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挑戰(zhàn)的手套
- 諾貝爾文學獎名著全編(導讀版)
- 吳丹
- 4805字
- 2025-06-10 10:48:19
1903 挪威
Men before marriage we can live follow one's inclination sly,etc.They want to get married;people must also believe their promise.As long as women's day has no power to cancel this terrible privilege,or can't live independence from the bondage of the privilege,so half of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goes on was sacrificed for the sake of another half-for more than half of people died because of lack of self-control.This privilege results overcame all the efforts of the struggle for freedom in the world.This is not a funny thing.
男人們在婚前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等他們想結婚了,別人還得相信他們提出的諾言。只要婦女一天沒有力量取消這種可怕的特權,或是不能脫離這種特權的束縛而獨立生活,那么世界上的一半人還得繼續(xù)為了另外一半人的緣故被犧牲——為了另外一半人缺乏自制的緣故而犧牲。這種特權結果壓倒了世界上一切爭取自由的努力。這可不是件好笑的事。
獲獎理由
他以詩人鮮活的靈感和難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寫得雍容、華麗又繽紛。
名人小記
比昂斯騰·比昂松(1832—1910)
比昂斯騰·比昂松,挪威作家、愛國人士、政治鼓動家。190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首位獲得此殊榮的斯堪納維亞人。他一生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政治社會問題。不論是作為一名出色的作家還是作為一名極具影響力的政治鼓動家,他都正直不阿,主張和平。盡管一生批判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敗,人權的不公而樹敵無數,但是在他七十歲生日的時候,挪威各派別還是紛紛到場祝賀以表尊敬。在挪威,他堪稱無冕之王,深受挪威國民的愛戴。
他出生于挪威的克維尼,父親比德是一位普通的農民,也是教區(qū)的牧師,因此比昂松自小就知道尊重他人、愛護和平不是義務,而是責任。他的母親則是音樂家理查德·諾德拉克的姑媽,比昂松在他母親這里繼承了藝術才華。他的童年是在挪威鄉(xiāng)村度過的,這使他十分熱愛那片廣闊的土地。
比昂松在奧斯陸上中學時期,曾與著名戲劇家亨里克·易卜生、約納斯·萊伊是同學。在這里,他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畢業(yè)以后,他先后為幾家出版社擔任文學和戲劇評論的工作。1857年開始創(chuàng)作自己的首部文學作品《戰(zhàn)役之間》,并且擔任挪威國家劇院的舞臺導演。1866年至1871年,他還擔任過《諾斯克福報》的編輯。在工作當中,他總是積極地向外界傳播本土文化,宣傳獨立的思想。比昂松還和易卜生等熱愛戲劇文學的人共同通過民族語言創(chuàng)作出許多展現挪威現代文學的作品。
比昂松一生花了大量的時間與不公平不道德的行為作斗爭。他時刻關注政治傾向和社會熱點問題,為世界和平、民族獨立做過多次政治演說,并且鼓勵建立挪威國家劇院,組織開展各種公益活動,為挪威在瑞典的獨立戰(zhàn)爭中取得自由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他曾這樣說道:“連地球都可以在茫無邊際的天空里發(fā)現自己的軌道,何況我們?”
他是挪威最偉大的小說家,是僅次于易卜生的挪威戲劇家。他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皆洋溢著強烈的民族精神。比昂松的詩《是的,我們熱愛祖國》于1864年由諾拉克作曲,成為挪威的國歌。
晚年健康狀況不佳,趕赴巴黎治病,1910年在巴黎創(chuàng)作一首名叫“善行拯救世界”的詩時不幸去世。
內容梗概
