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來3:做得更少,但賺得更多
- (美)賈森·弗里德 (丹)戴維·海涅邁爾·漢森
- 4359字
- 2025-05-29 16:47:07
推薦序一
如果可以重來,你會如何“工作”
產品創新顧問,《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叢書作者 蘇杰
4年前,我給《重來3:跳出瘋狂的忙碌》寫過推薦序。可能是書里內容切中了最近幾年的形勢,比如“副業、靈活就業、大廠離職、反內卷”等話題,這本書的市場反響不錯。近期本書要再版,藍獅子邀請我再來寫一篇推薦序。
于是,我根據這幾年的情況刷新一下推薦序的內容。
觀點還是那句話:工作狂也好,書里說的狀態也好,希望大家了解不同的選擇,想清楚,并努力讓自己有選擇的權利。
不知《重來3》里的這句話戳到你沒有?
和《重來》系列的前兩本一樣,第三本依然是兩位作者(及其公司——Basecamp,原名37signals,是高效的軟件公司之一,它推出并持續維護著受用戶歡迎的項目管理工具Basecamp)真實工作狀態的總結與分享。
本書的主題是反對工作狂,倡導公司管理者建立更為冷靜、高效的企業文化,減少浪費,減少帶來干擾和持續壓力的事。
“快忙瘋了”已經成了很多朋友的日常,大家都在抱怨加班,享受其中的人少之又少。誠然,我也認識一些“主動的工作狂”,我能感受到他們對工作的熱愛,工作成果的正反饋也讓他們是真的開心(如圖1-1右上)。對他們來說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工作本身就是人生的目的。隨之而來的代價,也許是減少了給自己和親朋好友相聚的時間、也許是犧牲了個人的健康與興趣愛好。換句話說,我認為工作狂是偉大的,他們為了遠方的客戶,犧牲了自己和親近之人,我自問做不到,只能佩服。

圖1-1 各種“卷”
但問題是,大多數“工作狂”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不管是老板還是員工,并不想成為“被動的工作狂”。哦對了,補充一句,“無效地卷”并不在本文討論之列(如圖1-1左下和右下),我想聊的是,哪怕你是“有效地卷”,只要你“卷”得不開心也可以試試選擇“不卷”(如圖1-1左上)。
在本書剛引進國內的2020年,當時的我在想,這樣的公司是否能在國內生存?國內什么時候能有一大批如書中“榜樣”那樣工作的朋友?
一轉眼疫情過去,但大家期待的強勁復蘇似乎并沒有到來,這兩年不少行業和企業碰到了重重困難。大廠敘事的消退、“離職博主”從興起到過飽和、副業與靈活就業成為常態、從烈火烹油到覺得小而美也不錯……身邊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人,或主動或被動地變成了本書中描述的工作狀態。
原來,工作狂式的卷,還有個外在因素助力,即認為“付出必有回報”,當大家發現卷也沒啥用的時候(圖1-1中,左上轉為左下),更多的人就會停下來重新思考——
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會看重財務回報,當然,這必不可少。如果再深想一層,有了財務回報以后,你會拿這些錢來做什么?認真一點,答案肯定不是“吃喝玩樂”。所以,錢其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那么單純為了獲取錢的工作就更不是人生目的了。
除了工作以外,你還有更多的手段去獲得財務回報。比如,用認真和孩子玩耍代替花錢給孩子報興趣班,發展一個興趣愛好并保留獲取副業收入的可能,研究至少30年期限的投資以賺取額外的“睡后收入”……
那是社會地位么?這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所以,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工作本身的意義,并做出合理規劃了。遺憾的是,這是每個人自己的課題,別人沒法給你答案,你必須主動選擇并為之負責。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工作只是你人生中特定時間段里,占比也不算大的一小部分。
那要怎么做才能讓工作上“忙瘋了”的狀態有些改觀?
