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性才

【題解】

《性才》篇的主題,是討論人性的功能、才用。

《性才》篇首先指出:“人人言性,不見性功,故即性之無不能者別謂為才。”人人都在談論人性,但真正理解人性的功用的人并不多,最多也就用一個“才”字來概括。唐甄認為,性與才,是有機統一的,“非性之才,能小治,不能大治;無才之性,為小賢,不為大賢”。

唐甄對管仲、子產、申不害、商鞅等人做了才性式的分析,他指出:“性之為道,圣不加多,眾不加少,得亦非得,失亦非失,即非圣之為,皆由以發。然失其中正,壹于外假;雖出于性,已非本性,不可為治。”管仲等人的人性失去中正之性,已非本性,所以唐甄評價他們“非正谷”“非正星”,為“蕛稗”、為“彗孛”,是“非性之才”。

接著,唐甄指出,二程與朱熹等人,能上承孔子、孟子,窮盡人性,但現時之人,“彼能見性,未能盡性”,人人都知道人性,但不能發揮人性的全部作用。人人都具有人性,人性都有其用,就如同火有光能照明,“性之為才,故無不周”,但只有能“周身”的圣人才能“周世”,而后儒只能“周身”不能“周世”,所以不能盡性,不能盡性才。

人性與人性的功用,就如車輪的軸孔與車輪,“性居于虛,不見條理,而條理皆由以出”。像堯、舜等圣人,能盡性盡才,“庶職無曠,庶政無闕,乃可以成功”。如果只懂得空洞的人性,那還要這種人性做什么呢?只有真正懂得人性是人性與才用的完美結合,才是真正懂得人性。

唐甄一直主張:“性統天地,備萬物。”人性雖然看起來渾然一體,與萬物似乎沒有關系,但是,人性即物性,物性來自人性,所以唐甄認為像仁、義、禮、智等“四德”均由人性產生,這在《辨儒》等篇中唐甄已多次論及。不過,在《性才》篇中,唐甄藉助“性統天地,備萬物”的理論立場,對“四德”的創新性闡發值得關注。如唐甄認為,仁與私是相反的,“仁與私反,若能去欲至盡,如匹帛無纖塵之色,是可謂之無欲,不得謂之無私”。不僅人有私欲,天也有私欲,天也會“非己獨專以自善”。又如義。唐甄認為,德很容易判斷,但義卻很難識別:“凡德易識,惟義為難識。”這是因為行義“無有定方”“外行難識”,有時很難作出判斷。又比如禮。唐甄認為,禮之失在于爭之失,“上世以禮息爭,后世以禮遂爭”。禮制止不了爭奪,反倒助長了爭奪,成為天下大亂的根源。“尚賢之世,必無真賢。示賢于人,恥于賈貨;歸賢于己,辱于攘貨。世以賢為賢,我以不爭為賢。讓德之外,更以何者為賢!”對不爭與尚賢的理解亦發人深省。又比如智,唐甄認為:“蔽明者非他,即我之明;蔽聰者非他,即我之聰。”人不能“明”,就是因為自我遮蔽得太厚。

在仁、義、禮、智“四德”中,“三德之修,皆從智入;三德之功,皆從智出”,智是最重要的。“智之真體,流蕩充盈,受之方則成方,受之圓則成圓;仁得之而貫通,義得之而變化,禮得之而和同;圣以此而能化,賢以此而能大。”對智的作用的描述極完備,也有前人未發之處。

世知性德,不知性才。上與天周,下與地際,中與人物無數,天下莫有大于此者。服勢位所不能服,率政令所不能率,獲智謀所不能獲,天下莫有強于此者。形不為隔,類不為異,險不為阻,天下莫有利于此者

【注釋】

①性:人性,人的本性。德:事物固有的本質屬性。孟子將仁、義、禮、智確定為人性“四德”,即四種本質屬性,本書《宗孟》一篇中已有詳細論述。

②才:才能,功用。

③周:周流。

④際:交際,接壤。

⑤形:指具體事物。

⑥類:同類事物。

⑦利:勝過。

【譯文】

世人都知道人性的本質屬性,而并不知道人性的作用。人性之用,向上可與天一樣周流不息,向下可與地交通、相接,中間又可與數不清的人與物相交,天底下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人性能征服權勢地位所不能征服的,能率領政策法令所不能率領的,獲得智慧謀略所不能獲得的,天底下沒有比這更強的。具體事物不能被分隔,同類事物不能使它們變得不同,再艱險的事也不能被阻擋,天底下沒有能勝過這個的。