這件關于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最終演變成了關于愛情與婚姻的辯論會。約定俗成的習慣或許是一件好事,能夠使人們自覺遵守習慣里面的一切要求和做法。一代接著一代地無限循環(huán)下去。
假如人們永世不會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會覺察內心深處的渴望,那么不管是不是公平的事情,大家都會覺得幸福和開心。愚昧就是有這樣的好處,讓人們的欲望減少,容易滿足。然而,如果真是這樣,世界看起來好像就不再有意思,還是不時有些不滿和悲痛存在才能突出快樂和幸福的珍貴。
愛情是自愿且純潔的,是為彼此堅守的承諾。但是看似神圣的感情,卻總要因為性別的差異而失去本意。
不知道是在什么時候開始,女性的地位就在“約定俗成”中,成了弱勢,成了“本就該”服從男人的婦女。思伐法小姐的掙扎不是力量不夠大,而是約定俗成擁有超能力。
精彩賞析
故事發(fā)生在十九世紀末,上流社會道德與自由公平的斗爭。女主角名字叫思伐法,上流社會的年輕小姐,舉止典雅,溫柔大方。男主角是國內最闊氣的大富翁的兒子,名叫阿爾弗。
女孩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學會了多個國家的語言,她生活在上流家庭,卻沒有養(yǎng)成驕奢淫逸的生活習慣。在她媽媽的悉心栽培下,她成了一個十分優(yōu)秀的人。學校畢業(yè)后,她開始興辦幼兒園,幫助更多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生活,她還致力于社會福利事業(yè)。在人們眼中,她品性善良、熱心體貼,是一位難得的好女孩,自然少不了人們的稱贊和尊敬。
過去,她也曾有過一段感情,只是那段感情她現在連想都不敢想,因為那是痛苦的,是不潔凈的感情。是的,她曾看上的那個男人,對她不忠誠。她對自己說,一定要找到一位值得托付終身的人,那個人一定要人品夠好,最重要的是精神和身體必須忠貞。
不久,那個名叫阿爾弗的男人走進了她的世界。他多次向幼兒園捐款,并且尋找機會同思伐法聊天。有時候,他們會談到一些關于奢侈的話題,阿爾弗認為人們不應該奢侈,應該把錢用在做公益事業(yè)上。這個想法正和了思伐法的心意,她覺得眼前這位男士風度翩翩、儒雅得體,想法又與自己一致,正是自己心中要等待的那個王子。
傳來女兒和國內大富翁家公子結婚的喜訊時,李斯正在科隆。欣喜若狂之際,他急忙置辦新裝趕了回去,李斯就是思伐法的父親,一位愛修飾、愛錢財的父親。在訂婚晚宴進行到高潮時,李斯就像變戲法似的出現在現場,并且受到了在場所有賓客的關注,他覺得十分榮耀,簡直風光極了。當晚,他與很多上層人物玩牌,第二天凌晨三點才回家。他向妻子炫耀道:“思伐法能有今天,都是我從小對她進行多種外語訓練起的作用。”他還向女兒得意地說道:“你快要給你的爸爸搞到一個爵位了。”之后又問了女兒是怎么和阿爾弗相愛的,思伐法如實講述,阿爾弗給了思伐法一個新的觀念,給了她愛情的希望。
阿爾弗對思伐法說過這樣的話:“當我看到你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比方說,一眼瞥見了你的胳膊,我就跟自己說:‘在全世界所有的人當中,這條胳膊只擁抱過我一個人的脖子,從來也沒有擁抱過別人的!這個姑娘是我的,我的,我的。’”思伐法沉浸在愛情的夢幻當中,自然而然地認為他這樣說是多么忠貞地想法啊,他一定也是忠貞的!她堅信這一點,不允許別人說他一點不好。
一天,一位名叫卡爾·何夫的推銷員來求見思伐法。何夫見到思伐法就開始說他的妻子是克里斯登生太太的傭人,已經得肺病去世了。思伐法聽完之后,還以為他是想把孩子寄托在幼兒園,于是表示非常樂意幫忙。何夫又把寫給他妻子的兩封情書以及耳環(huán)、手鐲遞給她看的時候,思伐法仍然沒領會到什么,直到看見何夫告辭時跟阿爾弗會面的情景,她才如夢初醒,原來,給何夫妻子寫信的人就是阿爾弗!阿爾弗走過來就要抱住她,但是她拒絕了,她喊了一聲:“別碰我!”就跑回了自己的屋子,插上門失聲大哭起來。她多么不愿意相信這一切是真的,自己期待的一切都成了幻想,都不復存在了。此刻,她的心很亂,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最后,思伐法還是決定與阿爾弗劃清界限,她覺得這種事情無法原諒,不可原諒!
李斯太太看到傷痛欲絕的女兒時,腦海中勾起了往昔不堪回首的一幕。那個時候她也年輕美貌,天真熱情。然而,這種不幸的事情在當時來講太正常了,所以同樣很自然地在她身上發(fā)生了。她無力抗拒,于是強忍吞下了這口怨氣。在思伐法很小的時候,她就曾哭泣著對思伐法說:“孩子,不管為了什么,永遠也別向不好的,不純潔的東西讓步!那是沒骨氣的事,會讓你悔恨得要命;因為那就意味著不斷的讓步,越讓越多,越讓越多,越讓越多!”但是,現在看著悲傷的女兒,她不知道該怎么辦好了,思想是她灌輸的,又讓自己去打破,真是夠難為的。但是為了大局,她只得違背意愿地勸說女兒要寬容。李斯趨炎附勢的本性暴露無疑,一心想要攀附這門親家的他,極力地勸說女兒放棄掙扎。他知道如果這個丑聞傳出去,一定會使當地最有錢的克里斯登生一家顏面掃地,不但會害了自己的家庭,就連親友都會受到牽連。
