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明

【題解】

《自明》篇是唐甄論心性的重要篇章,他要闡述的道理,就是道在自心,修心即可致道。心有真正的本體,心有真正的自明:“真體真明,大征小征,內見于寸而外寸應之,內見于尺而外尺應之?!毙呐c真體、真明之關系,如同醫生把脈治病,脈象與病癥總是分毫不差地對應著的。

唐甄指出,學道,“心如果,書如土;枝葉出于果,非出于土。不自得而壹于書,是舍其種而求枝葉于土也”。心是種子,只有種子才是枝葉的最直接的來源,而書是土壤,不是道的直接產生者。

學道,也不是來自于老師的傳授:“因師而得者,不過繩墨其身,權度其心,為君子人而止;其可得者在師,其不可得者在我。”孟子非孔子學生,卻能得其學;伯魚為孔子之子,卻只有中等才能,更不要說能得道了。

接著,唐甄反復論述,學習道,一定要使道成為自己的東西:“寶非己有,猶壤芥也?!睂W習、增加聞見知識,都能使人內心聰明,但這些都不是道本身:“所見之事,所遇之物,所讀之書,所傳之學,皆心資也。然而倚于四者,則心假四者以為明而本明不見。本明不見,則學與不學同失,學之是者與學之非者同失,學之正者與學之偏者同失。”此實為卓見!

人之學道,要善于借助外物:“然兩鏡傳形,則背可見;三指按脈,則癥結可知?!钡?,學道是為了自明而非蔽明,“致思之深”“求見之篤”,都不能使心成“假”,要使心成“正”,“不達而以為達,不貫而以為貫,豈心之明哉?心之病也”。有了心病,何以致道?

唐甄還論及,內心的自明就是內與外的符合:“心無多寡,易效者,既事既試,內外相衡,如錙銖之不爽,夫是之謂得心?!睂W習就是為了治理國家:“古之人,推學于治,如造舟行川,造車行陸,無往不利。后之人,推學于治,如造舟行陸,造車行川,無所用之?!薄皩W道無用,如身之氣盡而斃焉。不能究極之,勿言學也?!?/p>

道無大小,今皆不傳。醫有書,讀其書者不能生人;卜筮有書,讀其書者不能知吉兇;圣人有書,讀其書者不能治天下;道在書而非自得也。是故上世無書而道出,中世書少而道明,下世書多而道亡。心如果,書如土;枝葉出于果,非出于土。不自得而壹于書,是舍其種而求枝葉于土也。

【注釋】

①道:這里指技藝、技術。

②卜筮:古時預測吉兇,用龜甲稱卜,用蓍草稱筮,合稱卜筮。

【譯文】

學問與技藝無論大與小,現在都不流傳了。醫學有書籍,讀這些書籍的人不能治病救人;有占卜的書籍,讀這些書的人不能預知吉兇;圣賢留下了典籍,讀這些書的人不能治理天下;學問與技藝這些都記載在書籍中,卻沒有成為自己的知識。所以遠古時代沒有書籍但學問技藝都產生了,中古時代書籍很少但學問道理洞達明了,現在書籍雖然很多但學問技藝卻喪亡了。心靈好比種子,書籍就是土壤;新生的枝葉都是從種子中長出,而不是從土壤中長出。沒有自己獨到的收獲卻一味依靠書籍,這是舍棄種子而向土地求取新生的枝葉。

惟師亦然。因師而得者,不過繩墨其身,權度其心,為君子人而止;其可得者在師,其不可得者在我。是故以仲尼為之父,而伯魚不過為中材之子;子輿之后也百有余歲,不及身為之徒,乃得其學焉而為圣人。

【注釋】

①繩墨:木匠用來畫直線的工具,后來多用來比喻標準、法度。

②伯魚:孔子的兒子鯉的字。

【譯文】

向老師學習也是一樣。通過向老師學習而獲得的知識,不過是用來規范身體行為,端正自己的內心,培養君子人格罷了;可以習得的東西在老師那里,不能習得的東西那就在自己身上了。所以雖然父親是孔子,而伯魚也只有中等才能;孟子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出生,他沒來得及成為孔子的學生,但一樣得到了孔子的學問而成了圣人。

學天地之道,雖知天地,道在天地,于我乎何有!學圣人之道,雖知圣人,道在圣人,于我乎何有!學君臣父子之道,雖知其道,道在君臣父子,于我乎何有!過都市者,見寶而喜,去之不可忘,就之不可取。寶非己有,猶壤芥也,夫豈非寶不可以為寶?以斯譬道,道非己有,夫豈非道不可以為道?

