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高校教育管理的屬性
- 教育管理理念與思維創新研究
- 談穎 呂楊 沈嘉怡
- 3837字
- 2025-06-16 15:43:38
一、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屬性,一是表現在普遍性方面。高等教育的管理是一種社會活動,社會活動的有序進行就需要進行管理,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是社會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管理現象。不論哪個國家,無論哪個歷史時期,只要存在高等教育活動,就存在各種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活動(包括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就有進行管理的必要。在當今社會中,高等教育已經成了一種國民的素質需求乃至消費需求,成為一種國家和民眾的普遍需求,特別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高等教育管理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專業管理。二是表現在共性方面,即高等教育管理在各個歷史發展時期都具有明顯的共同點,這些共同點不因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差異而有所變更,也不因歷史時期的變化而消失。正是由于這種共同性,中國傳統高等教育中的優秀部分就應當繼承和發揚,如,唐朝的高等學府在教學管理上制訂較詳細的教學計劃,規定了嚴格的考核制度,放假、升級與退學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唐朝太學退學的規定有三條:請假逾期不返校者,令其退學;學滿最高修業年限三次不及格令其退學;品德行為惡劣不堪教育者令其退學。這些管理仍有其現實意義。與現代大學有歷史淵源關系的歐洲中世紀大學,一開始就建立包括文法學、哲學和醫學等學院,這種校院制一直為后來的大學所采用,隨著課程的發展,學習制度發展成最初的學位制,這種制度對以后的大學學位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如在法學、哲學、醫學等學科,都規定有不同的學習年限,需要學習若干門課程,還要實習講授一定量的課程,然后才能申請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后,還要接受一次口試和辯論,經評審批準,才能戴上碩士、博士帽。現代大學申請碩士、博士學位程序基本同過去一樣,只不過是在此基礎上更加完善。這就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些共同點來源于高等教育管理活動的循序漸進,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特點和規律,成為高等教育活動中遵循的管理的一般原則,表現出它的共同性特點。三是表現在技術性方面。高等教育管理使用的技術和方法一般不受社會制度的影響,各國都可以相互學習的先進的管理技術,如數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更加豐富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內容,推動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發展。
高等教育管理的社會屬性包含兩層含義:第一,高等教育管理具有歷史文化的繼承性,即在人類創造歷史的過程中,由于社會及自然環境不同所形成的各種地域文化,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留下深深烙印。這些“印記”在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上,表現為不能超越一定的社會文化形態以及人們的社會心理狀態,并且在具有“同源文化”的國家和地區,在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學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非同源文化中所產生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學就存在明顯的差異。第二,高等教育管理具有政治性。因為高等教育管理是與權力關系聯系在一起的,高等教育的體制和有些制度、政策總是一種社會制度和政策的一部分,是為一定的政治服務的。在階級社會里決策者與被管理者之間一般表現為階級關系。在社會主義社會里,人民群眾是社會和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管理者,包括高等教育管理者,是為人民辦事的公仆,而不是騎在人民頭上的老爺和官僚,如果發生公仆轉為主人的現象,就意味著管理的性質發生蛻變了。所以,有人不太贊成高等教育管理具有這樣的社會屬性,好像是把管理的自然屬性社會化了,這是片面的,特別是高級的、高層次的管理者,一定要懂得管理的社會屬性,高等教育管理必定具有社會屬性,并且,要搞清楚管理的社會屬性在哪些方面,在我們的管理活動中如何恰如其分地處理好社會屬性的問題,是當前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須懂得的。從宏觀高等教育管理來講,它的社會屬性的政治性問題是不言而喻的,反映在高等教育的方向上,反映出是否辦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的問題。從微觀高等教育管理來看,管理的方向性具體地反映在培養的人上。高等教育管理社會屬性認識的淡化是很危險的,有的人甚至不承認社會屬性則更可怕,這是一個高等教育的民族性、國家性的根本問題。
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是高等教育管理活動本身所具有的兩種屬性,兩者處于矛盾統一體之中。高等教育管理的兩個目標,規定了高等教育管理兩種屬性是一對相對統一的矛盾,它具體表現在維持系統整體特性功能目標應具有的穩定性與高等教育管理追求最大“結合力”,要求改變系統結構而產生不穩定性之間的矛盾,此兩者之間的矛盾運動,使高等教育管理不斷得到改善。同時,高等教育管理的兩種屬性又統一于高等教育管理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管理環節上,根本上統一于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上。沒有社會屬性,沒有維持系統整體特性的功能目標,就不會有產生最大“結合力”的需要,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屬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而無從實現它的自身價值。把高等教育系統內成員的個人目標整合成系統整體特性的功能目標,目的在于把分散的具有一定功能行為的個體結合起來,實現系統功能的“放大”,而離開了自然屬性,高等教育管理的社會屬性也不可能體現出來,它的社會價值目標也不可能實現。
