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公正補償?shù)脑鹾x

基于第五修正案公正補償條款的抽象特性,這一概念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多元解讀困境。在憲法解釋的眾多方法中,原旨主義以其作為解鎖憲法深層含義的制度密鑰,成為探究憲法文本含義的獨門秘籍。

一、原旨主義:解讀公正補償?shù)莫氶T秘籍

(一)原旨主義何以可能

原旨主義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憲法解釋方法,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16世紀英國清教徒對圣經(jīng)原意的解讀。See POWELL H J.The Original Understanding of Original Internet[J].Harvard Law Review, 1985,98 (5): 889-891.到了20世紀30年代,原旨主義的概念開始在美國的學(xué)術(shù)討論中嶄露頭角,但直至20世紀70年代,它才正式作為一種對抗能動式和非原旨主義式憲法解釋的有力武器,登上了美國憲法解釋的舞臺。

在面對非原旨主義的憲法解釋時,原旨主義者首先提出了原初意圖原旨主義(original intent originalism),即通過分析立憲時期的會議記錄、聯(lián)邦黨人或反聯(lián)邦黨人的公開著作等材料,來探尋憲法制定者或批準者的真實理念和意圖,從而揭示憲法條款的原初含義。See BREST P.The Misconceived Quest for the Original Understanding[J].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980, 60 (2): 204.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原初意圖原旨主義被原初公共含義原旨主義(original public meaning originalism)所取代。后者主張,憲法的含義即為其文本在制憲之時的原初含義,即當時憲法文本中詞匯所承載的普通公眾的理解。參見:侯學(xué)賓.美國憲法解釋中的原旨主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8.原初公共含義原旨主義更加忠實于憲法文本,尊重民主多數(shù)的智慧結(jié)晶,但在處理文本歧義或模糊性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為了應(yīng)對這一挑戰(zhàn),闡釋者原旨主義(constructionist originalism)應(yīng)運而生。它主張,在憲法條款明確時,解釋者應(yīng)遵循憲法的原初含義;而在條文存在歧義或模糊時,解釋者可以借鑒非原旨主義者的資料來確定憲法的含義。See BARNET R E.Restoring the Lost Constitution: The Presumption of Liberty, Princeton[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118-125; WHITTINGTON K E.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Textual Meaning, Original Intent & Judicial Review[M].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as, 1999: 7-15.闡釋者原旨主義的重要貢獻在于將“闡釋”的概念引入了憲法解釋領(lǐng)域,使后人也能參與到憲法含義的建構(gòu)中來。然而,由于它融合了非原旨主義的元素,因此并未能完全化解非原旨主義與原旨主義之間的沖突。于是,原初方法原旨主義(original methods originalism)應(yīng)運而生。它從解決原旨主義的技術(shù)難題入手,轉(zhuǎn)而關(guān)注憲法解釋的正確方法,即制憲者所采用的解釋方法。MCGINNIS J O, RAPPAPORT M B.Originalism and the Good Constitution[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116.它假設(shè)制憲者一定擁有某種確定憲法文本含義的方法,并認為當代的憲法解釋者或美國人也可以基于這種方法來確定某一憲法條款的含義。在漫長的憲法解釋理論爭鳴中,原旨主義不斷演進,發(fā)展出了1.0、2.0、3.0和4.0等多個版本,穩(wěn)坐憲法解釋的寶座。

(二)原旨主義何以正當

1787年美國憲法以“我們合眾國人民”為開篇,宣告了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原旨主義認為,正是建國一代的“我們合眾國人民”制定了原初的憲法,并賦予了它強大的生命力。這里強調(diào)的是“我們合眾國人民”,而非僅僅是建國之父。

