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借貸熱點問題解答與案例指引
- 劉克安 譚娟編著
- 2462字
- 2025-06-19 16:20:35
2.打欠條和打借條有差別嗎?
【問題解答】
欠條和借條在法律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有本質的區別。簡單地講,借條是借款合同的憑證;欠條是債務結算的憑證。欠條本身無法表明債權債務形成的真實原因。如果是依據欠條起訴,出借人為證明其訴訟主張,應當對欠條形成的原因比如買賣、租賃、承包、借貸等基礎法律關系予以舉證證明。
欠條和借條雖然都是債權憑證,但在法律上存在顯著差異,舉證責任不同,法律適用不同,不能混用。所以借款時應該出具借據或者借條,而不是欠條。
【法條指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20〕17號)
第二條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間借貸訴訟時,應當提供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以及其他能夠證明借貸法律關系存在的證據。
當事人持有的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沒有載明債權人,持有債權憑證的當事人提起民間借貸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被告對原告的債權人資格提出有事實依據的抗辯,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告不具有債權人資格的,裁定駁回起訴。
第十四條 原告以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為依據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依據基礎法律關系提出抗辯或者反訴,并提供證據證明債權糾紛非民間借貸行為引起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查明的案件事實,按照基礎法律關系審理。
當事人通過調解、和解或者清算達成的債權債務協議,不適用前款規定。
【案例適用】
1.當欠條系基于合伙、買賣等其他法律關系形成時,應按照其他基礎法律關系進行審理
——王某與丁某民間借貸糾紛案
審判法院: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案由:民間借貸糾紛
案例來源: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民間借貸糾紛十大典型案例
裁判摘要
王某訴稱,丁某向其借款6萬元,承諾三個月還清并出具欠條。借款到期后,丁某一直未還,請求法院判令丁某償還借款6萬元。丁某辯稱,從未向王某借過錢,這筆款是因為和王某合伙開公司,雙方各投入6萬元,后公司效益不好,王某提出退伙,要求丁某為其出具欠條。一審法院認為欠款事實成立,判決丁某給付借款6萬元。丁某不服一審判決,上訴稱本案不是民間借貸糾紛,而是合伙糾紛,請求二審法院按照合伙協議約定內容予以審理。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本案不屬民間借貸糾紛,應根據合伙協議約定內容予以審理。故向王某進行釋明,建議其變更訴訟請求,王某堅持以民間借貸法律關系進行訴訟,故法院駁回其訴訟請求。
典型意義
欠條不同于借條,法院不能僅憑欠條就認定當事人之間借貸關系存在。本案應當全面、客觀地審核雙方當事人提交的全部證據,從各證據與案件事實的關聯程度、各證據之間的聯系等方面進行綜合審查判斷。如果發現不屬民間借貸法律關系應向當事人行使釋明權,按雙方基礎法律關系進行審理。
2.將投資款轉化為借款可形成借貸關系
——倪某與孫某、上海某某賓館有限公司民間借貸糾紛案
案由:民間借貸糾紛
案例來源: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發布《2014—2018年民間借貸新趨勢審判白皮書》及典型案例
裁判摘要
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當事人對本案基礎法律關系性質存在爭議,根據各方當事人的陳述,原告倪某與被告孫某確實曾就賓館股份轉讓事宜進行過協商,原告倪某轉賬支付的50萬元備注為“投資款”,可認定為預付的股權轉讓款定金。但其后原告倪某不再打算購買被告孫某的股份,在向孫某主張返還投資款未果的情況下,孫某向原告倪某出具了借條,借條上明確50萬元款項性質為借款,載明了借款用途、借款期限和利息,還約定了逾期還款的罰息。
該借條從形式上看,充分具備民間借貸合同的條款內容,體現了雙方借款的合意,并非單純債務結算的憑據(欠條)。被告孫某在原審案件中就借條出具原因及經過作出陳述,已經承認該借條與50萬元投資款的關聯性,現又以50萬元投資款與系爭借條無關、原告未實際交付借款為由抗辯,明顯有違誠信。本院認為,被告孫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借條上簽字,應知曉借條載明的內容并對其法律關系有明確的認知和判斷,自出具借條之時,雙方已經達成合意將原告支付的50萬元投資款轉化為借款,故雙方之間借貸關系成立并生效,被告孫某應按期歸還借款并支付相應利息。
3.借款時可以打欠條嗎?
——劉某1、劉某2與曾某2等民間借貸糾紛案
審理法院:湖北省荊門市中級人民法院
案號:(2023)鄂08民再12號
案由:民間借貸糾紛
案件類型:民事再審案件
裁判摘要
關于案涉45萬元欠條的性質,再審申請人主張,案涉45萬元欠條系基于劉某2與曾某1之間借名購房形成,雙方并無45萬元真實借貸發生。被申請人稱該45萬元欠條是曾某1與劉某2、劉某1之間民間借貸最終結算的結果。
本院認為,劉某2未提供證據證明其與曾某1之間存在借名買房的合意,其主張與曾某1之間形成借名買房合意的時間為其出具案涉45萬元欠條之時,即2016年8月14日,而案涉天鵝小區8棟1701號房屋購房款在2016年1月17日曾某1與中房集團荊門房地產開發公司簽訂該房《荊門市商品房買賣合同》當日即由曾某2全款付清,2016年7月19日該房屋進行預告登記,曾某1在曾某2已經付清案涉房屋購房款,房屋已經預告登記的情況下,又將該房借名給劉某2的可能性較低,且房屋交付后,劉某2亦未行使對房屋的權利。結合曾某1生前錄音中,曾某1陳述將公務員小區房屋指標讓給曾某2,以及曾某2與劉某1微信聊天記錄中劉某1陳述劉某2還欠曾某1的錢、答應幫曾某2銷售案涉房屋的事實,劉某2關于案涉45萬元欠條系基于其與曾某1之間借名購房形成的主張不能成立。本案中,被申請人原審中提交了劉某2、劉某1向曾某1出具的45萬元欠條,也提交了2010年9月19日曾某1為劉某1支付西山林語房屋首付款217162元的轉賬憑證,及2015年4月8日取現5萬元、2015年9月15日取現10萬元、2016年8月14日取現5萬元給劉某2的憑證,且在二審庭審中劉某1認可其西山林語房屋首付款是曾某1幫其支付的、劉某2認可其收到了該三筆現金,劉某1、劉某2亦認可欠條的真實性。結合出借人曾某1已病故的實際情況、曾某1與劉某2之間存在現金出借的交易習慣,被申請人主張曾某1已向劉某2、劉某1提供了45萬元的借款,以及45萬元欠條是曾某1與劉某2、劉某1對雙方之前借貸結算形成的事實具有高度蓋然性,本院予以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