道惟一性,豈有二名!人人言性,不見性功,故即性之無不能者別謂為才。別謂為才,似有岐見;正以窮天下之理,盡天下之事,莫尚之才,惟此一性。別謂為才,似有外見;正以窮天下之理,盡天下之事,皆在一性之內,更別無才。

【注釋】

①即:接近,發揮。

②岐:同“歧”。

③莫尚:無人能及。

④外見:外在之見。

【譯文】

道只有一種本性,哪里會有第二種名稱!人人都在說人性,但都看不到人性的功用,所以能發揮人性無所不能功用的人,又可別稱為才。別稱為才,似乎會引起不同的理解;但是窮盡天底下的道理,干完天底下所有的事情,擁有無人能及的才能,正是因為有這一本性。別稱為才,又似乎是外在之見;但是窮盡天底下的道理,干完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這一本性的功能內,其他再也沒有別的才能了。

古之能盡性者,我盡仁,必能育天下;我盡義,必能裁天下;我盡禮,必能匡天下;我盡智,必能照天下。四德無功,必其才不充;才不充,必其性未盡。自子輿以后,無能充性之才者,性乃晦;以至于今,有非性之才,有無才之性。非性之才,能小治,不能大治;無才之性,為小賢,不為大賢。

【注釋】

①盡性:儒家謂人物之性均包含天理,唯至誠之人,才能發揮人和物的本性,使各得其所。《易·說卦》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禮記·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②盡:全部使出,充分發揮。

③充:足,滿。

④子輿:即孟子,見《辨儒》篇注。

⑤晦:不明亮,不明顯。

【譯文】

古代能充分發揮人性作用的人的表現是這樣的:我若充分發揮仁的作用,一定可以養育天下;我若充分發揮義的作用,一定可以裁決天下;我若充分發揮禮的作用,一定可以匡正天下;我若充分發揮智的作用,一定可以普照天下。充分發揮四德的作用卻沒有功勞,必定是才能不足;才能不足,必定是人性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自孟子以后,再也沒有能夠完全發揮人性作用的人了,所以人性就隱而不彰了;到了現在,有沒有人性卻有才能的人,有沒有才能而有人性的人。沒有人性卻有才能的人,只能實現小的治理,不能實現天下大治;沒有才能而有人性的人,只是小賢,不是大賢。

圣人道衰,管、國、申、商之倫作,亦能匡世治民;然暴白藏墨,使民形牿情散,齊、鄭、秦、韓終為亂國。性之為道,圣不加多,眾不加少,得亦非得,失亦非失,即非圣之為,皆由以發。然失其中正,壹于外假;雖出于性,已非本性,不可為治。譬如谷之精氣,淫為蕛稗,舂為粉粢,味與谷同;雖出于谷,已非正谷。亦可以療饑,不可以恒食,恒則致疾。又如星之戾氣,散為彗孛,亦為明體,亦為懸象;雖出于星,已非正星。不可以恒明,恒則為水旱兵革之災。管、國為蕛稗,申、商為彗孛,非性之才,所成如是。

【注釋】

①管:管仲,名夷吾,字仲。得鮑叔牙推薦任齊桓公之相,發展農業,振興經濟,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業。國:國僑,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先后輔佐鄭簡公、鄭定公,施行治田洫、作丘賦、鑄刑于鼎等措施推動鄭國發展。申:申不害,戰國時法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簡單記述其生平:“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商:商鞅,姓公孫,名鞅。輔佐秦孝公實施變法,獎勵耕戰。倫:類。