制憲者雖已逝去,但憲法卻長存。原旨主義堅信憲法文本蘊含著固定的含義,并認為所有現(xiàn)代問題都應(yīng)回溯到憲法文本,通過某種忠實于文本的方法來呈現(xiàn)其固定含義。事實證明,在美國人看來,200多年前由建國一代“我們合眾國人民”所制定的美國憲法仍然是可取的、穩(wěn)定的,并蘊含著開啟后續(xù)“我們合眾國人民”幸福生活的制度密鑰。美國聯(lián)邦憲法第7條明確規(guī)定,憲法生效必須獲得十三個州中的九個州的批準,并為“我們?nèi)嗣瘛眲?chuàng)造了諸如保護民主決策、個人權(quán)利以及其他有益目的的政府結(jié)構(gòu)。U.S.CONST.art.VII.原旨主義對原初憲法的熱愛,并不意味著它是絕對的、不可修改的。相反,它承認憲法的代際聯(lián)系,并允許每一代人繼續(xù)從事自治政府的事業(yè),即每代人都可以平等地參與憲法條款的增添。如果后代人沒有按照原初憲法規(guī)定的修改程序來修改它,那么這至少說明,比起原初憲法的頻繁修改,“我們合眾國人民”似乎“更偏愛被過去束縛”的好處。MCGINNIS J O, RAPPAPORT M B.Originalism and the Good Constitution[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99.

憲法是一項世世代代都可以參與的事業(yè),而原旨主義則始終保持著相對開放的態(tài)度。它既不否認原初憲法的美好性,也不禁止后代對其做出任何修改。在原旨主義的世界里,活著的一代會根據(jù)原旨主義的憲法解釋理論來解釋現(xiàn)行憲法,并繼承逝去一代所遺留下的美好傳統(tǒng)。同時,他們也會著眼于未出生一代的可能發(fā)展,努力使憲法臻于完美,成為基本法、高級法和我們的法律。作為基本法的憲法,“促進政治穩(wěn)定并分配權(quán)利、義務(wù)、權(quán)力和責(zé)任”,為“我們?nèi)嗣瘛贝_立根本的治理框架;作為高級法的憲法,“批判、限制、追究”法律和權(quán)力,化身為價值和原則的寶庫;作為“我們的法律”的憲法,將憲法作為一項“溯及當下并面向未來”的事業(yè),確保每代人都能夠參與自己的憲法。參見:杰克·巴爾金.活的原旨主義[M].劉連泰,劉玉姿,譯.廈門: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5:44,47.

二、公正補償?shù)脑贾髁x解釋

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的原文是:“nor shall private property be taken for public use, without just compensation(未經(jīng)公正補償,不得將私有財產(chǎn)征為公用)”,U.S.CONST.amend.V; 劉玉姿.美國征收法中的公用教義[D].廈門:廈門大學(xué),2016:106.堅持原旨主義的立場,可以闡釋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文本的語詞及制憲者起草第五修正案公正補償條款的目的。參見:楊顯濱.論美國征收條款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政法論壇,2015(5):104-112.

(一)公正補償?shù)恼Z義分析:“Just”和“Compensation”

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的“公正補償”一詞包含兩個核心問題:是否應(yīng)當給予補償?給予多少補償是公正的(just)?問題一通常涉及政府行為性質(zhì)的判斷,當政府的行為符合憲法規(guī)定的基于公用標準的征收時,對問題一的回答是肯定的;問題二通常涉及補償?shù)臉藴剩枰钊氲睦碚撎接懞团欣崂怼?/p>

“公正補償”對應(yīng)“just compensation”,由“just”和“compensation”組成。在美國征收法中,“公正補償”與“公平補償”(fair compensation)并不同義。ELY J W.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Just Compensation[J].Practical Real Estate Lawyer, 2014, 30 (3): 9.根據(jù)英文版《布萊克法律詞典》的解釋,“just”是指“conforming to or consonant with what is legal or lawful(符合或符合法律或合法的內(nèi)容)”。BLACK H C.Black’s Law Dictionary(6)[M].Paul: West Publishing Co., 1979: 775.它與“equitable”“equitable”一詞與“just”同義,equitable是指“conformable to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and right”。BLACK H C.Black’s Law Dictionary(6)[M].Paul: West Publishing Co., 1979: 482; National Surety Corporation v.Mullins, 262 Ky.465, 90 S.W.2d 707, 708; Wisdom v.Board of Sup’rs of Polk County, 236 Iowa 669, 19 N.W.2d 602, 606; Carter v.Carter, 181 OKl.204, 73 P.2d 404, 405; National Surety Corporation v.Mullins, 262 Ky.465, 90 S.W.2d 707 708.一詞語義相同,都表示法律和道德意義上的公平和公正。較之法律和道德意義上的“just”,“fair”英文版《布萊克法律詞典》中,“fair”的解釋是,“in the ancient technical sense,are unknown, and, in the modern and popular sense, they are entirely voluntary and nonlegal, and transactions arising in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em are subject to the ordinary rules governing sales, ect”。相對更接近經(jīng)驗世界,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公平、平等或者價格公道。BLACK H C.Black’s Law Dictionary(6)[M].Paul: West Publishing Co., 1979: 535.從詞義的差別出發(fā),我們便能理解憲法第五修正案為何以“just”修飾補償(compensation),以及法院為何以“fair”修飾市場價值(market value)。

