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借貸熱點問題解答與案例指引
- 劉克安 譚娟編著
- 3401字
- 2025-06-19 16:20:38
9.公職人員可以出借資金并收取利息嗎?
【問題解答】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法〔2003〕167號)的通知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以借為名向他人索取財物,或者非法收受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應當認定為受賄。具體認定時,不能僅僅看是否有書面借款手續,應當根據以下因素綜合判定:(1)有無正當、合理的借款事由;(2)款項的去向;(3)雙方平時關系如何、有無經濟往來;(4)出借方是否要求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其謀取利益;(5)借款后是否有歸還的意思表示及行為;(6)是否有歸還的能力;(7)未歸還的原因;等等。”
從上述規定來看,公務員出借資金并收取利息存在一定風險。特別是向管理和服務對象以及其他與行使職權有關系的單位或個人出借資金并收取明顯高于正常民間借款利息的,還存在按受賄論處的風險。
【法條指引】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
第九十九條 借用管理和服務對象的錢款、住房、車輛等,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情節較重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
通過民間借貸等金融活動獲取大額回報,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
第十五條 監察機關對下列公職人員和有關人員進行監察:
(一)中國共產黨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機關、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級委員會機關、民主黨派機關和工商業聯合會機關的公務員,以及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
(二)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受國家機關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三)國有企業管理人員;
(四)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
(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從事管理的人員;
(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
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法〔2003〕167號)
三、關于受賄罪
(六)以借款為名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財物行為的認定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以借為名向他人索取財物,或者非法收受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應當認定為受賄。具體認定時,不能僅僅看是否有書面借款手續,應當根據以下因素綜合判定:
(1)有無正當、合理的借款事由;
(2)款項的去向;
(3)雙方平時關系如何、有無經濟往來;
(4)出借方是否要求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其謀取利益;
(5)借款后是否有歸還的意思表示及行為;
(6)是否有歸還的能力;
(7)未歸還的原因;等等。
【案例適用】
1.公職人員出借資金收取的利息被認定為受賄金額
——王某受賄案
審判法院:湖南省邵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案號:(2020)湘05刑終328號
案由: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罪
案件類型:刑事二審
裁判摘要
本案焦點:關于上訴人王某與肖某之間借貸利息的金額認定以及對該借貸行為的定性。
湖南天圣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湘天圣〔2019〕會鑒字第9號會計鑒定意見書證明,2009年11月6日至2014年3月16日,上訴人王某借款給肖某1共計1186萬元,收到肖某1利息總金額624.5萬元,該鑒定程序合法,依據充分,鑒定結論應予采信。王某基于肖某1的請托,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肖某1謀取不正當利益,以放貸收息的方式收受肖某1624.5萬元,均應認定為受賄金額。
