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正補償的基本意涵
概念是法學研究的最小單位,沒有準確的概念界定,便無法明確教義的核心內容及其適用范圍。概念闡釋需以規范為基石,它界定了闡釋的邊界,區分了日常語境中的概念與法律語境中的概念,從而深化了對法律規范的理解。相較于中國,美國更早地步入了征收補償的階段。在公正補償規范確立之前,美國經歷了一段長期的無補償征收實踐史和思想斗爭史。
在美國殖民地時期,政府普遍不認同征收私有財產必須給予補償的原則,未經補償的征收事件屢見不鮮。這種做法最初是依據王室特權來正當化的,隨后在共和主義革命意識形態的推動下得以確立。然而,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隨著公共利益至上的共和主義思想逐漸向自由主義思想轉變,
人們開始在州層面上追求征收補償。部分州的憲法和聯邦制定法開始接納補償條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立法包括1777年的佛蒙特州憲法、1780年的馬薩諸塞州憲法以及1787年的西北法令。
18世紀后半葉,自由主義思想與財產權保護觀念在美國財產征收領域迅速崛起。美國革命時期形成的補償思想在聯邦憲法中得到了全面體現。美國聯邦憲法第五修正案明確規定:“未經公正補償,不得將私有財產征為公用?!?img alt="U.S.CONST.amend.V."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07608/3282316930461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51859-kOdRqux0kmK3SVv7rZQSkhMCL7k43pLH-0-4ad0c3574d5bc12742c3d54c77b572fa">但是,美國聯邦憲法既未規定何為“公正補償”,也未明確其標準。因此,“公正補償”概念的基本內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討論的焦點。
憲法學家們從憲法解釋理論入手,努力揭示公正補償的原始含義;而美國聯邦法院和地方法院則在處理大量征收補償案件的過程中,逐步提出了公正補償的教義,試圖描繪出一幅更為清晰的公正補償概念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