“just compensation”中的另一個詞“compensation”蘊含著“等價”這一概念。根據(jù)《元照英美法詞典》的解釋,“compensation”既具有“補償”之義,又具有“賠償”之義,是指對他人的損失給予價值相當?shù)慕疱X(貨幣)或者其他等價物,以使受損失一方恢復(fù)到如同損失未曾發(fā)生時一樣的境況。薛波,潘漢典.元照英美法詞典(縮印版)[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268.在征收領(lǐng)域,這種補償主要是指在財產(chǎn)權(quán)人的土地被政府強制征收,或者在財產(chǎn)權(quán)人對土地進行改善之后不得不放棄租賃權(quán)時,政府支付給受損害影響的人的一筆與財產(chǎn)等價的金錢。戴維·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M].李雙元,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38.在英文版《布萊克法律詞典》中,“compensation”是指“indemnification; payment of damages; making amends; making whole; giving an equivalent or substitute of equal value(賠償;損害賠償金的支付;賠禮道歉;使整體;等值的;提供等值或等值替代品的)”,“支付損害賠償或者法院命令由侵害他人之人來完成的任一其他行為,理論上,補償是使受害人完好無損”,GARNER B A.Black’s Law Dictionary(9)[M].Paul: Thomson West, 2009: 322.這與其他法律詞典中關(guān)于“compensation”的解釋并無不同,都具有指代“補償”和“賠償”的含義。根據(jù)《布萊克法律詞典》的解釋,“compensation”是“equivalent in money for loss sustained”,GARNER B A.Black’s Law Dictionary(9)[M].Paul: Thomson West, 2009: 322.在征收領(lǐng)域,“compensation”是指“equivalent given for property taken or for an injury done to another”。即“在金錢上與所受損失相等價的補償”,是一種與司法確定的補償有關(guān)的定義,不同于支付貨物或者完成工作意義上的“compensation”。質(zhì)言之,“compensation”一詞本身就蘊含著“等價”的概念,而且是“金錢上”的等價,與聯(lián)邦最高法院界定的“compensation”概念高度一致。在莫農(nóng)加希拉航運公司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闡明了“compensation”的等價概念。Monongahela Navigation Co.v.United States, 148 U.S.312, 325-326(1893).司法上,美國法院也經(jīng)常使用“damage”和“indemnity”來形容因征收導(dǎo)致的損害或者損失。界定“damage”和“indemnity”也具有理論上的意義。在詞義上,英文版《布萊克法律詞典》中的“damage”是指“Loss, injury, or deterioration to person or property”。“damage”實則包含了“損失”(loss)和“損害”(injury)兩種語義。雖然中譯版《牛津法律大辭典》將“damage”譯為“損害”,但其解釋卻是“一個人所遭受的被認為可提起法律訴訟的損失或傷害。”“damage”既有損失,又有損害之義。“indemnity”的詞義雖是“賠償”,但其解釋卻是“對損失、損害或者花費進行補償?shù)牧x務(wù)。”因此,單就語義而言,英語并未明確區(qū)分“damage”“compensation”和“indemnity”,三者詞義大體上相同。

從詞義上看,公正補償中的“just”和“compensation”是指法律意義上的金錢等價補償,但僅作詞義上的解釋不足以闡明公正補償?shù)脑鹾x,還必須深入挖掘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背后的歷史資料,探究與制憲者制定意圖有關(guān)的公正補償?shù)脑鹾x。