上訴人王某及其辯護人提出,王某與肖某1等人合伙投資2500萬元給吳某,其中王某占550萬元,624.5萬元利息賄賂款中有264萬元系吳某支付給王某的利息,應予剔除。經查,吳某證明其與王某沒有發生過直接經濟往來。王某在監察調查階段第一次供述該550萬元借款情況時,供述其借款550萬元給肖某1,系與肖某1發生借貸關系。肖某1供述吳某向他借2500萬元時,他為了感謝王某在肖某2、肖某3妨害公務案及當選人大代表中的幫忙,答應王某放550萬元在自己處吃息。王某的供述,肖某1、趙某、李某的證言,以及結算單等證據可以證明,王某支付506萬元借款本金給肖某1,并在付款時扣除第一個月利息44萬元,之后由肖某1安排或者直接支付利息給王某,后續肖某1與王某就該550萬元本息進行了結算。肖某1承擔了王某506萬元借款的風險與收益。王某基于請托關系在肖某1處投資所獲得的利益應認定為受賄。上訴人及其辯護人提出的王某系與肖某1合伙借款給吳某與查明的事實不符,該上訴理由與辯護意見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納。
上訴人王某上訴及其辯護人辯護提出,原判認定的624.5萬元利息賄賂款中包含了肖某1歸還王某的315萬元本金(由140萬元+25萬元+50萬元+100萬元組成),應當從624.5萬元受賄金額中剔除。經查,2014年3月16日,肖某1與王某就雙方借款本息進行結算,肖某1欠王某本息共計1378萬元,其中本金為886萬元(506萬元+380萬元)。結算時,肖某1分別扣除了已支付給王某的161萬元(140萬元+21萬元)、75萬元(50萬元+25萬元)、100萬元(為2013年7月18日肖某1欠王某300萬元結算的利息,肖某1為王某購買興昂國際門面抵扣100萬元),結余1042萬元,肖某1支付王某42萬元現金后向王某出具1000萬元欠條。可見,王某原借給肖某1本金886萬元,結算后肖某1向王某出具1000萬元本息欠條,仍盈余利息114萬元。上述事實有王某、肖某1的供述,結算單等證據予以證明,且與會計鑒定意見相印證。因此,王某及其辯護人提出,肖某1歸還了王某315萬元借款本金,應當從624.5萬元受賄金額中剔除的上訴理由和辯護意見,與審理查明的事實不符,本院不予采納。
2.公職人員出借資金收取利息的超額部分被認定為受賄數額
——王某受賄案
審判法院: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
案號:(2019)浙02刑終484號
案由:高利轉貸罪
案件類型:刑事二審案件
裁判摘要
對于王某及其辯護人提出的王某向鄭某1出借200萬元并收取2%月息的行為系正常的民間借貸,鄭某1有資金借貸需求,支付2%月息也是正常的利息,王某沒有利用職務便利為鄭某1謀取利益。經查:(1)根據證人鄭某1、陳某1、洪某、戴某1、陳某2、項某1、連某等人的證言,相關銀行賬戶明細、不動產登記資料等書證以及王某的供述等相關證據,一方面可以證實王某明知鄭某1對其會有請托事項,為換取利益,遂在鄭某1資金較為充足,并不存在向其借款需求的情況下主動提出“出借”資金,通過持續收取“2%月息”的形式獲取利益,主觀上具有受賄的故意;另一方面可以證實鄭某1為感謝及得到王某的幫助,在不存在向王某借款需求的情況下同意接受王某“借款”,通過持續支付“2%月息”的形式輸送利益。同時,該2%月息高于鄭某1的其他普通借款利息,鄭某1借此等方式維持與王某的關系,主觀上具有行賄的故意。(2)根據證人鄭某1、劉某、鄭某2、項某2、姜某等人的證言,刑事判決書及王某的供述等相關證據,可以證實王某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接受鄭某1的請托并為鄭某1在多起刑事案件處理等事項上謀取利益的事實。(3)綜合前述,在主觀方面,王某有受賄故意,鄭某1有行賄故意;在客觀方面,王某接受鄭某1的請托,利用職務便利為鄭某1謀取利益。結合主客觀方面的表現,足見王某與鄭某1之間系受賄、行賄關系,權錢交易性質明顯,不是民間借貸。王某以“出借資金”為媒介,以持續收取“利息”的形式掩蓋收受賄賂的實質。對于王某主動提出“借款”給鄭某1并收取的全部“利息”,本應全額認定為受賄數額。鑒于原審公訴機關僅指控超額部分為受賄數額,原審法院據此加以認定,本院不再變動。王某及其辯護人所提的上述上訴意見和辯護理由,本院不予采納。
3.借款還是受賄?
——須某受賄案
審判法院: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
案號:(2019)蘇02刑初19號
案由:受賄罪
案例來源:人民法院案例庫
入庫編號:2023-03-1-404-005
裁判摘要
法院生效裁判認為:關于辯護人提出須某收取薛某某1850萬元,不構成受賄罪的辯護意見,經查:薛某某出于利用須某的職務之便能解決融資等,提出與須某一起合作收購江陰某公司,并許諾給予公司50%的利潤,須某亦明知薛某某和其合作是解決融資等,二人之間并非正常的“合作關系”。2009年7月,須某利用職權向他人借款收購了該公司。在江陰某公司的翡翠城小區施工期間,須某利用職權與相關人員打招呼解決拆遷糾紛等,且在小區施工資金緊張期間,多次向薛某某“借款”1850萬元。故須某未實際參與公司的經營活動,利用其職權從中獲取“利潤”,其行為符合受賄罪的法律特征。被告人須某身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構成受賄罪。須某主動投案,如實供述了受賄犯罪事實,系自首;積極退出部分贓款、真誠悔罪、自愿認罪認罰,予以減輕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