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遠行前的囑托
- 三國:從講出師表開始三興大漢
- 未見北涼雪
- 2152字
- 2025-06-30 13:42:26
諸葛亮頓了頓,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漢水邊,那次空營計,曹軍以為有埋伏,不敢進,也是他。他這把槊,護的是漢室根本!護的是陛下您的命!軍中論資歷,論威望,論忠義,除了已故的關張二位將軍,沒人比他更重。”
劉禪感覺喉嚨有點堵,低低叫了聲:“相父……”
諸葛亮沒看他,目光落在趙云的名字上,帶著一種復雜的審視。
“歲月不饒人。趙將軍,老了。”這話說得直接,甚至有些殘酷。“力氣,反應,都不比當年了。陛下,他是軍中的魂!讓他督后軍,鎮守要沖,或者在中軍坐鎮。他的旗號立在那里,就是軍心,就是膽氣!他的忠義,就是激勵將士最好的號角!
不到萬不得已,別讓他沖殺在第一線了。陛下您心中裝著先帝遺志,裝著克復中原、還于舊都的大業,他就覺得值!覺得這把老骨頭還能為漢室再沖殺一回!”
氣氛有些沉重。諸葛亮手指滑向一個名字:向寵。
“向寵。”諸葛亮的評價簡潔明了,“先帝在猇亭兵敗時,大軍潰散,營盤全亂了套。唯獨他的營,整整齊齊,兵甲俱全,沒任何的混亂。在這亂軍之中,能穩住自己一營人馬,讓敗兵潰卒不敢沖擊,還能全身而退,這本事,絕對不簡單。”
劉禪眼睛亮了一下:“朕記得相父在《出師表》里提過,說‘性行淑均,曉暢軍事,適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對。”諸葛亮點頭,“這人懂兵,性子穩,辦事公道。用他就讓他去磨刀!讓他做中領軍,管禁軍,操練兵馬,協調各營關系。他能把散兵游勇練成精兵,能讓驕兵悍將守規矩。
軍營里那些扯皮打架的事,他能給你理得清清楚楚。只要陛下你立的軍法合理!你給他實權!他治軍能力絕對能得到你的認可!軍隊你讓他管,他就能給你管得井井有條。”
最后,諸葛亮的目光落在最后兩個并排的名字上:關興、張苞。這兩個名字,仿佛能聽到少年人躁動的熱血。
“關興,張苞。”諸葛亮的聲音里,難得帶上了一絲不易察覺的溫度,像看著兩棵正在茁壯成長的幼苗。“安國像他父親,沉得住氣,有章法。張苞,那火爆脾氣,勇猛勁兒,活脫脫他爹張飛再世。
此二人都是忠烈之后,陛下待他們,要如手足兄弟,就如先帝待關張兩位將軍一樣。
劉禪用力點頭:“朕明白!”
“這兩把劍,是好胚子,但還沒真正開鋒,沒沾夠血。”
諸葛亮的話很直接,“用他們去戰場上淬火!放到魏延、趙云這樣的老將先鋒營里去。讓他們跟著沖殺,跟著啃硬骨頭,在死人堆里打滾。讓他們立戰功,也讓他們見識真正的慘烈。一則,借他們父輩的威名,能鼓舞士氣;二則,蜀漢未來的將星,就得這么一刀一槍,從血里拼出來!
陛下只要你待他們親厚,視若手足,給他們機會,讓他們上陣殺敵,洗刷父輩的遺憾,揚關張之名,為國雪恥!
說完后,諸葛亮明顯頓了一下。
“陛下,武將用命,和文臣不同。文臣圖個青史留名,武將求的是馬上封侯,是血里滾出來的功勞,要讓他們心服,替你賣命,三條鐵律,不可破!”
他豎起一根枯瘦的手指:
“第一,知他們想要什么!魏延要的是不世功業,要的是你承認他比誰都強!吳懿要的是穩當踏實,要的是朝廷的敬重!趙云要的是忠義得償,要的是看到漢室有光!
向寵要的是法度嚴明,要的是你放手讓他管!關興張苞要的是證明自己,要的是雪恥揚名!把準了脈,才能喂對了藥!”
第二根手指豎起,聲音微微顫抖:
“第二,軍中只認一樣東西——賞罰分明!軍令如山倒!管他是魏延還是趙云,立了功,該賞!金帛、官職、當著三軍的面夸!犯了軍法,該罰!打板子、降職、甚至砍頭!眼睛都不能眨一下!
陛下,你手軟一次,軍心就散一分!尤其是關興張苞,親厚歸親厚,規矩就是規矩!慈不掌兵!該打就打,該罵就罵!讓他們知道,功名富貴,得拿命、拿本事、拿軍紀來換!賞罰分明,底下人才服氣,才肯死戰!”
最后,第三根手指重重頓在案上,
“第三,也是最緊要的——陛下!你心里那把‘克復中原’的火,絕對不能熄!要給所有人都看到,臣北伐,不是為了我諸葛亮個人的功業!是為了先帝托付,為了關將軍荊州之恨,為了先帝遺愿!為了被曹魏鐵蹄踐踏的中原百姓!為了那面被風吹雨打、快要倒下的漢家大旗!”
他的聲音陡然拔高,有些蒼老,但十分深入人心。
“陛下,你要用你的實際行為告訴他們!告訴每一個拿刀的士兵!我們不是去搶地盤!我們是去——回家!回到長安!回到洛陽!回到高祖、光武皇帝立下基業的地方!這是大義!是天命!是蜀漢上下,從陛下你,到我,再到每一個執戈的小卒,骨頭里都該刻著的烙印!”
諸葛亮猛地站起身,寬大的袍袖帶起一陣風,他指向北方,那方向仿佛有無形的重壓,讓他枯瘦的身影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把這桿‘漢’字大旗,插在將士們的心尖上!讓他們知道,流的每一滴血,都是為了漢室重光!為了祖宗基業!為了身后父老!
“有了這個大義名分,魏延的刀會更利!吳懿的砧會更穩!趙云的槊會再挺起!向寵的規矩會有人守!關興張苞的劍,會渴望著飲敵人的血!人心齊了,刀鋒所向,長安——”
他最后兩個字,像是從胸腔里擠壓出來的,帶著灼熱的渴望:
“不遠!”
殿中靜謐,諸葛亮的聲音緩慢而清晰,字字句句都帶著歲月沉淀的分量。
他說起文官郭攸之、費祎、董允、蔣琬,再到武將,魏延,吳懿,趙云,向寵,關興張苞,從每個人的長處到可能存在的不足,都毫無保留地剖析給劉禪聽。
這語氣,絲毫不像是在對君主奏對,倒像是一位父親,在離家遠行前,細細叮囑孩子家中每件物什的用法,生怕漏了一點,滿是不舍與牽掛。
就在這時,小黃門進來稟報,
“陛下,丞相,郭侍中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