②暴白:使清白顯露出來。墨:黑暗,代指污濁的東西。

③牿(ɡù):本義指養牛馬的柵欄或縛于牛角以防觸人的橫木,喻指桎梏、束縛。

④壹:皆,一概,一律。假:借。

⑤淫:過度。蕛(tí):同“稊”,一種形似稗的雜草。實如小米。稗(bài):植物名,稗子。

⑥舂(chōnɡ):用杵臼搗去谷物的皮殼。粢(zī):谷物的總稱。

⑦彗孛(bèi):即彗星。孛,彗星的別稱。

【譯文】

圣人之道衰落后,管仲、子產、申不害、商鞅這類人出現了,這類人也都能匡正世風,治理人民;但是他們將清白暴露于外而將污濁隱藏于內,使老百姓身體受束縛,民心離散,最后齊國、鄭國、秦國、韓國這些國家都成為混亂衰敗的國家。人性作為“道”,圣人不會更多,普通人不會更少,得到了也算不上得,失去了也算不上是失,那些不符合圣人思想的行為,都是因為人性而產生。但人性失去了中正,完全借助于外物;即使是出于人性,但已經不是人性了,不可以用來治理國家。比如谷的精氣,過度了就會成為蕛稗類雜草,用杵搗成了粉末狀,味道與谷物相同;雖然是出于谷物,但已經不是正宗的谷物了。雖然這樣的谷物也可以用來充饑,但不能夠經常吃,經常吃就會帶來疾病。又比如星體的邪氣,散發出來就會成為彗星,也是明亮的星體,也是懸掛在天宇中的星象;彗星雖然也是由星體產生,但已經不是正宗的星體了。彗星不可以永遠發亮,永遠發亮就會產生洪水、干旱、兵荒馬亂這樣的災害。管仲、子產就好比是蕛稗雜草,申不害、商鞅就好比是彗星,不是出于人性的才,所導致的就是這樣的結果。

自是以后,千有余歲,世不知性;即有言者,亦偏而不純。程子、朱子作,實能窮性之原,本善以求復,辨私以致一。其于仲尼、子輿之言,若合符契。此其所得,我則從之;此則我從,人不我得,其若人何!蓋彼能見性,未能盡性。外內一性,外隔于內,何云能盡!

【注釋】

①程子:指程頤與程顥,見《潛書》第二篇“尊孟”篇的相關注釋。朱子:指朱熹。字元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南宋理學家,在哲學、教育等諸多領域都是集大成者。

②原:本原,根原。

③致一:即一致,專一。

④符契:猶符節。

【譯文】

從這以后,過了一千多年,世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人性了;即使有談論人性的人,也多有偏頗而不純粹。二程和朱熹興起,確實能窮究人性的本原,依據善以求得恢復人性,通過分辨什么是私以達到專一。他們與孔子、孟子的言論,就像符節一樣相吻合。這是他們的收獲,我便跟從他們;我跟從他們,但有人并不認為我也有這樣的收獲,拿這樣的人怎么辦呢!大概他們能發現人性,但并不能窮盡人性的作用。人性的內在本質與外在表現是一致的,將外在表現與內在本質分隔開來,怎么能說是窮盡了人性的作用呢!

人有性,性有才,如火有明,明有光。著火于燭,置之堂中,四隅上下,無在不徹,皆明所及,非別有所假而為光。亦有無光之明,如燭滅而著在條香,滿堂賓客無不見其明者。然而明不及眾,眾皆昏亂,不能行作,不知幾席所在,不知東西所向,不知門戶所由,人亦何賴于此明!若即此明取而燎之,何患無光!惟止于香杪,炷而不燎,是以雖明而不及于眾。無才之性,所成如是。性之為才,故無不周,何以圣人乃能周世,后儒僅能周身?蓋善修則周,不善修則不周。

【注釋】

①著(zháo):燃燒。

②徹:明,顯明。

③燎(liào):照明。

④杪(miǎo):末端,末梢。

⑤炷(zhù):點,燒。

⑥故:本來。

【譯文】

人都有人性,人性都有其功用,就如同火能照明,照明就有亮光。將蠟燭點燃,放置在大堂上,上下與四方角落,沒有地方不明亮的,這都是蠟燭的光所照亮的,并不是借助其他東西而制造了光明。也有不發光的明亮,如蠟燭熄滅后,點燃一根細條狀的香,滿屋的賓客都能見到香的光亮。但是這種光亮不能遍及所有人,人們都覺得昏暗雜亂,不能行動,不知道幾案、座席在什么地方,不知道東南西北的方向,不知道進出的門在哪兒,人對這種光亮有什么可依賴的呢!假若就著這種光亮使它燃燒起來,又何必擔心沒有光亮呢!只是這種光亮只停留在香的末端,只點燃而不能熊熊燒起來,所以雖然有光亮但還是不能遍及眾人。沒有功用的人性,促成的就是這樣的結果。人性的功能和作用,本來是無所不及的,為什么只有圣人可以周濟天下,而后來的儒生僅僅能夠周濟自己呢?大概是善于修養自己就可以周濟天下,不善于修養自己就不能周濟天下。

