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潛書(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作者名: 何山石譯注本章字數: 2927字更新時間: 2025-05-29 16:41:49
知行
【題解】
在本篇中,唐甄以自己為蔡息關題畫之事作為切入口,來闡述對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解。
唐甄題畫內容的核心觀點,就是人探求大道時,或不知道大道何在,或已經知道但不能努力去踐行,更不知道大道就在人自己心中而一味向外物求索,無異緣木求魚。
接下來,唐甄經由王陽明的“良知,是吾師也”的觀點而發揮,認為如果以良知為師,人人都是王陽明;如果心懷良知,有如懷揣寶物,能致良知的人即懷其寶而善用者。同時,正如“知良知”與“致良知”一樣,知與行應合而為一,這就像知道衣服溫暖就要穿上御寒、知道食物美味就要用嘴品嘗是一樣的道理。這樣一來,王陽明的“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主張,在唐甄這里得到了最明白曉暢的說明。
息關蔡子①,其父忠襄公嘗夢見陽明子而問道焉②。息關因畫為圖,而以己侍側,請唐子有以發而題之③。乃題之曰:
【注釋】
①息關蔡子:蔡息關,名方炳,字九霞,號息關。
②忠襄公:蔡懋德,字維立。蔡息關之父,謚忠襄。
③有以發:有所感發。
【譯文】
蔡息關先生,他的父親蔡忠襄曾經夢見自己向陽明先生求學問道。息關根據夢境作了一幅畫,并且自己侍立在旁邊,請我根據感發而題畫。于是我題下了下面這些文字。
凡求道者,患在道之無從①;既知所從矣,患在身之不至。《詩》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②。”溯而上之而道阻焉,不知所在也;溯而下之而宛在矣,知所在而未能即也。夫不憚身勞而上下往反,其求道可謂勤矣;而卒之望若見焉,而不能身至其人之側者,是何也?未得所從之道也。斯人也,雖生于魯哀之時③,游于東魯之邦,踵于孔氏之門,猶之乎身不離于戎狄也。《蒹葭》之言,吾所恥也。《書》曰:“凡人未見圣,若不克見;既見圣,亦不克由圣④。”既見圣,則在圣人之側,異于水中之隔矣。于斯時也,聞圣人之言,見圣人之行,如渠之導水,帆之遇風,無往不利,而若之何其不克由哉?其不克由者何也?未得所由之道也。斯人也,雖入于孔氏之門,從于顏、季之列,日睹圣人之貌,猶之未見也;日聞圣人之言,猶之無聞也。《君陳》之篇,吾所憾也。蓋彼知在水之中央,而不知在身之中央;彼知由于圣之圣,而不知由于心之圣。不自得而求于外,是以在焉而弗在也,由焉而莫由也。
【注釋】
①從:同“蹤”,蹤跡。
②“溯洄從之”幾句:語出《詩經·秦風·蒹葭》,是《詩經》中最為人熟知的詩作。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順流而下。
③魯哀:魯哀公。春秋末魯國國君。姬姓,名將,一作“蔣”。魯定公之子。公元前494—前467年在位。以三桓勢強,欲借助外力伐之,遭三桓進攻,奔衛,后至鄒,最后逃亡至越,卒于有山氏。謚哀。
④“凡人未見圣”幾句:語出《尚書·周書·君陳》:“凡人未見圣,若不克見;既見圣,亦不克由圣。爾其戒哉!爾惟風,下民惟草。”
【譯文】
凡是追求大道的人,最擔心的是不知道大道的蹤跡;知道了大道的蹤跡,又擔心自己不能到達。《詩經》中說:“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險阻又漫長;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灘。”逆流而上卻道路險阻,不知道走向何方;順流而下雖然宛在目前,知道處所卻不能接近。不怕身體勞苦上下往返奔波,這種求道的精神真可以說是勤勞;而最終好像望見了道,但身體卻不能到達那人的旁邊,是什么原因呢?是沒有找到進入大道的門徑。這樣一個人,雖然生于魯哀公的時代,在魯國東部的小邦游歷,腳跟都到了孔子的門口,自身還好像是野蠻人一樣。《蒹葭》中所說的話,我為之感到羞恥。《尚書》中說:“普通人見不到圣人,好像是沒有能力見到;已經見到了圣人,也不能夠跟由圣人前行。”