【注釋】

①壤芥:泥土和小草,比喻微賤的事物。

【譯文】

學習有關天地萬物的知識,雖然了解了天地萬物,但是這些知識是天地萬物的,對我有什么用呢!學習圣人的知識,雖然了解了圣人,但知識是圣人的,對我有什么用呢!學習君臣父子的知識,雖然知道了這中間的道理,但這些知識是君臣父子的,與我又有什么關系呢!經過市場的人,見到一個寶貝東西就非常喜歡,離去了還不能忘懷,走近了又不能獲取。寶貝不是自己的,就好像是塵土和草芥一樣,這難道是寶貝不成其為寶貝嗎?用這個道理來比喻道,道如果不是自己的,難道是道不成其為道嗎?

天生物,道在物而不在天;天生人,道在人而不在天。取諸一物,道在此物而不在彼物;取諸一人,道在我而不在他人。身有目,目有明;身有耳,耳有聰;道在明而不在目,道在聰而不在耳;道在明明而不在明,道在聰聰而不在聰。不知我之言者,以為止而不及于通也,獨而不及于該也。知我之言者,以為止所以為通也,獨所以為該也。園師伐樹以接樹,非木相貫,生相貫也;巨人肢痿,非體不相貫,生不相貫也。道散然后見形,道歸不復見形。天地為首趾,身心為胡越,身世之故,判于斯矣。

【注釋】

①明明:第一個“明”是動詞,“使之明”的意思。第二個“明”是名詞,“明亮”的意思。后文的“聰聰”與此同構。

②止:固守。通:變通。

③獨:單獨。該:周遍,普遍。

④痿(wěi):身體某部分萎縮或失去機能。

⑤歸:返回。

⑥胡越:胡與越,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用以比喻疏遠隔絕。

⑦故:事理。

【譯文】

天地產生萬物,學問技藝存在于萬物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天地中;天地造就了人,學問技藝存在于人本身,而不是存在于天地中。道從某物上獲得,道就在這一物而不在其他物上;道從某人身上獲得,道就應該在此人而不在他人身上了。人身體有眼睛,眼睛能看;身體有耳朵,耳朵能聽;道存在于眼睛看到的東西中而不是眼睛本身,道存在于耳朵聽到的東西中而不是耳朵本身;道存在于使眼睛洞明的東西中,而不僅僅是所看到的東西本身;道存在于使耳朵聽明白的東西中,而不僅僅是所聽到的東西本身。不理解我所說的話的人,認為我只能固守而不知道變通,只能停留在單獨的物事上,不能遍及全體。能聽懂我說的話的人,認為我的固守是為了變通,停留在單獨的物事上就是為了能遍及全體。園丁砍伐一棵樹嫁接到另外一棵樹上,并不只是樹木連接起來,而是生命的連接;巨人的肢體萎縮,并不是肢體不連續了,而是生命不連續了。道分散于萬事萬物中,通過這些事物來表現自己的形態,道返回自身,自己的形態就消失不見了。天與地就像人的頭與腳趾,身體與心靈就像北方之胡人與南方之越人,身體與社會關系的事理,從這里可以判別出來。

多聞多識,譬諸藥食;內實內明,譬諸氣血。氣血資于藥食,藥食非即氣血。人知藥食之非即氣血,而不知聞識之非即聰明。心不可以空明,不可有所倚以為明。所見之事,所遇之物,所讀之書,所傳之學,皆心資也。然而倚于四者,則心假四者以為明而本明不見。本明不見,則學與不學同失,學之是者與學之非者同失,學之正者與學之偏者同失。