(二)基于制憲者意圖的公正補償?shù)脑鹾x

公正補償規(guī)范起源于18世紀后期,其含義在“制憲者——批準者——憲法文本——讀者”的傳遞過程中歷經(jīng)時間區(qū)隔。盡管制憲者未對公正補償作出詳盡解釋,也未留下關(guān)于起草修正案初衷的文獻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制憲者在規(guī)定公正補償條款時必定懷有原初意圖,否則制憲行為將淪為“毫無意義的空氣震動”列寧.列寧全集(第25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75.。正如克里斯托弗·塞爾金(Christopher Serkin)所言,“第五修正案的內(nèi)容應(yīng)該取決于它旨在服務(wù)的目的”SERKIN C.The Meaning of Value: Assessing Just Compensation for Regulatory Taking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5, 99 (2): 679.,因此,確定公正補償?shù)脑鹾x應(yīng)從明確制憲者關(guān)于公正補償?shù)脑跻鈭D著手。

自1787年憲法制定以來,美國批準并持續(xù)有效的憲法修正案共計27條,這些修正案大致可分為三類:①保障和擴大公民基本權(quán)利;②廢除黑人奴隸制;③完善美國政治制度。憲法第五修正案屬于第一類。據(jù)歷史學(xué)家考證,詹姆斯·麥迪遜提出公正補償條款是為了平息人民對軍隊在獨立戰(zhàn)爭時期頻繁征收所有糧食、商品或其他財產(chǎn)的不滿。約翰·G.斯普蘭克林.美國財產(chǎn)法精解[M].鐘書峰,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637.美國學(xué)者喬治·塔克(George Tucker)于1803年對此觀點表示贊同,并提出第五修正案中的公正補償條款正是針對獨立戰(zhàn)爭期間大量未經(jīng)補償?shù)能娛抡魇招袨椤?img alt="TUCKER G, BLACKSTONE W.Blackstone’s Commentaries: with Notes of Reference to the Constitution and Law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of the Commonwealth of Virginia[M].Philadelphia: William Young Birch and Abraham Small, 1803: 305-306."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07608/3282316930461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93002-CHTthO6I8xFCpjUUmYyXwm9cKCtqvX67-0-deba09ccd74024fe5046399d14e3b5c8">作為獨立戰(zhàn)爭的親歷者,麥迪遜深知為財產(chǎn)權(quán)提供必要的憲法保護是新生美國在未來發(fā)展穩(wěn)定的政治、經(jīng)濟和法律體系的重要前提。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詹姆斯·麥迪遜,約翰·杰伊.聯(lián)邦論——美國憲法評述[M].尹宣,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353-357.征收權(quán)蘊含政府過度干涉私人財產(chǎn)權(quán)的風(fēng)險,為了保護個人財產(chǎn)權(quán)免受政府恣意侵害,麥迪遜利用制定《權(quán)利法案》的契機,在憲法中加入了征收補償條款,并將“公正補償”視為限制政府征收權(quán)的關(guān)鍵要素。在最初提出憲法第一條的修改草案時,麥迪遜就采用了“just compensation”這一表述,麥迪遜首次提出憲法第一條的草案原文為:“No person shall be obliged to relinquish his property,where it may be necessary for public use, without a just compensation”。該表述在歷經(jīng)國會特別委員會(the select committee)審查、參眾議院和各州審議后未被修改,最終保留在第五修正案中。關(guān)于為何制憲者選擇“just”而非“fair”,有學(xué)者認為,與公平(fair)補償相比,公正(just)補償?shù)囊笸ǔ8撸汗窖a償不是以最高且最佳用途(highest and best use)為標準,而是以最低的經(jīng)濟回報(economic return)或合理的經(jīng)濟使用(reasonable beneficial use)為標準。芝加哥學(xué)者約翰·康斯托尼斯(John J.Costonis)從警察權(quán)的正當行使和管制必要性的角度,認為在政府和私人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人之間的利益無法同時兼顧的緊張框架內(nèi),強調(diào)縮小補償,即給予公平(fair)補償,而不是公正(just)補償,可以平衡憲法上的個人補償權(quán)與政府希望盡可能少的支付補償之間的沖突,根據(jù)約翰·康斯托尼斯觀點,公平補償?shù)难a償程度低于公正補償?shù)难a償程度。COSTONIS J J.“Fair” Compensation and The Accommodation Power: Antidotes for Taking Impasse in Land Use Controversies[J].Columbia Law Review, 1975, 75 (6): 1022-1023.回到麥迪遜等制憲者的最初意圖,與征收相伴的公正補償,其本質(zhì)是在憲法公平正義理念指導(dǎo)下的補償,它要求政府“公正”地對待每個人,Armstrong v.United States, 364 U.S.40, 49 (1960).以恢復(fù)到征收前的“公正”狀態(tài)。格林·倫尼(Glynn Lunney)曾以“保護少數(shù)土地所有人免于受對其財產(chǎn)感興趣的多數(shù)人的干涉”來解釋制憲者寫入“公正補償”的意圖;LUNNEY G S.Compensation for Takings: How Much is Just?[J].Catholic University Law Review,1993, 42 (4): 721-770.約翰·費也持相似觀點,他指出“公正補償”的目的在于確保個人不會被挑選出來承擔(dān)公共利益的成本;FEGAN M.Just Compensation Standards and Eminent Domain Injustices: An Underexamined Connection and Opportunity for Reform[J].Connecticut Public Interest Law Journal, 2007, 6 (2): 269.法學(xué)家弗蘭克·米歇爾曼(Frank Michelman)則援引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來解釋公正補償?shù)哪康模肮a償確保規(guī)避風(fēng)險的人能夠安全地投資財產(chǎn),以支持經(jīng)濟的繁榮。MICHELMAN F I.Property, Utility, and Fairness: Comments on the Ethical Foundations of “Just Compensation” Law[J].Harvard Law Review, 1967, 80 (6): 1165-1258.”除保護被征收人的權(quán)利外,作為征收權(quán)限制的“公正補償”還會促使政府考慮公共利益與支付給被征收人的補償比,以確保土地征收行動的效率。當征收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效益較低時,公正補償將阻止政府進行征收。簡而言之,公正補償預(yù)設(shè)了征收的公平性和正義性:不補償或不公正的補償具有剝奪“我們合眾國人民”基本權(quán)利的負面影響,也無法阻止政府進行低效的征收。當然,雖然過度補償在短期內(nèi)可能不會損害財產(chǎn)被征收人的利益,但最終會通過抑制有益的征收,反噬財產(chǎn)權(quán)人的合法權(quán)益。