性統天地,備萬物。不能相天地,不能育萬物,于彼有闕,即己有闕。欲反無闕,必修其無闕。雞卵無雄者,蜀人謂之寡彈。有媼易十卵,鬻者紿以五配五寡;既伏既出,乃知其寡。卵之為物,無陽亦成。銳前而豐后,白外而黃中,雖有至精者,不能察其孰為配,孰為寡。既伏之后,有陽者出為雛,無陽者敗為液。卵見渾成,其中闕陽而媼不知;學見渾成,其中闕陽而儒不知。儒者豈不知陰陽,乃其思力惟恐不精,惟恐不一;理沉事滯,固守不生。于是求《復》亦成《剝》,求《泰》亦成《否》。十月之間,陽雖存而不用,不能疏土脈?,鼓萬物?,謂之無陽。人心亦然。心之陽若何?道貴明,明由于靜;道貴通,通由于明;道貴變,變由于通;道貴廣,廣由于變。發生不窮,是為心之陽。古之圣人,萬物為一,功同天地,所施無不合者?,皆在于是。

【注釋】

①相:輔助。

②彼:指天地萬物。闕:殘缺,不完善。

③己:指人性本身。

④反:回,還歸,后多作“返”。

⑤彈:禽鳥的蛋。

⑥媼(ǎo):老婦人的通稱。易:交換,交易。

⑦鬻(yù):賣。紿(dài):欺騙,欺誑。配:禽鳥的受精卵。

⑧伏(fù):指禽鳥孵卵。

⑨精:通“睛”,眼睛。

⑩《復》《剝》《泰》《否(pǐ)》:都是《周易》的卦名。《剝》卦是下五爻為陰爻,最上一爻為陽爻。六爻要從下往上看,《剝》卦代表陰氣盛極陽氣衰落,所以,“剝”是衰落之意。《復》卦位于《剝》卦之后,最下一爻為陽爻,上五爻為陰爻。《復》卦是最開始時為陽爻,代表“一陽復始”,重現生機。所以,以“剝”向“復”是興盛,相反,由“復”向“剝”則是衰敗。《泰》卦是下乾上坤,即“地天泰”,代表“天地交”,即天地相通,所以安泰。《否》卦位于《泰》卦之后,正好相反,是下坤上乾,代表“天地不交”,即天地不相通,有阻塞。由《泰》卦變成《否》卦,表示由相通至不通,由好變壞,我們平時說“泰極否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土脈:土壤。

?鼓:鼓動。

?合:和諧,合宜。

【譯文】

人性可以統攝天地,周遍萬物。不能輔助天地,不能撫育萬物,對天地萬物是殘缺和不足,也是人性本身的殘缺和不足。想要回到沒有殘缺的狀態,就要加強使人性沒有殘缺的修養。沒有與公雞交配的母雞所生的雞蛋,蜀地的人稱之為寡蛋。有個老婦人向別人買了十個雞蛋,賣雞蛋的人欺騙她,給她五個交配過的雞蛋,五個寡蛋;母雞孵卵以后,孵出了小雞,才知道哪些是寡蛋。雞蛋這種東西,不經過交配母雞也能生出來。雞蛋前面尖后面圓,蛋白在外面蛋黃在里面,即使眼光最好的人,也不能看出哪一個是交配了的雞蛋,哪一個是寡蛋。孵化之后,經過交配的雞蛋生出小雞,沒經過交配的雞蛋變質而流出液體。一個完整的雞蛋擺在那里,其中缺少陽氣但老婦人不知道;學問完整地擺在那里,其中缺少陽氣但儒生不知道。儒生哪里會不知道陰陽啊,而是他們的思考不純粹、不專一;道理不明,事理不清,頑固保守,沒有進步。因此想求得《復》卦結果卻得到了《剝》卦,想求得《泰》卦卻得到了《否》卦。在一年中的十月份,陽氣雖然存在但沒有被使用,這時不能疏松土壤,不能鼓動萬物生長,所以也稱為“無陽”。人心也一樣。心中的陽氣是怎樣的呢?思想的可貴之處在于洞明,能洞明是由于能安靜下來;思想的可貴之處在于通達,能通達是由于洞明;思想的可貴之處在于變化,能變化是由于通達;思想的可貴之處在于廣博,能廣博是由于能變化。生生不息,無窮無盡,這就是心中的陽氣。古代的圣人,與萬物混同為一體,與天地有相同的德行,他們所施行的沒有不合宜的,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道力雖廣,不于廣征。雖即次有推,實具于由靜得明。靜中自足,至明則顯。明非其明,守靜乃塞;靜得其靜,大明乃生。以軸觀靜,以受軸之虛觀明,以行觀通,以御觀變,以至觀廣。軸虛相受,徑不二寸,圓轉無滯。九州之遠,道里交錯,不計其數;造車之始,已攝于徑寸之內。性之為才,視此勿疑。言性必言才者,性居于虛,不見條理,而條理皆由以出。譬諸天道,生物無數;即一微草,取其一葉審視之,膚理筋絡,亦復無數。物有條理,乃見天道。堯、舜雖圣,豈能端居恭默,無所張施,使天下之匹夫匹婦,一衣一食,皆得各遂!必命禹治水,稷教農,契明倫?,皋陶理刑,后夔典樂?;庶職無曠,庶政無闕,乃可以成功。堯、舜之盡性如是。后世之為政者,心不明,則事不達;事不達,則所見多乖,所行多泥。徒抱空性,終于自廢,何以性為!誠能反求諸性,盡其本體,其才自見。