面對母親和父親的強勢勸告,思伐法表示:如果她不是堅決地拒絕這種婚姻,那么自己就會和那些人同流合污了。她覺得要是這樣,還不如永遠不要結婚,甚至離開當地也不愿屈服。最讓思伐法傷心的不是父親的趨炎附勢,也不是克利司登生的奸詐陰險,而是母親的忍氣吞聲。小的時候,一直在自己身邊教導自己做個正直的姑娘的母親,不再認為婚前不忠是破壞婚姻的重要原因。如今在這現實面前也改變了態(tài)度。這是自己無法忍受的主要原因,就好像被別人出賣了一般,她萬分傷心。
李斯太太心中并不比女兒輕松,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只能讓那不堪回首的一幕重演,但是為了家庭,她不得不委曲求全。她不忍心再說服女兒了,丈夫也沒能做通女兒的工作,于是他們就把正在休假的諾登醫(yī)生請來。平日里,諾登和思伐法的關系親密,有什么心事都相互傾訴。他此次到來,也是為了勸思伐法冷靜考慮考慮,不要把事情看得太簡單,要是真的解除婚約,這是對社會的挑戰(zhàn),她自己也不會好過的。
這時,克利司登生夫婦來到李斯家中拜訪,李斯不會放棄這樣討好的機會,卑躬屈膝地向他們道歉,好像真的是自己的女兒做錯了事情一樣。諾登費了很大的口舌才勸思伐法來面見克利司登生夫婦,然而她并不說什么,因為她已經對這些人失去了信心。克利司登生太太高傲地說,思伐法應該原諒阿爾弗,訂婚就相當于結婚,許給了這個男人,這個男人就是一輩子的夫主,必須完全尊重,不能想離開就離開,想耍脾氣就耍脾氣。思伐法還是一句話都不說。
就在這時,阿爾弗也來了,他想當著思伐法的面道歉,這件事必須說清楚!他為自己辯解道:他只愛思伐法一個人,請大家相信他。還說作為一個女人就應該原諒丈夫婚前的不正當行為。然而,這個時候,李斯太太卻反問道:“假如一個女人,有過一段這樣的經歷,然后跑到這里來,向我們保證她是一個忠實的妻子,有人會相信她嗎?”
思伐法忍無可忍了!她走到阿爾弗面前,憤怒地將一只手套扔在了他的臉上,轉身跑進屋,鎖上了門。克利司登生夫婦根本不能理解,他們認為思伐法這樣的做法是大逆不道的,是沒有教養(yǎng)的。克利司登生對李斯一家說道:“李斯小姐把我兒子甩了,就因為她不能容忍我兒子婚前不正當的行為。可是她自己的父親不也是在干這種事嗎?”說完,便憤然離開了李斯家。
一天以后,阿爾弗來到諾登醫(yī)生的住處,想請求諾登規(guī)勸思伐法回心轉意,卻正巧碰上父親也上諾登醫(yī)生這兒來,他不想讓父親看到,于是躲了起來。正在父親與諾登醫(yī)生交談之際,李斯太太也前來拜訪。于是,就出現了這個故事最精彩的辯論情節(jié):李斯太太代表廣大女性,克利司登生代表男性強勢權力,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口舌之戰(zhàn)。最后,李斯太太仍然沒有因為權威而妥協(xié),而是堅持認定男女應該平等。克利司登生實在說不過李斯太太,于是威脅道:“我要將李斯的丑事傳揚到全市,直到把他轟出去!看著吧,這就開戰(zhàn)了!”
聽到這里,阿爾弗實在躲不住了。他站了出來,表示這確實是自己的錯,自己還深深地愛著思伐法,而且比以前更愛了,想找思伐法談談。
思伐法收到一封信,是她母親寫給她的,里面是關于她父親不忠貞行為的真相。思伐法感到,生活突然間變得無意義了,世界不再是干凈的了,就連最珍愛的家也變得臟了。自己過去堅持的真理如今已沒有價值。克利司登生最終還是采取了和解的做法,李斯仰仗克利司登生穿上了宮廷禮服,佩戴上了圣奧萊夫勛章。
終于有一天思伐法愿意見阿爾弗了,阿爾弗再次表達了自己的忠心,懇求思伐法能夠等他。思伐法心軟了,她表示如果阿爾弗能夠把過去由于信任感而產生的幸福感再還給她的話,她會很感激的。
阿爾弗告別時,請求思伐法向他伸出一只手,而她卻伸出了一雙手。母親問她:“是不是決定要再給阿爾弗一次機會?”她說:“我想是的。”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挑戰(zhàn)的手套》,作者比昂松以此榮獲了第三屆諾貝爾文學獎。故事的本意在于為廣大婦女爭取平等自由的權利,盡管最后思伐法還是妥協(xié)了,但是還好阿爾弗愿意為了她改變些什么,還好阿爾弗依然深深地愛著她。
名家點評
比昂松的抒情詩清新真純、感性敏銳,他的詩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寶藏,很多音樂家看到他的優(yōu)美聲韻,都喜歡把它們譜成歌曲——沒有任何國家的國歌像比昂松為挪威所作的《是的,我們愛祖國》那么動人;而當您站在挪威海岸,想起這位民族詩人,想起自己的前途,心底也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月光曲》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