同時,公正補償條款還承載了麥迪遜的某些期望,這些期望在麥迪遜1792年發(fā)表的《財產(chǎn)》一文中得到了印證。麥迪遜重申其提出公正補償條款的目的,MADISON J.Property[N].National Gazette, 1792-03-27.除了限制國家政府的行動自由外,還強調(diào)“公正補償是一項更高的權(quán)利,并且是決定該國人民意識的關(guān)鍵因素。‘未經(jīng)公正補償,不得將私有財產(chǎn)征為公用’是美國憲法的組成部分,因此,我覺得自己不僅得到了授權(quán),而且必然會得出如下結(jié)論:補償規(guī)定是應(yīng)當?shù)模冶厝慌c行使憲法上剝奪個人財產(chǎn)的權(quán)力相伴而生。Gardner v.Trustees of Newburgh, 2 Johns.Ch.162 (N.Y.Ch.1816).”作為一項保護財產(chǎn)權(quán)的國家承諾或意圖聲明,公正補償條款還具有教育作用,即向人民傳達和灌輸“財產(chǎn)權(quán)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以及“未經(jīng)補償?shù)恼魇諏⑦`反基本權(quán)利”的理念,從而抑制人民和政府制定一些不合理的財產(chǎn)分配制度,例如不平等的稅收、紙幣濫發(fā)等。Enfield Toll Bridge Co.v.Connecticut River Co., 7 Day 28 (Conn.1828).