【注釋】

①征:征取。

②即:按照,依據。推:推求。

③虛:洞孔,空隙。

④受:容納。

⑤圓轉:旋轉。

⑥里:城邑的市廛、街坊,今稱巷弄。

⑦條理:車上的輻條。也指事物的脈絡,本段中“物有條理”即取此。

⑧譬(pì):比喻,比方。

⑨端居:端坐,代指沒有作為。

⑩稷:后稷,見《辨儒》篇中注。

?契(xiè):人名,傳說中商的祖先,為帝嚳之子。舜時佐禹治水有功,任司徒,封于商。《尚書·舜典》記載:“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后夔(kuí):相傳為舜時樂官。《尚書·舜典》記載:“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譯文】

思想的力量雖然廣大,但并不需要廣博地去獲取。雖然根據順序可以推求,實際上存在于由靜觀而得到的洞明中。在靜觀中自我充實,到達洞明就顯露出來了。如果洞明不是真正的洞明,保持清靜的行為就會被阻塞;在清靜中得到真正的靜默,大的洞明就產生了。用車軸打比方來觀照靜默,用承受車軸的洞孔來觀照洞明,用行走來觀照通達,以駕車來觀照變化,以到達的地方來觀照廣博。車軸和軸孔相容納,軸孔的直徑不到兩寸,但轉運起來沒有任何阻礙。中國土地廣遠,道路與街巷縱橫交錯,難以統計其數目;剛開始造車的時候,就已經將這些在這方寸中全部考慮進去了。人性的功用,也毫無疑問應該這樣看待。討論人性一定要討論人性的功用,人性就如軸孔,看不見車輪上的條輻,但條輻都由軸孔伸展出去。這就如天道,產生萬物無數;即使一根微小的草,取其中的一片葉子仔細觀察,葉子的皮膚紋理筋結脈絡,也不可勝數。萬物皆有脈絡,所以天道才能體現出來。堯、舜即使是圣人,哪能端坐閑居,恭敬靜默,毫無作為,就能使普天下的人衣食住行都能得到滿足!一定要命令大禹去治理洪水,命令后稷教人耕種農作物,讓契教育人明白倫理道德,讓皋陶管理刑獄,讓后夔主管音樂;所有的職位都不會空缺,所有的政事都不會空缺,才可以成就功業。堯、舜就是這樣充分發揮人性的作用。后代從事國家治理的人,內心不洞明,事情就不會成功;事情不成功,所見到的東西就都乖張不順,行事也多覺得拘泥。白白地抱持著空洞的人性,最終只會自我荒廢,還要人性做什么呢!如果確實能反過來真正探求人的本性,窮盡人性的本質,他的作用自然就能表現出來。

性渾無物,中具大同,仁所由出。茍善修之,物無不同。仁與私反,若能去欲至盡,如匹帛無纖塵之色,是可謂之無欲,不得謂之無私。人知人私而不知天私。天非己獨專以自善,是為天私,雖天非仁。仁之為道,內存未見,外行乃見;心知未見,物受乃見;流動滿盈,無間于宇內,是即其本體,非僅其發用。氣機不至,萌蘗立見其絕,條干立見其槁;既絕既槁,仁將安在!是故虛受不可言仁,必道能廣濟,而后仁全于心,達于天下。