【注釋】

①藥食:藥物與食物。

②空明:憑空就聰明。

③依:依賴。

【譯文】

見多識廣,就好比是藥物與食物;內心充實明亮,就好比是人的氣血。氣血有賴于藥食的滋補,但藥食本身不是氣血。人們都知道藥食不是氣血,而不知道見聞見識并非就是聰明。內心不會憑空聰明,但也不能把自己依賴而聰明的東西當作聰明。所見到的事,所遇到的物,所讀過的書,所流傳的學問,都是內心可資利用的東西。但僅僅依靠這四者,那么內心借助于這四種東西而變聰明,卻使本有的聰明不見了。本有的聰明不見了,那么學習與不學習都是失敗,學習正確與錯誤都是失敗,學習走正途與走偏門都是失敗。

心之不能自見,有如其背也;心之不能自知,有如其藏也。然兩鏡傳形,則背可見;三指按脈,則癥結可知。是背與藏猶可見知,而心不可見知。致思之深,結而成明;求見之篤,結而成象;其于天性自以為達其微,其于庶事庶物若顯然有以貫之者。若是者,乃其心之所假,非正心也。楚有患眚者,一日,謂其妻曰:“吾目幸矣,吾見鄰屋之上大樹焉?!逼淦拊唬骸班徫葜蠠o樹也?!倍\于湘山,又謂其仆曰:“吾目幸矣,吾見大衢焉。紛如其間者,非車馬徒旅乎?”其仆曰:“所望皆江山也,安有大衢!”夫無樹而有樹,無衢而有衢,豈目之明哉?目之病也。不達而以為達,不貫而以為貫,豈心之明哉?心之病也。不死其病而生其病,尚何言心!

【注釋】

①背:后背。

②藏:內臟,后作“臟”。

③篤:純一,專一。

④眚(shěnɡ):眼睛生翳。

⑤幸:痊愈。

⑥衢(qú):大路,四通八達的道路。

【譯文】

人心不能自己看見自己,就如同人不能看見自己的后背;人心不能自己了解自己,就像不能了解自己的內臟。但是借助兩個鏡子傳遞形狀,后背也就能看見了;用三個指頭把脈,則可以知道內臟的病癥。后背與內臟尚且可以見到可以了解,人心卻不可見不可知。深深地思索,聚結而成聰明;專一地探求,聚結而成物象。這于人的天性而言,自以為是到達了最微妙的地方,對于普通事物好像明顯能貫通起來。像這樣,是他內心的假象,并不是他真正的本心。楚國有個患眼疾的人,一天,對他妻子說:“我的眼病痊愈了,我看見了鄰居家屋頂上的大樹?!彼钠拮诱f:“鄰居屋頂上沒有樹?!钡较嫔缴先ザ\告,又對他的仆人說:“我的眼疾痊愈了,我看見了四通八達的大路。在路上來來往往的,不就是車馬和旅人嗎?”他的仆人說:“你所看到的,都是高山大河,哪里有大道呀!”沒有樹而說有樹,沒有大道而說有大道,這難道是眼睛的明察嗎?這是眼病啊。不能達到而以為能達到,不連續而以為連續,這難道是內心的洞明嗎?這是心病啊。不是消滅自己的毛病而是促生毛病,還談什么修心呀!

心有真明,人皆以意為明;心有真體,人皆以影為體。以此為學立業,是期意以成應,而責影以持行也。真體真明,大征小征,內見于寸而外寸應之,內見于尺而外尺應之。心無長短,易應者,內得其一而外效不過于一,內得其十而外效不闕于十。心無多寡,易效者,既事既試,內外相衡,如錙銖之不爽,夫是之謂得心。