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文本中的公正補償深植于自然正義理論。麥迪遜認為,公正補償條款不僅是對權(quán)力的限制,也宣告了私有財產(chǎn)的重要性和國家的尊重義務(wù)。正如威廉·特雷納(William Treanor)所指出的,“第五修正案的目的不僅在于保護財產(chǎn)權(quán)人,也對財產(chǎn)神圣的美國社會起著教育的作用。TREANOR W M.The Origins and Original Significance of the Just Compensation Clause of the Fifth Amendment[J].Yale Law Journal, 1985, 94 (3): 710-712.”它標志著個人與政府關(guān)系以及財產(chǎn)權(quán)與公共利益關(guān)系的轉(zhuǎn)變。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第五修正案被各州普遍接受,幾乎所有州的憲法都規(guī)定了公正補償條款。公正補償蘊含著公平正義的含義,要求政府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

(三)公正補償:完全補償或不完全補償

完全補償,又稱作“全額補償”,通常是指征收人應(yīng)對征收行為給被征收人造成的全部損失予以補償,使被征收人完全恢復(fù)到如同征收未曾發(fā)生時一樣的境況。這種補償是一種主客觀上的完全補償,不僅涵蓋直接損失,還包括因征收引發(fā)的各種間接損失,如期待利益的損失、剩余財產(chǎn)價值的損失,甚至涉及非經(jīng)濟性的情感損失、自治價值損失等。完全補償理念深受財產(chǎn)權(quán)“神圣不可侵犯”理論的影響,在倡導(dǎo)私有財產(chǎn)神圣的時代尤為盛行。當財產(chǎn)權(quán)利主體因公共需要而犧牲時,國家必須提供全額補償。1874年頒布的《普魯士邦土地征收法》首次在法規(guī)中確立了完全補償?shù)脑瓌t。該法第8條規(guī)定:“征收補償以全額為之”,陳新民.德國公法學(xué)基礎(chǔ)理論[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504-513.不僅要補償被征收土地及其地上附著物、孳息的完全價值,還要補償因征收造成的特殊損失。對被征收人而言,完全補償是最理想的補償方式,它全面覆蓋了既有損失、物質(zhì)損失、直接損失,以及期待損失、精神損失和附帶損失;但對征收人而言,完全補償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可能引發(fā)重復(fù)補償,還可能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隨著政府對社會經(jīng)濟干預(yù)的加強,完全補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的障礙。

與完全補償不同,不完全補償理念對補償?shù)姆秶懈鼮閲栏竦慕缍ǎ嵌喾N觀點妥協(xié)的產(chǎn)物:既體現(xiàn)了“財產(chǎn)權(quán)的社會義務(wù)”,也融合了“私有財產(chǎn)的神圣不可侵犯”理念;既堅持了“國家權(quán)力的絕對性”,又強調(diào)了“私有財產(chǎn)權(quán)的國家保障義務(wù)”。不完全補償僅對因征收造成的直接、客觀和必要的損失進行補償,而對于難以量化的情感損失、社區(qū)遷移損失等個人主觀價值損失,則視為財產(chǎn)權(quán)人因所有權(quán)的社會義務(wù)而應(yīng)承受的一般限制,因此無需補償。換句話說,政府只對超出財產(chǎn)權(quán)人應(yīng)承擔(dān)的社會義務(wù)范圍之外的損失負責(zé)補償。不完全補償可以進一步分為主觀上的不完全補償和客觀上的不完全補償。主觀上的不完全補償主要從被征收人的角度考慮,即這種補償并未完全覆蓋被征收人因征收而遭受的所有損失,如特殊的主觀價值損失。特殊的主觀價值包括情感價值、特殊適用性價值和不正當需求(例如歧視)的價值。然而,主觀上的不完全補償有時也能達到客觀上完全補償?shù)男Ч幢徽魇杖双@得的補償足以使其維持征收前的生活條件。客觀上的不完全補償則是指實際上的不完全補償,無論如何,這種補償都不會達到客觀上完全補償?shù)男Ч驗楸徽魇杖瞬⑽赐耆@得具有“外部有效性”的財產(chǎn)價值補償。客觀上的不完全補償不僅不補償被征收人的主觀價值損失,還不完全補償被征收人的客觀價值損失,從被征收人和社會公眾角度看,都是一種不完全補償;客觀上的完全補償僅不補償被征收人的特殊主觀價值損失,但完全補償被征收人的客觀價值損失,這種補償雖達不到被征收人的(主觀上的)完全補償,但依社會公平正義和財產(chǎn)權(quán)的社會義務(wù),完全補償了被征收人損失的價值。詳見:LEE B A.Just Undercompensation: The Idiosyncratic Premium in Eminent Domain[J].Columia Law Review, 2013,113 (3): 596-649.在征收實踐中,不完全補償通常以其客觀含義為準。