【注釋】

①大同:大同之理。這里所說的大同之理,是指“性統天地,備萬物”。

②匹:布匹。帛:古代絲織物的通稱。

③獨專:獨自占有。

④滿盈:充盈,充足。

⑤發用:使用,運用。

⑥氣機:生機,比喻仁心。

⑦蘗(niè):草木砍伐后長出的新芽。

⑧條干(ɡàn):枝干。

【譯文】

人性渾然一體,與萬物似乎沒有關系,但人性中包含著“性統天地,備萬物”的大同之理,仁就是從其中產生的。如果善于修養,人性與萬物就沒有不同一的。仁與私欲是相反的,如果能將私欲徹底去掉,就如同布匹或絲織物上沒有一點灰塵的顏色,這樣可以稱之為沒有欲望,但不能說是無私。人們都知道人有私心,而不知道天也有私心。天將不是屬于自己的東西而獨占以利于自己,這就是天的私心,即使是天也有不仁的時候。仁愛作為道,內存于心不能被人看見,只有向外表現在行動上才能被看到;內心感知,不能被人看見,只有作用于萬物時才能被看到;仁四處流轉,充滿整個宇宙,這才是仁的本質,并不僅僅是它的運用。仁這樣的生機不能到達,剛剛萌發的新芽就立即滅絕,枝干也要枯槁;已經滅絕和枯槁了,哪里還有什么仁呢!所以空談不是談仁的方式,只有使道廣濟天下,然后才能使仁充滿內心,遍及天下。

性渾無物,中具大順,義所由出。茍善修之,無行不順。義與固反,無有定方。凡德易識,惟義為難識。內主易識,外行難識。主以專直,行以變化。心如權,世如衡,權無定所,乃得其平。確守不移,謂之石義;揚號以服人,謂之聲義。二者雖正,不可以馴暴安民。人我一情,本無眾異。一情眾異,猶一繩互綰而為百結,從中解之,則不可解,引而直之,各自為解,復為一繩,豈有不順!于此識義,夫然后義達于天下。

【注釋】

①大順:順乎倫常天道。

②固:固執。

③權:指秤錘。

④衡:秤。

⑤石義:像石頭一樣僵化的義。

⑥揚:指聲音高亢或提高。號(háo):大聲呼叫。

⑦聲義:徒有聲名的義。

⑧綰(wǎn):系結。

【譯文】

人性渾然一體,與萬物似乎沒有關系,但人性中包含著順乎倫常天道之理,義就是從其中產生的。如果善于修養,沒有什么行為是不合乎自然的。義與固執相對立,實行義沒有確定的方法。德很容易識別,只有義是難識別的。內心主張義容易識別,向外行義就很難識別了。內心的主張可以專一而且正直,但向外的行為則隨時變化。人心是秤錘,世事如秤桿,秤錘不固定在某個地方,才能起到稱量的作用。固守著義不知道變通,就叫僵化的義;提高聲音使別人服從,這就叫做徒有聲音的義。石義與聲義雖然正確,但不能用來馴服暴虐,安定百姓。別人與我的感情是同一的,本來就沒有差異。同一種感情卻存在著眾多差異,就如同一根繩子上系結著上百個結,從這中間任何一個結開始解,都不能解開;將繩子拉直,結就各自解開了,重新成為一根繩子,哪里還會不順呢!從這個角度去認識義,義就可以通達于天下了。

性渾無物,中具大讓,禮所由出。茍善修之,人無不讓。禮與爭反。古之《禮經》,后世多不能行,不行不足以病禮。禮之失,非儀文度數之失,乃爭之失。上世以禮息爭,后世以禮遂爭。君子而不爭,則君子不名;道德而不爭,則道德不顯;何況勛勞,何況富貴,何況奸慝!天下大亂,此為之根;救于其發,其何能救!知禮者不在行讓先,揖讓右,而在心讓賢。尚賢之世,必無真賢。示賢于人,恥于賈貨?;歸賢于己,辱于攘貨?。世以賢為賢,我以不爭為賢。讓德之外,更以何者為賢!抑抑雍雍?,不習而成風,君子不黨,小人不戎?,雖不議禮,而禮自行于天下。