二、封閉性與開放性
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閉性是指在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根據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矛盾而在高等教育系統內部自我運轉和良性循環的性能;高等教育管理的開放性是指在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根據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矛盾而在高等教育系統與外界環境相互關系中,實現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性能。就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閉性而言,在高等教育系統內,無論進行什么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一個首要的前提就是在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高等教育系統內部,按照高等教育系統的特定目標而進行優化組合,即在高等教育系統的“投入—加工—產出”的過程中構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沒有相對的封閉性,高等教育系統就沒有相對穩定的環境,任何對高等教育系統的分析及高等教育管理活動過程都不可能按照自己的獨特方式運行。這種相對封閉性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更好地進行高等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當然,完全封閉的高等教育系統是不存在的,因為完全封閉就意味著與環境不進行任何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這樣的高等教育系統必然會逐漸消亡。因此,這就是我們所指的高等教育系統和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閉性又具有相對性的方面。現代社會中,任何一個系統都不可能是封閉的,封閉是相對的。就高等教育管理的開放性而言,高等教育系統受外界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只有開放才能獲取更大的信息資源和物資資源,才能進入社會大系統中去循環,去接受洗禮,成長壯大。縱觀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的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離不開開放,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的很多思想與觀念就是因為通過改革開放得到啟發,很多技術與方法就是在國際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開發與形成的,現代高等教育管理的進程沒有國際化的開放是不行的。沒有開放性就沒有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發展,就沒有中國高等教育管理成熟和成長。
現代社會大生產催生了科學教育的迅猛發展,科學教育的內容、科學教育的方法,無不是來自社會的,封閉已經是不可能了。那么,高等教育的管理在思想上首先要開放,要引入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高等教育管理最本質的東西不要去改變它,這就是開放性的基本原則,也是封閉性和開放性的矛盾統一的需求點。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矛盾在于:如果片面強調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閉性,為高等教育系統的“存在”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那么就會影響系統的外延“發展”,失去了取得更大效益的機會;如果片面強調高等教育管理的開放性,過分注意高等教育系統效益的最優化,而忽視甚至否定高等教育管理的相對封閉性,破壞高等教育系統自身,就會只強調系統“發展”而忽視系統“存在”。這將導致高等教育系統的紊亂和能量的消耗,最終將導致系統的“存在”基礎動搖。無論是高等教育管理封閉性還是高等教育管理開放性,其目的都是使高等教育系統的生存和健康發展得到保證,具體地表現在統一于高等教育管理的諸環節上,如通過高等教育計劃,在解決高等教育系統與環境矛盾中使封閉性與開放性統一起來;通過高等教育組織、領導,在解決高等教育系統內系統與系統、系統與個人矛盾中使封閉性和開放性統一起來;通過高等教育控制,在解決高等教育系統既定目的與實施中偏離目的的矛盾中使封閉性和開放性統一起來。這里要明確的是,高等教育要向世界開放,吸取世界上先進的管理經驗,包括一些先進的管理制度。要向其他行業開放,走開放辦學的道路,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管理是最活躍的,產生的現代企業管理的先進理念和方法尤其值得高等教育管理借鑒。
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兩重性是我們要充分認識清楚的。兩重性規律以高等教育系統目的的活動為基礎,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封閉性和開放性是高等教育管理本身所固有的。因此,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屬性及其客觀性規律,不僅在對高等教育管理的認識上,而且,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具體活動中都是必須要遵循的。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的兩重性規律揭示的是高等教育管理固有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封閉性和開放性及其相互聯系,這種聯系是由高等教育管理的“整體功能”和“結合力功能”兩個目標的矛盾運動所規定的,事實上,兩重性從整體上反映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矛盾。因此,管理屬性的要素之間的聯系是本質的和必然的。
總之,我們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閉性與開放性,以及它們的規律在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是共同存在、相對穩定的,是高等教育管理本質的反映,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