除了完全補償和不完全補償外,還有公平補償、公正補償、適當補償《歐盟基本權(quán)利憲章》第17條規(guī)定:“人人均享有擁有、使用、處分與遺贈其合法取得財產(chǎn)之權(quán)利。除非基于公共利益,符合法律規(guī)定之要件及情況,并于合理期間內(nèi)適當補償損失,不得剝奪個人財產(chǎn)。法律得于符合公共利益之情況管理個人財產(chǎn)之使用”;《魏瑪憲法》第153條的規(guī)定,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應(yīng)給予財產(chǎn)權(quán)人適當補償。、合理補償?shù)雀拍睢?img alt="《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chǎn)資源法》第36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第35條、《電力供應(yīng)與使用條例》第16條、《鄉(xiāng)鎮(zhèn)煤礦管理條例》第11條、國務(wù)院辦公廳《關(guān)于治理開發(fā)農(nóng)村“四荒”資源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第3條等均明確規(guī)定對被征收人給予合理補償;有的國家規(guī)定了其他補償理念,例如《基本法》第14條第3款規(guī)定,征收補償之確定,應(yīng)就公共利益與參與人利益進行合理之衡量,形成了所謂的“利益衡量”理念。參見:尤重道.土地征收補償實物[M].臺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114."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07608/3282316930461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93002-CHTthO6I8xFCpjUUmYyXwm9cKCtqvX67-0-deba09ccd74024fe5046399d14e3b5c8">完全補償與不完全補償在邏輯上可以涵蓋所有的補償情形。美國制憲者在憲法第五修正案中選擇了“公正補償”的表述。盡管學(xué)者們對公正補償究竟屬于完全補償還是不完全補償存在不同看法,有學(xué)者認為美國的公正補償實質(zhì)上等同于完全補償房紹坤、王洪平等學(xué)者指出,“美國法上的征收補償采用的同樣是‘完全補償’原則”。參見:房紹坤,王洪平.公益征收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1:351.;也有學(xué)者認為公正補償是一種不完全補償劉連泰、左迪等學(xué)者指出,公正補償本來就是一種不充分、不完美的補償,但仍不失為一種最佳現(xiàn)實選擇。詳見:劉連泰,左迪.征收法上按公平市場價值補償規(guī)則的白圭之玷——以美國法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xué),2013(9):55-62,156-157.。但結(jié)合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的條文、公正補償?shù)暮x以及制憲者的初衷來看,由于財產(chǎn)負有社會義務(wù),公正補償?shù)哪康氖歉鶕?jù)公平正義的原則,避免讓個別財產(chǎn)權(quán)人因公共利益而承受的特別犧牲。因此,美國憲法上的公正補償應(yīng)該是一種主觀上的不完全補償,客觀上的完全補償。但在美國征收實踐中,法院以公平市場價值標準衡量被征收財產(chǎn)的公正補償,可能產(chǎn)生客觀上的不完全補償效果。詳見:Coniston Corp.v.Village of Hofman Estates, 844 F.2d 461, 464 (7th Cir.19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易县| 娱乐| 平塘县| 胶南市| 翁牛特旗| 宜丰县| 高州市| 嘉黎县| 桃园市| 玛曲县| 青田县| 威海市| 冷水江市| 文山县| 高邑县| 东宁县| 海林市| 和龙市| 汾西县| 如皋市| 策勒县| 青田县| 林芝县| 上犹县| 崇文区| 类乌齐县| 丘北县| 卓资县| 喜德县| 辽阳县| 安化县| 文化| 井冈山市| 苗栗县| 阿鲁科尔沁旗| 宝应县| 东城区| 缙云县| 攀枝花市| 灵石县| 泗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