【注釋】

①《禮經》:古代講禮儀的經典,常指《儀禮》。

②病:批評,指責。

③儀文度數:禮儀制度。儀文,禮儀形式。度數,標準,規則。

④上世:遠古時代。

⑤遂:促成。

⑥名:聞名。

⑦慝(tè):邪惡。

⑧發:發生。

⑨行:行走。

⑩揖(yī):拱手行禮,借指辭讓,謙讓。右:古代崇右,故以右為上,為貴,為高。

?賈:做買賣。

?攘:盜竊,竊取。

?抑抑:美好貌,軒昂貌。雍雍:猶雍容,從容大方。

?戎:本指兵器,這里引申為爭斗。

【譯文】

人性渾然一體,與萬物似乎沒有關系,但人性中包含著大謙讓,禮義就是從其中產生的。如果善于修養,人沒有不禮讓的。禮與爭奪是相反的。古代講禮義的《禮經》,在后世多數不能實行了,但不能實行卻不能指責禮義。禮的喪失,并不是禮儀制度的錯,而是大家互相爭奪的錯。遠古時代用禮義來平息爭奪,后世用禮義來爭奪。君子不跟別人爭,那么君子就沒有名聲;講道德而不爭奪,那么道德就不能彰顯;何況是功勛功勞,何況是富貴,何況是奸邪!天下大亂的根源就在這里;禍亂已經發生了才開始去補救,怎么能挽救得了!真正懂得禮的人不在于在行走時讓別人先走,謙讓時讓出右邊的尊位,而在于發自內心禮讓賢能之人。崇尚賢能的時代,一定不會有真正賢能的人。向別人顯示自己的賢能,其恥辱與商人做買賣沒有什么不同;將賢能歸屬自己,其恥辱等同于盜竊別人的財物。世人把賢能之人當成賢能,我卻把不與人爭奪當成賢能。除了謙讓的德行以外,還有什么可以是賢能的呢!軒昂雍容,不需要刻意學習而自然成為風尚,君子不結成朋黨,小人不打架爭斗,即使不去討論什么是禮,禮自然會流行于天下。

性渾無物,中具大明,智所由出。茍善修之,物無不通。智之本體,同于日月。自襁褓以長,知識日深,掩蔽日厚。蔽明者非他,即我之明;蔽聰者非他,即我之聰。我所以不及舜者,我唯一明,舜有四明;我唯一聰,舜有四聰。是以我測一物而不足,舜照天下而有余。人之耳目,不大相遠。十里之間,不辨牛馬;五里之間,不聞鼓鐘。誠能法舜以為智,四海之祝詛,附耳以聲;未至之禍福,承睫以形。所患智之不足者,患在正不勝詭。夫詭明不如小明,小明不如偏明,偏明不如大明。大明所在,雖身所不歷,事所不習,而智常周于天下。

【注釋】

①襁褓:借指嬰兒。襁,背負嬰兒用的寬帶。褓,裹覆嬰兒用的小被。

②掩蔽:掩蓋,遮蔽。

③明:眼睛。

④聰:聽覺。

⑤“我唯一明”幾句:傳說舜有雙瞳,擁有遠聞四方的聽覺。《尚書·舜典》記載:“明四目,達四聰。”明,眼睛,視力。

⑥祝詛:詛咒。

⑦睫:眼瞼邊緣的細毛,可代指眼睛。

⑧偏:片面。

⑨習:熟悉,通曉。

【譯文】

人性渾然一體,與萬物似乎沒有關系,但人性中包含著大的聰明,智慧就是從其中產生的。如果善于修養,萬物沒有不能通達的。智慧的本質,與日月的本質是一樣的。從襁褓中的嬰兒開始直至長大成人,智慧與知識的積累日漸增多,所受的遮蔽也日益加厚。遮蔽自己眼睛的不是其他東西,正是自己的眼睛;遮蔽自己耳朵的也不是其他東西,正是自己的耳朵。我們常人之所以趕不上舜,是因為我們只有一雙眼睛,而舜有四只眼睛;我們只有一雙耳朵,而舜有四只耳朵。所以我們只看一件事物還覺得眼睛忙不過來,舜觀照天下還綽綽有余。人的視力和聽力,不會相差太遠。只要離十里遠的距離,就分辨不清牛和馬;離五里遠的距離,就聽不到鐘鼓的聲音。如果確實能效法舜的智慧,天底下的詛咒,就像附在耳旁說一樣聽得清晰;還沒到來的災禍與幸運,就像在眼前一樣看得真切。那些擔心智慧不足的人,其實要擔心的是正直戰勝不了詭詐。那些詭詐式的聰明比不上小聰明,小聰明比不上片面的聰明,片面的聰明比不上大聰明。有了大聰明,即使不能事事都親身經歷,事事都通曉,但智慧可以保全天下。

三德之修,皆從智入;三德之功,皆從智出。善與不善,雖間于微渺,亦不難辨。但知其不善而去之,知其善而守之,謂為竟事;以此用智,未得智力。修德者雖能致精,得于沉潛,其中易膠。智之真體,流蕩充盈,受之方則成方,受之圓則成圓;仁得之而貫通,義得之而變化,禮得之而和同;圣以此而能化,賢以此而能大。其誤者,見智自為一德,不以和諸德。其德既成,僅能充身華色,不見發用。以智和德,其德乃神。是故三德之修,皆從智入。人固我同,及其積小至大,積近至遠,則有不同。

