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流水線提前兩千年(求月票追讀評論)
- 三國:從講出師表開始三興大漢
- 未見北涼雪
- 2177字
- 2025-06-11 07:57:00
“向大人,讓鐵匠鋪改用雙層熔爐,生鐵和熟鐵疊打!“
蒲元大步上前,拎起一旁的半成品鐵犁,仔細觀察了一會后開口道。
“一會我給你招呼來幾個鍛造好手,保準能解決問題!“
蒲元見眾人都用驚異的目光看著他,倒是搞得他有些不好意思了。
他摸著后腦勺嘿嘿一笑,
“我也不只會木工活啊,這木工,鐵匠的技藝都差不了多少嘛。”
聽到蒲元給出了解決方案,向朗頓時如釋重負。
向郎也頓時來了精神,“陛下,丞相,請隨我來。”
他在前帶路,領著眾人走向倉庫的方向。
當推開沉重的木門后,一股木材特有的氣味撲鼻而來,只見上千件曲轅犁整齊排列堆疊在其中,木制犁轅泛著桐油的光澤,鐵制犁鏵在照射進來的日光下閃著寒光。
諸葛亮沒有說話,只是戰略性的搖了搖自己的羽毛扇,但是心中卻十分震驚,
“好一個向郎,不愧是當年能夠給先帝籌備入蜀所需三年軍糧的奇人,竟然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便打造出了這上千件曲轅犁!”
劉禪上前伸手撫摸犁壁的弧度,觸感順滑如鏡:
“這工藝,不愧是向大人監制的,竟然比我帶來的樣品還精細一些!“
“多謝陛下夸獎,前方通過兩扇門之后便是生產組裝線。“
向朗擦了擦額頭因為緊張流下來的汗水,引著眾人來到另一處工坊。
只見這些木匠們各司其職,形成嚴密的工序鏈:有人專門切割木料,有人負責組裝部件,最后的總裝調試則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把關。
隨著一個個零件不斷經手,也逐漸被組裝拼接成一整個曲轅犁,當一件件成品曲轅犁魚貫而出,這效率可是比傳統手工作坊快了數倍。
諸葛亮嘖嘖稱奇道,
“向郎,你這兩個工坊統籌調度的如此井然有序,當真是厲害啊!”
聽到諸葛丞相都對自己如此夸贊,他頓時有些不好意思。
“其實,這些都是跟著陛下學的。”
諸葛亮一聽這來了精神,
“陛下,當真有此事?”
“還是向郎,向大人悟性高啊,我只是隨便提了一嘴,沒想到他悟性如此之高,能夠把這現場調配的如此完美。”
劉禪說完后,尷尬的咽了一口吐沫,內心想道,
“其實我也不知道到底怎么調配,當時只是聽劉老師提過一嘴,所以記了下來,我是真沒想到就那么一小句提示能夠做出如此驚人的成績啊!”
諸葛亮凝視著忙碌的工匠們,羽扇輕點:
“如此規模,不出半月,成都周邊便可普及。待百姓親身體驗其便利,再向各郡縣推廣,定能事半功倍。“
他轉頭看向劉禪,眼中滿是贊賞:“陛下推行的'分工協作'之法,確是良策。“
劉禪局促的點點頭,暗地里已經在瘋狂的用腳趾頭扣地了。
“大樓花機的推廣也是同理。“
劉禪翻開隨身攜帶的備課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當時劉堯所說的詳細規劃,
“先在成都設立示范點,培訓技術骨干,再將工匠分散到各地織坊。等第一批蜀錦出口賺了錢,后續資金便能自給自足。“
他指著其中一頁,“根據估算,只要打開魏吳市場,織錦利潤至少能翻三倍!“
說完,劉禪嘿嘿一笑,“相父,我只是粗略的估算了一下,算的不一定準,具體利潤還得靠你。“
諸葛亮被劉禪這副樣子逗的差點笑出聲來,
“陛下,放心吧,亮只會讓這蜀錦利潤只多不少。”
兩人相視一笑。
劉禪和諸葛亮從工坊中緩步走出,身后跟著向郎和蒲元等一眾工坊骨干。
夕陽西下,工坊內依舊燈火通明。
站在工坊門口,身后是堆積如山的曲轅犁,聽著遠處不絕于耳的勞作聲,他們仿佛看到了來年蜀漢大地上,百姓們使用新農具輕松耕作的場景。
............
成都的夜晚總是有些微冷。
丞相府書房內,諸葛亮正伏案批注著新擬定的科舉章程,燭光將他的身影拉得老長。
案頭還擺著三封近期諸葛亮定下的半年內要完成的大事,分別標注著“策反孟達“、“招降姜維“、“聯吳抗曹“。
這些機密戰略,僅有寥寥幾位心腹知曉,但這也無形中加大了諸葛亮的勞動工作任務量。
而這三項機密任務的完成,有著一個前置條件,那便是正式推行下去科舉制。
這科舉制并不僅僅代表著選拔官員制度的大變革,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如果科舉制能夠順利推行下去,那么便代表著益州本土豪族勢力被大幅度削減,相府的權力也被進一步加強,他諸葛亮也要比之當年曹操擔任丞相時權力更大。
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北伐做鋪墊。
要知道自從劉備入主益州以來,益州本土豪族勢力便被不斷的打壓,被排擠,被邊緣化。
但是作為盤根錯節當地上百年的老牌豪族,自然不可能被這點打壓打敗,他們掌握著很多本地的冶鐵,制鹽,蜀錦等等多項命脈,可以說雖然朝中勢力被大幅度削減,但是只要朝中依然有人做官,那就能繼續源源不斷的通過察舉制向上輸送自己家族的子弟。
諸葛亮知道自己還在,這些本土豪族掀不起太大的風浪,他有信心鎮得住他們。
但若百年后呢,他若不在了,荊州派式微,巴東派也當不了主心骨,到那時這大漢的朝政必然被他們所操控,所以依照諸葛亮的做事嚴謹的風格,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而他之所以前陣子在成都高調舉辦說客大會,就是為了推行科舉制提前埋下種子,也是借此機會勾出那些豪族,趁機整頓一番,警告他們不要在科舉制這條新法上動手腳。
此次說客大會,不僅是為了那三個絕密任務選拔合適人選,同時也是推行科舉制的重要一步,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可謂是一舉兩得。
正當諸葛亮腦海中構想串聯起這些計劃的藍圖時,一陣紛雜的腳步聲傳來,不多時,蔣琬和費祎匆匆走進書房,手里抱著一疊厚厚的卷宗。
“文偉,公琰,如此匆忙可是說客大會出了什么問題?”
前陣子說客大會舉辦開始后,諸葛亮便將選拔人才的重任交給了費祎和蔣琬兩人,他則是因為受傷,也因為新型的曲轅犁等事情忙的脫不開身,而現在天色已經很晚了,兩人前來必定是因為說客大會有什么情況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