已經見到了圣人,就在圣人的身旁了,不同于隔著水看圣人。在這個時候,聽圣人的談論,看圣人的行為,如水沿溝渠奔流,風鼓滿船帆,往哪里行進都順利,但為何不能跟從呢?不能跟從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沒有找到跟從的門徑。這樣的人,雖然進入孔子的門庭,與顏淵、子路同列學習,每天都能看見圣人的容貌,還是像沒有見到一樣;每天聽著圣人的言論,也和沒聽到一樣。《君陳》篇所說的遺憾,也是我所遺憾的。大概人只知道在水的中間,卻不知道在身體的中間;人懂得由圣人到達圣明的境界,卻不懂得由自己的內心達到圣人的境界。不通過自己的內心得到卻只向外部索求,所以這種在實際上是不在,這種經由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經由。
陽明子曰:“良知,是吾師也。是非自明,依而不違,自合于道①。”以言乎其人,則陽明子為忠襄、息關之師;以言乎良知,則忠襄即陽明子,息關即陽明子,凡行道所見之人皆陽明子。不在言貌,各自得師,夫何“宛在”興嗟②,欲由弗克哉!不知良知者,不知自有寶者也。知良知而不致者,懷其寶而不善用者也。
【注釋】
①“良知,是吾師也”幾句:王陽明有《長生》詩,其中最后四句為:“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可以為“良知,是吾師也”的注腳,而“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句,又與“是非自明,依而不違,自合于道”不無相通之處。
②宛在:指“宛在水中央”的詩句,代指《蒹葭》詩。
【譯文】
陽明先生說:“良知,是我的老師。有了良知是與非都自然明朗,依照執行而不違反,自然就合乎道了。”如果就人物關系來說,陽明先生是蔡忠襄、蔡息關父子的老師;如果從良知本身來說,則蔡忠襄是陽明先生,蔡息關也是陽明先生,凡是從事于道的人都是陽明先生。不在于言語、外貌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得到老師,又何必像《蒹葭》詩那樣感嘆,想要遵從而不能!不知道良知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這個寶貝。知道有良知而不能致良知,是懷揣著寶貝而不知道使用。
甄雖不敏,亦愿學陽明子而不敢謝不及者,蓋服乎知行合一之教也。知行為二,雖知猶無知,雖致猶不致。知行合一者,致知之實功也;雖弱者亦可能焉,雖愚者亦可及焉。何也?善如甘食暖衣,惡如食縷衣①。知其甘者,知也;知其甘而食之,即行矣。知其暖者,知也;知其暖而衣之,即行矣。若知其甘而忍餓不食,以待明日乃食;知其暖而忍寒不衣,以待明日乃衣,天下豈有是哉!
食縷衣反是。以此譬知行,則合一者,自然之勢也;分而為二者,自隔之見也。我瞻此圖,反求于心,不假于外。知之所在,即行之所在,不移時,無需事,以從息關之后,或庶幾乎!
【注釋】
①(bó)食:發臭的食物。縷衣:襤褸的衣服。
【譯文】
我唐甄雖然不聰明,也愿意學習陽明先生,而不敢以自己趕不上作為推辭,因為我是佩服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學說的。如果覺得知、行可以分開,雖然是知如同不知,雖然達到了但也如同沒有達到。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最實際的工夫;即使是弱者也能做得到,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達到。為什么這么說呢?善就好比甘美的食物、溫暖的衣服,惡就好比發臭的食物、破爛的衣服。知道食物甘美,是知;知道甘美而吃這種食物,就是行了。知道衣服溫暖,是知;知道衣服溫暖而穿上,就是行。如果知道食物甜美而忍饑挨餓不吃,要等到第二天再吃;知道衣服溫暖而忍受寒冷不穿,要等到第二天才穿,天底下哪有這樣的事呢!對發臭的食物、破爛的衣服,正好與此相反。這樣來比喻知、行,那么“知行合一”,是自然而然的事;將兩者分開,是自我分隔的見解。我看到了這幅畫,反過來只求諸內心,不借助于外物。知在什么地方,行就在什么地方,不需要花多少時間,也不需要經歷多少事情,跟隨在蔡息關之后,差不多就可以了!