【注釋】

①三德:即仁、義、禮、智四德中的前三德。

②竟事:做完事情。

③沉潛:沉浸其中,深入探究。

④膠:拘泥,固執。

⑤華色:用來裝飾的華美的顏色。

【譯文】

仁、義、禮三種德性的培養,都需要從智這個方面進入;三德的功用,都要從智這個方面才能表現出來。善與不善,雖然之間的差別很小,也不難分辨。但是知道是不善就離開它,知道是善就堅守它,這就叫能做完事情。用這種方式使用智力,并未真正獲得智慧的力量。修養德行的人雖然能達到精細,在深入探究中獲得,內心卻容易固執。智慧的真正本質,是流動激蕩、充實圓滿的,遇到方的事物就變成方的,遇到圓的事物就變成圓的;仁得到它就能順暢通達,義得到它就能變化無窮,禮得到它就能和諧大同;圣人使用它就能治天下,賢人使用它就能成大業。誤用智慧的人,覺得智慧是一種孤立的德行,不能將它和其他三德和同。這樣的德行即使修養成了,也僅僅能充當裝飾身體的華美的顏色,不能發揮什么作用。以智慧和同德行,這樣的德行才會達到化境。所以三種德行的修養,都要從智這個方面進入。人本來與我都一樣,但當他們慢慢地從小積累變得強大,從近的地方開始一步步走向遠方,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世有守一官、治一邑而稱善者,而善治天下者則未之聞。蓋大小不同勢,遠近不同情,豈能縮天地為三里之城,豈能縮萬物為三百戶之民!德雖至純,不及遠大,皆智不能道之故。無智以道之,雖法堯、舜之仁,不可以廣愛;雖行湯、武之義,不可以服暴;雖學周公之禮,不可以率世。有智以道之,雖不折枝之仁,其仁不可勝用;雖不殺梟之義,其義不可勝用;雖不先長之禮,其禮不可勝用。是故三德之功,皆從智出,此為大機大要。陽氣發生,軸虛相受,二喻蓋取諸此。

【注釋】

①守:任職,擔任。

②道:導。

③折枝:折取草莖樹枝,喻輕而易舉。《孟子·梁惠王上》曰:“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朱熹集注:“為長者折枝,以長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難也。”

④殺梟:古代博戲的勝彩名。梟為幺,得幺者勝。《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曰:“齊宣王問匡倩,曰:‘儒者博乎?’曰:‘不也。’王曰:‘何也?’匡倩對曰:‘博貴梟,勝者必殺梟。殺梟者,是殺所貴也。儒者以為害義,故不博也。’”

⑤不先長:不走在長者的前面。這是中國傳統的禮儀,如《弟子規》中言:“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譯文】

世上有擔任一個官職、治理一個縣邑而干得很出色的人,但善于治理天下的人還沒有聽說過。大概是大與小的形勢不同,遠與近的情形不一樣,怎么能夠將天下縮小為三里大的小城,怎么能夠將天下縮小為只有三百戶的小國!德行雖然極為純粹,但到不了遠大的境界,都是智慧不能正確引導的原因。沒有智慧引導,即使效法堯、舜的仁,也不能廣施仁愛;即使實行商湯、周武王的義,也不可能使強暴順服;即使學習周公制定的禮儀,也不可能為世作表率。有了智慧來引導,即使是不為長者折樹枝那樣的仁,也是用不完的;即使是博戲中不殺梟這樣的義,也是用不完的;即使是不走在長者的前面這樣的禮節,也是用不完的。所以三德的作用,都是從智慧中來的,這才是最關鍵、最重要之處。前面所說的陽氣產生、車軸虛實相承的兩個比喻,都是從這得來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至县| 崇义县| 太谷县| 金山区| 思南县| 财经| 常熟市| 永顺县| 武宣县| 潼南县| 红原县| 永川市| 辽阳县| 鹿泉市| 武乡县| 河西区| 慈溪市| 甘南县| 富锦市| 大兴区| 文昌市| 淮安市| 西林县| 万年县| 历史| 神木县| 广宁县| 蒙城县| 忻州市| 平和县| 涿鹿县| 喜德县| 常德市| 孙吴县| 通山县| 滦平县| 如皋市| 西平县| 吉木萨尔县| 兴安县|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