書里給了一些思路,選幾個有趣的說說。
——沒有目標,不想改變世界——
書里反對的是舍本逐末地把完成目標、改變世界當成終極要義,而更應該把精力聚焦在踏實干活,為客戶創造價值。我看過太多公司簡化管理,設置雄心勃勃的數字目標,然后為了實現它無所不用其極。
而書里推薦的做法是:沒有目標。大家在一起共事是基于信任、共識,真心想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僅此而已。有點阿Q式的自我解壓?好像是,但又有什么不好呢。你我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就已經改變世界了,能再創造一點價值,就很好了,和更厲害的人相比,創造的價值或多或少而已。
——反對共享日程表——
最近你看過自己的日程表嗎?你自己填上的內容有多少,被其他人填上的又有多少?我把前者叫作“主動時間”,后者叫作“被動時間”。
共享日程,看起來很高效,大大提升了“約個會”的效率,可是,作者認為大多數會議本身就是降低效率的,它只是讓小部分人“感覺很好”,而浪費了其他大部分人的時間。
取而代之的做法,是設置答疑時段,給每個人都留下足夠多的、整塊的、不被打攪的主動時間,把各種需要互動、響應的“被動時間”留在一個特定的時段,真正緊急到需要立刻馬上做的事情,其實沒那么多。
——反對公司的“家文化”——
據我的觀察,“家文化”是不少企業特別喜歡的。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也許是一個重要因素,“東方情理法,西方法理情”的說法或許可以解釋。和同事有一些共同的興趣愛好,成為工作之外的好朋友,合作起來會更加順暢,但,如果完全失去了工作之外的其他朋友,未免得不償失。
對于公司的“家文化”,我想也有細分。相較于民主平等的“家文化”,封建家長式的文化氛圍顯然更讓員工不舒服。一提到后者,似乎很多事情都不可討論,工作到深夜,或是放棄假期,在這就變成了奉獻,甚至連拒絕都變成了不道德。
書里的觀點是,同事、家人、朋友,都很重要,保持多樣性,要好過混為一談。
——不給客戶做承諾——
看似不負責任的“不承諾”,只是不去承擔自己承擔不起的責任,這其實是一種更負責的做法。畢竟,我們處在一個“變化多端”的時代,這兩年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又進一步加劇了未知,很難預知未來,也就很難計劃未來,強行設定目標并執著地追求,很可能適得其反,邊走邊調整是一種好辦法。
不做承諾,可以掌握主動權,隨機應變地做出更適合當下的選擇,而不是被動響應,救火隊式的打補丁。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說,這本書里說的情況太理想了,在我們這里不可能。我承認,肯定沒法照搬,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思考可以借鑒的有哪些?前提條件是什么?適用場景是什么?可以應用到什么程度?
以下,是我認為可以助力你實現本書狀態的一些條件。
第一,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整個社會的供給越來越豐饒,那么,要過上滿足基礎要求的甚至有尊嚴的生活,需要付出的努力就會越來越少,人們的安全感也就會相應提升,于是,大家就不再會“為五斗米折腰”。很幸運,我們的社會正朝著這個方向繼續發展,人工智能、能源、材料等技術的進步,都讓未來充滿了想象。
第二,價值評判更加多元。這需要整個社會的寬容,老板不只是追求把企業做大做強,員工不只是追求職位越做越高,人們也不再只以“世俗成功”來評判一個人。如此,就會有更多人選擇小而美,選擇在“向上”攀登的過程中留在某處,然后去前后左右看看,體驗更豐富的人生。反正,“向上”永遠沒有盡頭。
第三,組織成員都是專才?;ㄝ^少的工作時間還能有好結果,需要每個人都是專家。這意味著上下級關系的平等,只是分工不同,而不是“官大一級壓死人”的關系。這對每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卷的反面不是躺平,而是更主動地找到自己的優勢,發現事半功倍的任務,而不是變成一個可替代的勞動力。
第四,合作關系更加靈活。組織內是專家小團隊和靈活的工作環境,組織間是自由人的自由組合。這樣可以擺脫傳統的甲乙方關系,合作中的各方各有所長,互相賦能。我那些靈活就業、干得風生水起的朋友們,都沒有很大的團隊,通常是以工作室的方式與各種外部組織按需協作,完成任務。
第五,任務更具創新性質。比如設計師、律師、音樂人、內容創作者等,這類工作的產出不是靠堆時間就能做好的,背后的專業人才也并非拼執行,而是需要創新能力。好消息是,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我們將能從繁重的基礎工作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創新上。
第六,肯定還有,期待你的觀點,我們多多交流。
回想了一下我自己的經歷,如寫書、咨詢的工作模式,就和書中提倡的理想工作狀態比較像。在幾周到幾個月的項目周期內,我和合作伙伴們組成虛擬的項目組,共同完成一個有價值且很有趣的任務,比如為某家企業做一個輕咨詢項目,帶創業者去海外游學,給中學生開一個關于產品創新的夏令營。每一天,沒人知道其他人正在做什么。他們在工作嗎?不知道。在休息嗎?不知道。他們在吃午飯嗎?不知道。在接孩子放學嗎?不知道。沒人在乎這些,只要按照約定,完成產出就可以了。
如果你向往書中描述的工作狀態,且你是一個“打工者”,那么在設計自己職業線路的時候,可以留意上面說的幾個條件。如果你是一個老板,可以開始思考,在當下的中國,如何讓社會越來越接受多樣性,讓小而美、沒那么多野心成為一種選擇。有趣的是,如果走上這條路,你就已經從“打工者”變成了自己的“老板”。
如果可以重來,我希望你能主動選擇自己的工作狀態。這幾年,我身邊已經出現了很多,并且一定會出現更多如書中“榜樣”的朋友,真好。
藍獅子最終把再版的書名從《重來3:跳出瘋狂的忙碌》改為《重來3:做得更少,但賺得更多》,副標題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大環境的變化,想在書名中更戳讀者的痛點,不過這里所謂的“賺”,得到的可不只是“錢”。這個副標題,注定只屬于少數人,我把它視為祝福,送給看到這本書、這句話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