【注釋】

①真明:真正的誠明。

②真體:真實的本體。

③意:意識,意念。應:響應。

④征:癥候,病象。

⑤錙(zī)銖:錙和銖,都是古代重量單位,比喻微小的數量。

【譯文】

人心是有真正的誠明的,但人們都以意念為誠明;人心是有真實的本體的,但人們都將人心表現的跡象作為心的本體。這樣來研究學問成就功業,如同期待意念中的事物能應聲成為真實,而將人心表現出來的影像來支配自己的行為。真正的本體真正的誠明,如同醫生把脈時感受到的大小癥狀,內心有一寸的癥狀,外面就有一寸的脈象與之相符;內心有一尺的癥狀,外面就有一尺的脈象與之相符。心是沒有長與短的,容易相符,內心得到一外面的效應就不會超過一,內心得到十而外面的效應不會比十少。內心是沒有多與少的,容易檢驗,將已經做成的事來試驗,內心與外部行為相比較,分毫不差,這就叫得到了本心。

古之人,學之九年而知事,學之二十年而知人,學之三十年而知天。知事則可以治粟,可以行軍;知人則可以從政,可以安社稷;知天則德洽于中土,化行于四夷。迨其后也,非性命不言,非圣功不法;辨異端過于古,正行過于古,參稽勤備過于古,言說辨博過于古。問之安社稷之計,則蒙蒙然不能舉其契;問之平天下之道,則泛掇前言以當之。古之人,推學于治,如造舟行川,造車行陸,無往不利。后之人,推學于治,如造舟行陸,造車行川,無所用之。

【注釋】

①迨:等到。

②異端:古代儒家稱其他學說、學派為異端。后泛指不同的見解或觀點立場相異的人等。

③參稽勤備:考查前言往事,既努力又詳盡。

④蒙蒙:模糊不清的樣子。契:符合。

⑤掇(duó):拾取。

【譯文】

古代的人,經過九年的學習就能明白事理,經過二十年的學習就懂得人性,經過三十年的學習就懂得天地運行的法則。明白事理就可以去種植粟,可以從軍作戰;懂得人性則可以去從政,可以安定國家;懂得天地運行的法則則德性融洽于中國,教化行于四方蠻夷。等到后世的人,不是關于人性天命的話不說,不是圣人的功業不效法;辨別其他學說超過古人,端正自己的行為超過古人,考查古今事勤勉詳備超過古人,言語論說雄辯廣博超過古人。但一問及安定國家的計謀,卻茫然提不出相符合的策略;問及平定天下的策略,就泛泛地撿起前人說過的話來應付。古人把學問推向治理天下,如同造船是要在大河中航行,造車是要在陸地上通行,無論往哪個方向都是有利的。后世之人將學問推向治理天下,如同造船是在陸地上航行,造車是在大河中行走,一無用處。

君子為天下母,君子之學為天下乳。不能育人,則生化無輔,帝治以絕,大道以熄,其害甚于異端之橫行。蓋異端惑世,如身之有病耳;學道無用,如身之氣盡而斃焉。不能究極之,勿言學也。

【注釋】

①生化:天地生成化育之功。輔:輔助。

②帝治:這里指上古三皇五帝的政治教化傳統,通常喻指美政。

【譯文】

如果將君子比成天下人的母親,那么君子的學問就是母親的乳汁。不能養育人民,則天地生成化育這一行為就沒有了輔助的力量,三皇五帝等人的治理傳統就會斷絕,大道就會熄滅,這樣的危害比異說邪學流行的危害更大。大概異說邪學惑亂社會,就像身體有了毛??;學習大道而用不上,如身體的元氣喪失殆盡而亡。不能徹底弄明白這一點,就不要談學習這件事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定安县| 浮梁县| 武宁县| 甘孜县| 巩义市| 加查县| 娄烦县| 上林县| 云南省| 斗六市| 龙岩市| 昭平县| 仙居县| 彭州市| 晋州市| 安庆市| 安仁县| 小金县| 西吉县| 青海省| 连山| 岗巴县| 牟定县| 陕西省| 蒙山县| 荆门市| 金乡县| 威宁| 乌拉特前旗| 德阳市| 宁都县| 宁夏| 甘泉县| 麟游县| 郁南县| 安阳市| 铜鼓县| 连云港市| 开鲁县|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