經濟系統構成嚴重沖擊,不可預見且突發,需要國家或國際層面的外部援助,并可能導致嚴重的損害、破壞及人類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